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金沙江干热河谷首个生态治理建议提出的前前后后(上)

发布时间:2014-03-19
【字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施为光在国际上发表一篇名为“长江上游的水环境问题”的论文,指出长江上游金沙江从云南石鼓至四川雷波1000公里的干热河谷地段是长江上游的主要产沙段 , 将会对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造成较大的危害。此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兴趣。许多学者、官员都向施为光提出同一个问题:既然金沙江水土流失是造成今后三峡库区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你对治理这个地区是否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者能够给出一个什么好的建议。

带着这个问题 ,施为光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一个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要治理,必须对这个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生态恢复与重建领域的研究开始于1935年美国威斯康辛州进行的草原的恢复和重建, 到二十世纪90年代 ,恢复重建生态学已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也引起了施为光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收集金沙江干热河谷治理的信息,发现国家对恢复和重建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已经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但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恢复植被与农民增加收入脱节,也即是投入与产出比值太低。国内外经验表明,选择适生植物,采取生态工程措施,通过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是治理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通过植树种草增加土 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性能,使植被能恢复到有效的生态效益范围内,则对当地小气候能改善和调节,就能使当地生态系统处于人们理想中的良性循环状态中。多年来,金沙江干热河谷治理中,由于没有大面积种植有经济价值并适宜于当地环境生长的植物,使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寻找一个先锋树种既能恢复干热河谷地带的植被而同时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是干热河谷地带最理想的生态治理方案。

1995年,施为光在资料上看到西蒙得木(英文名:JOJOBA。音译为荷荷巴)这种美国沙漠野生植物 ,可以生存在干热河谷地带。于是,到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生长有荷荷巴植物的地区进行考察。考察了四川会东县几个地方和云南永胜县等地方,发现荷荷巴在野外生长良好,并能开花结果。1996-1998 年施为光写了十余份报告,希望有关部门能将此题目作为研究项目,下达经费给予支持,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1998年夏天,长江爆发了全流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民进四川省委在寻求着通过参政议政为治理长江献计出力。1998年秋,在民进四川省委组织的一次讲座上,我与施为光同志相遇并谈到参政议政话题时得知了本文前述的情况,决定请他将这个问题草拟成一份提案,施工说这个题目不知能否写成提案 , 他说心里没有底。我说很好,这正好和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省委书记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相符合。便鼓励他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当年末,施为光就向民进四川省委提交了他起草的“开展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综合治理的紧急建议”, 后来经过修改补充,在时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的苟建丽同志全力支持下,通过了主委会议审议,于1999年1月的四川省政协八届二次大会上提交了集体提案《一举三得,效益卓著,开展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综合治理的紧急建议》。

作者:陈健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