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从智力支边到进康教育合作(上)

发布时间:2014-05-04
【字体: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进四川省委在省委统战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历届会领导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边扶贫工作。为了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重视民族工作,积极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是民主党派义不容辞的责任。民进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具有多种人才优势。发挥我们的智力优势,量力而行,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服务是我们援藏支边重要内容。由于支边工作成绩突出,1990年9月和12月我会分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3年再次被国家民委和中央统战部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八十年代  面向三州  支边支教

  早在七五期间,本着“治穷先治愚、兴民先兴教”的原则,根据我会特点和优势,民进四川省委除积极推动广大会员在本职岗位上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外,特别注意发挥会内的群体优势和整体功能,围绕“振兴四川教育,培养四化人才”“发挥优势,面向三州,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请进来,走出去,进行教育支边,讲学咨询,为振兴四川教育服务,这是我会根据会内特点和优势,组织和推动会员为四化服务的重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我会组织会内外、省内外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300余人次,进行讲学咨询200余场次,听众达60000余人次,特别是针对我省甘、阿、凉三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落后的实际,坚持把教育支边作为四化服务工作的重点,由省委会牵头,全力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共组织100余人次赴三州进行较大规模的办班讲学达20余场次,为三州的沪定、甘孜、沪霍、小金、理塘、汶川、茂县、盐边、峨边等10余个藏、回、羌、彝少数民族聚居县,培训各级各类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2000余人。

  1986年7月,民进省委会应阿坝州统战部、教育局之邀,派绵阳师专音乐系副主任兰端辉、南充教育学院音乐教师杨白薇等老师赴阿坝州汶川举办了为期20天的音乐、英语教师培训班。这些老师克服了气候不适、年岁较大、体弱多病等困难,一心一意为培训班学员服务。杨白薇老师已52岁了,她说:“我们到州里来办培训班,是为了尽民进会员的一颗心!”他们不要特殊照顾,不要午间休息,除了上大课,就是对学员进行个别辅导。刻资料、写教案,都是利用晚上和空堂时间,每天工作达15个小时。学员江果是藏族,基础差,畅老师教了她隔几小时又不记得了,杨老师又教,常常要反复五六次。

  兰端辉老师57岁了,参加西安举办的西德音乐专家讲学会一完,马上就赶赴汶川。教师们不但教学员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学员为人师表。每天,兰老师都要端水去冲厕所,每堂课后他要检查教室地面是否清洁,桌子是否整齐,黑板是否擦干净了。他说,我们是人民教师,要给学生作表率。音乐班很多学员起初来参加学习是抱着看一看,逛一趟的想法,但在老师们的精诚教育下,都发奋学习,提高很大。凤仪小学音乐教师马成娅说:“这20来天的学习,胜过我教学10年的收获!”原来不安心教音乐的同志,看到兰老师、杨老师的实际行动,深受教育,表示要热爱音乐教育工作。在1986年9月1日的“阿坝州教育报”上刊登了标题为《感谢你们送来为人师表》的文章,上面写道:老师常说传经送宝。这“宝”是什么呢?阿坝州暑期音乐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在结业座谈会上一致认为,老师们不畏山高路远,给雪山草地的教师送来了无价之宝——为人师表!我们不但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老师们的为人师表!


  1988年暑期,我会动员组织了29名会内外教师和省内重点中、小学校长,其中有王文君(民进省委常委、攀枝花市三中校长、民进攀枝花市委主委)、王永炎(原成都东城区教育局局长)、刘文碧(原成师附小校长)、谢国光(原龙江路小学校长)、粟严治(民进成都市委会副主委 原百花潭中学校长)、罗郁(原成都市一中校长)、郭德华(原水碾河小学校长)、黄念成(成都东城根街小学副校长)、尹功著(成都西北中学数学教师)、杨白薇(南充教育学院音乐教师、民进南充市委委员)等组成讲师团,由民进二届省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刘成沅带队、宣传处文人勇随团工作,分别赴阿坝州的汶川县和茂县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及音乐、语文、数学等5个师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257位(不含旁听生)学员系来自该州13个县(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这次培训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讲学教师的奉献精神,言传身教的工作作风,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们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含辛茹苦数十年如一日的感人事迹,震撼着每个学员的心。受培中青年教师纷纷表示要安心本职工作,他们说:“过去不想干,也不知怎么干好,这次民进的老师回答了我们许多问题,我们再不安心干对不起民进的老师们。”有位从教28年的老教师受训后感叹道:“学习半个月,胜似28个春秋”;更多的教师则总结道:“民进来的老师有真知、有灼见、有理论、有实践。你们丰富的学识经验教育了我们,你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鼓舞了我们。我们觉得今后工作有了方向,要象民进的老师那样去工作,去教书育人。”阿坝州支边领导小组茂汶组负责人,茂县分管文卫的杨副县长在总结会上深情总结道:“茂县地处穷乡僻壤,民进的同志千辛万苦来支援我们,我们羌、回、藏各族兄弟永远忘不了你们!希望再接受我们的邀请,明年请同志们再来茂县帮助我们把高中和小学教师轮训一次。”讲学中师生们水乳交融般的感情,更是感人至深,不少节课是在学员们惊叹不绝与热烈掌声中结束的。分别时师生紧握双手,互相拥抱,依依惜别的情形令人终生难忘。有位两鬓斑白的老教师,声泪俱下地说道:“民进不要忘了我们,我们做教师的同你们说说话也倍感亲切。我们由衷地崇拜敬仰民进那些教坛的名宿新秀。山里的老师也是老师,请理解我们的感情。”

