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郑振铎在五卅运动中呼唤“公理”

发布时间:2012-08-15
【字体: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枪杀顾正红,呼吁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百余人。大批群众聚集在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疯狂开枪射击,当场死伤几十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那天下午,郑振铎恰巧坐车去南京路附近一家熟悉的书铺,他在途中就觉得气氛异常。进了书铺,老板心有余悸地说:“不得了!巡捕打排枪,打杀了几十个学生!”他顿时怒火满腔,立即冲向出事地点。当晚,他紧锁双眉、脸色铁青,为了控诉帝国主义的暴行,就根据自己白天耳闻目睹的情况奋笔疾书,写下了《街血洗去后》一文,其中说:“什么事也没有如‘五卅’大残杀事件发生得出我意外,使我惊怖了……走在街上,由西藏路口,走到永安公司,一切情形如我在车上所见的。有一家店铺,正在打扫破玻璃。‘这定是被流弹打碎的。’我想着。街道上是依然的灰色,并不见有什么血迹。——血一大堆的,一大堆的,都是冲洗去了。——要不是群众如此的惊骇而拥挤着,我几乎不能相信一点三十分钟之前,在这里正演着一出大残杀的活剧!”

  第二天,上海各报迫于租界当局的淫威,都没有做如实的报道,只发了一条短消息。郑振铎感到难以理解,内心极为忧愤。6月1日,郑振铎经与商务印书馆的同事叶圣陶、胡愈之、王伯祥等磋商后,迅速邀集少年中国学会、学术研究会、文学研究会、妇女问题研究会、中华学艺社、中国科学社上海分社、上海世界语学会、上海通信图书馆等十多个团体的代表,成立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郑振铎起草的《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宣言》,《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商报》等都未登载。郑振铎激愤于上海各报之懦弱,“对于如此惨酷的足以使人类震动的大残杀案,竟不肯说一句应该说的话”,为了“不平而残忍的事”和“公正的舆论”不再被报界隐瞒,他决定发动大家筹集资金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名义主编一份报纸,并将它定名《公理日报》。茅盾曾回忆:“《公理日报》之创刊,商务印书馆当权者暗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此是动用公司的公款的。此外,张菊生、高梦旦、王云五每人亦各捐一百元。”

  郑振铎无所畏惧地把《公理日报》编辑部和发行所设在自己的寓所——商务印书馆宝山路总厂附近的宝兴西里9号,还动员全家人都参与有关事务。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在此通宵达旦地苦干,根本顾不上休息,他的母亲忙于为大家烧茶煮饭、妻子高君箴做着分发报纸的准备。6月3日天亮前,他们刚从印刷厂运回带着油墨香味的《公理日报》创刊号,弄堂里已挤满闻讯赶来的报贩。一些报贩怕取不到报纸,爬上窗子往里钻,将玻璃都碰碎了。

  《公理日报》报头由叶圣陶题写,每期八开四版,社址设于上海天通庵路三丰里。其宗旨是:“发表我们万忍不住的谈话,以唤醒多数的在睡梦中的国人。”该报版面活泼,文字精悍,主要内容是揭露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报道海内外支持五卅运动的情况,抨击有关方面的暧昧态度,号召大家抵制英货;除登载新闻、通讯、评论和读者来函外,在各栏目中以“社会裁判所”编得最为出色,它让全体同胞当“裁判官”,“惩戒与人异趋的奸细”。

  《公理日报》创刊号的《宣言》中,提出收回英租界、英政府向中国道歉、立即释放被捕群众、惩办肇事捕头及巡捕、优恤死者、赔偿伤者损失的强烈要求,并呼吁“使英人对吾人要求全数照办而后止”。随后,还曾登载《国际革命者救济会宣言》,其中有萧伯纳等国际名人斥责五卅惨案的言论。叶圣陶用“秉丞”的笔名相继发表《华队公会的供状》、《不要遗漏了“收回租界”》、《无耻的总商会》等九篇文章,鞭挞见利忘义的无耻行径,号召坚持开展反帝斗争。由于《公理日报》敢说真话,并客观报道事件真相,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社会影响很快超过《申报》、《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报。

  当时在商务印书馆供职的陈云曾参加五卅运动,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公理日报》热忱支持,积极配合郑振铎开展工作,发动许多青年工人承担了义务卖报的任务。每天,天还未亮,陈云等就带同事们一起来到郑家门口领取报纸;天刚亮,街上便能听到他们叫卖声,有的喊:“《公理日报》,刚刚出版”;有的喊:“《公理日报》,一枚铜板”。6月的上海天气已经比较热,陈云和大家常走得汗流浃背、喊得口干舌燥,但从未退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理日报》日销量很快猛增至两万份。

  然而,由于经费困难,加之印刷厂受到租界当局威胁不敢再继续承印,《公理日报》于6月24日出至第二十二期被迫停刊。郑振铎在《停刊宣言》中严肃指出:“我们由这次的事,益明白‘公理’是要实力来帮助的。赤手空拳的高叫‘公理’、‘公理’,是无用的”;在《本刊同人特别启事》中则明确表示:“本报虽只发行了二十多天,但已赢得了数万读者的热烈同情。我们受了许多热心民众的鼓励,觉得我们的工作万不能就此终止,所以我们还想继续做大规模的筹备,预备在将来建立中国健全的言论机关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公理日报》同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公理日报》虽然存世时间很短,但它在五卅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喉舌作用。

作者:朱少伟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