  1989年暑期,正值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刚刚平息之后,我们顶住政治动乱与年初西藏地区民族骚乱的不良影响,不顾山洪、泥石流的威胁,在这样一个政治与自然气候都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毅然组织起成都、绵阳、内江、攀枝花等地会内外优秀教师与著名重点中、小学校长蔡擎元(江油中学副校长),陈汶涛(成都五中语文教研组长),著名特级教师,共产党员张仁成,特级教师张崇朴,民进绵阳市委会秘书长杨明辉,王泽怀(成都盐市口中学高级教师)、罗郁(原成都一中校长)、吴显德(成都市音乐舞剧院副院长、民进省委委员)、邓学成(成都青羊区教研室教研员)、王燕君(成都十三中数学教师)、黄孝菊(成都西北中学数学教师)、省民进机关干部文人勇、朱明真等22人分赴甘孜州的沪定、阿坝州的小金和凉山州的盐边开展了为期20天的支边培训工作,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行政干部班、小学语文(双推)班、中学数学、音乐、美术等7个培训班,共培训中小学干部和教师500余人。支边小组出发前,民进省委主委、省人大副主任刘西林说:“春夏之交的政治事件给我们的教训是沉痛的。我们民进会员教师,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支边要把讲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讲学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

  教师们个个信心百倍,这次讲学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沪定县拨专款办培训班。唐县长还亲自乘车到200多公里以外的乌斯河车站去接民进的讲课老师。老师们非常感动,他们说:一定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做好这次培训工作。这次培训非常成功。老师们高水平、高质量的讲课,使课堂鸦雀无声,学员们反应受益匪浅。讲学培训活动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反响强烈。唐县长说:“动乱刚结束,民进的老师们就深入边远地区讲学,真是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两次培训班都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的情况下,依靠当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与讲师团全体干部教师的团结奋斗,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我们的智力支边工作主要集中在暑期,任务紧,时间短,支边教师大多是来自教学的第一线骨干,一个学期超负荷的教学与行政工作,早已使他们疲惫不堪,再加高温酷暑、交通不便、旅途艰险、水土不服、高原反应,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生活条件差等,给支边工作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正是为振兴民族教育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支边参与者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进而推动着民进智力支边工作不断发展。王泽怀、陈汶涛两位老师两次放弃学校安排的疗养,把假期留给了支边;罗郁(已故)老师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三次带队赴三州,除完成自己负担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大量组织工作;王文君等民进各级兼职领导,更是身先士卒,既要教学又要为大伙服务。1989年到沪定去时,路断有阻,冒高温酷暑,忍饥受渴10几个小时,绕道乌斯河,日行千余里,疲惫未消,惊魂稍定,第二天就立即投入教学中。蔡擎元等老师不计名利,勇挑重担,一个顶俩甚至三;陈汶涛、曾宪灵等老师得知学员尚无讲义,马上自刻自印,夜以继日,毫无二话;王泽怀老师强忍颈椎综合症复发带来的巨痛,坚持教学。1988年到汶川支边的老师全部因水土不服患了急性肠炎,疼痛腹泻,然而,没有一个老师因此躺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吴显德、邓学成两位舞蹈老师强忍剧烈腹痛,边讲边舞,一节课下来,早已汗流如注,衣衫湿透;王燕君、黄孝菊两位老师腹泻脱水,虚弱不堪,硬强撑着身子,讲台上一站就是半天……象这样感人至深的事迹在支边工作中不胜枚举。

  省委会在智力支边工作中特别重视把发挥智力优势同发挥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相结合。例如在茂汶讲学考察之后,提出了“建设一支自己民族的、有水平、过得硬的教师队伍;配备一支相对稳定、有组织才能的教育管理队伍;开拓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并适应民族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新模式,新路子;振兴民族经济要同振兴民族教育同步发展,进而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等建议。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稳定民族地区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提高民族地区师资素质、教学质量和教育行政管理水平;为促进内地与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沟通信息;为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进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级组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荣誉。

作者:向子君 杨霞丹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