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死亦无憾:一代宗教领袖赵朴初的最后归宿(上)

发布时间:2014-07-02
来源:新浪网
【字体:

这位乍看上去谜一样的爱国宗教领袖,为什么想践“年年约”,又为什么要不肯罢休地“报答灵山”?兴许,遗嘱中“死亦无憾”的他,从未期待过一个形而下的俗世灵堂,一个存留人间的最后归宿,他向往的只是一个形而上的精神皈依,一个堪以彰显“人间佛教”的道场。

2004年6月12日上午10时许,87岁的陈邦织女士,看上去有些手足无措。过去的50年里,作为一个宗教领袖的夫人,她和赵朴初一起见过众多国家级外宾。然而,无锡灵山大佛脚下的她,面向缅怀赵朴初的人们,只是微微鞠躬或者作揖。捏在指间的发言稿,颤巍巍地抖动着,好像根本就没有念。末尾,人们才听到这位宗教领袖的遗孀,以残留着淮扬方言的准普通话说:“我不会说话,也从未在公开的场合跟这么多的人说过话。说得不好,请大家体谅。”

此前一天,陈邦织在大佛脚下的这个“新家”里,好几回无语凝噎。这是一座青砖灰瓦的京式四合院,门前的金银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内里的家具陈设,一如北京西城南小栓胡同1号,那个他们夫妇居住了40余载的家。摆放着兰花的书房里,搁着一摞《赵朴初韵文集》,正房以及附设于左右的两个耳房,空荡荡的,唯有墙壁上的照片和诗词,行云流水地叙述着赵朴初94年的人生路。

无尽意斋,是赵朴初生前的书斋名。陈邦织实在想不起来,1960年代的赵朴老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她只知道,无尽意,依佛教的解释,乃圆融无碍之意。佛教中有个无尽意菩萨,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意,而发心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意之众生。赵的生前友好认为,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意之众生,是人间佛教的精神,赵朴初以无尽意命名他的书斋,显示其“人间佛教”的毕生追求。

陈邦织并不打算住在这个“新家”里,尽管这里藏有赵朴初居士圆寂后的两颗舍利子:一块眉骨,一颗牙。赵是安徽太湖人,陈觉得,赵的舍利和无尽意斋,在他辞世4年后归宿于太湖畔的灵山大佛脚下,皆殊胜因缘所致。

88米的露天青铜大佛,距无尽意斋不足百米。泛舟太湖,人们发现微笑而慈祥的大佛,似乎在垂注着“无尽意斋”。

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圆寂,留有1990年代就写好的临终偈。这份我们俗世所谓的遗嘱中有8句: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开花落,流水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熟知偈语者诧异,朴老既有“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的遗愿,灵山又为何造他个“无尽意斋”?

陈还是两个字:因缘。


慈悲待人

1997年秋天,大陆知名策划人王志纲,在一个夜晚,被无锡人策划至太湖畔。次日晨起,推窗远眺,不禁瞠目结舌:一个伸入太湖腹地的半岛上,一尊法相慈悲庄严的大佛,北依濯濯灵山,南望万顷太湖,左边是青龙山,右边是白虎山,三峰环抱,波光潋滟,气象万千。

据称,王惊叹:不知什么样的高人,策划了这样的大手笔!

原江苏省宗教局一副局长说:功德圆满第一人,朴老也。

1994年4月10日,赵朴初第一次涉足灵山。知晓灵山大佛10年风云者称,与灵山素无渊源的赵朴老,之所以结缘于此,皆慈悲待人的本性使然。

彼时,灵山还叫做马山。相传秦始皇为寻不死药,所骑神马飞掠太湖时,小栖于此。腾空的瞬间,由于腿力强劲,崖石上烙下深深的4只马蹄的印记。马迹山由此得名,尚简洁者,迳呼马山。

1993年,国务院对马山请求建国家级度假区的批复,已逾一年。怎么开发这个伸入太湖腹地15公里的小岛?主事者最终敲定,恢复缘起唐僧玄奘的祥符寺,并造一座世所罕见的大佛。

“恢复庙宇不难,难的是造大佛。”海南大学一位身兼海南佛学研究会会长的教授提醒:“此事政策性太强,若无赵朴老的肯定,没有政策执掌机构的批准,则可能半途而废。”

考虑到大佛身份的确定,需要政教两界,马山方面的报告书,一方面经无锡市府呈报江苏省府,另一方面由无锡市佛教协会行文,请江苏省佛教协会递送中国佛教协会。

报告书还在逐层呈报的途路上,主事者迂回得知,赵朴初要陪一台湾高僧来江苏,高僧去泰州探访年事已高的母亲,赵则留待江苏等候。倘能藉此机缘当面游说赵朴老,该有多好?

1994年4月8日,借着秘书的关系,灵山人走进了赵朴初夫妇下榻于南京的西康宾馆,昔日美国驻华大使馆,毛泽东著文别离司徒雷登的地方。陈邦织女士回忆10年前的场景:“我去秘书房间,他们马上把报告递交给我,我不理解无锡为什么要造大佛,没太理会。”

末了,感动于无锡人的诚恳,政策水平甚高的“老统战”陈邦织,耐心地听取了主事者详尽的报告,并要言不烦地转述给年事已高听力不佳的赵朴初。陈邦织说:“朴老听明白后,就同意接见无锡方面的客人,他看看报告书,询问了其中的一些细节。记忆中,朴初没有表态。”

江苏省宗教局一个官员提醒无锡人,如果赵朴初能去实地踏看详符寺遗址并赞同你们的动议,造大佛的事,或可有七分把握。但负责安排赵朴初行程的夫人不同意。陈邦织说:“高层领导的行程,有它的预期性和周密性,是不能随便改变的。况且,当时有3个地方的领导人,恳请朴初前往,都没能答应,如果突然去了无锡,不妥当。”

没承想,机缘巧合,赵朴初次日要去安徽广德太极洞。根据计划,一路上,赵还要参观宜兴紫砂、茶场、竹海,太极洞是末站。是年赵朴初虚年88岁,晚上返回南京,必定太过疲累。无锡人于是辗转告诉陈邦织,住宿宜兴,条件太差劲,最好最方便的住所当是无锡太湖边的锦园饭店。许是江苏省宗教局安排具体行程者,感念无锡人的难处和诚心,随缘劝说赵朴初夜宿无锡,待天明顺便去马山看看。

慈悲待人的赵朴初,欣然同意。第二天,有些冷,清瘦的赵朴初着西装领带,披一袭呢子大衣,拄根拐杖,乘上昨夜为他们夫妇赶做的那乘竹制轿子,在连夜为他铺就的通往马山的小道上,颠簸前行。车过太湖十八湾,赵朴初感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看太湖波澜壮阔,风光胜天堂。”

车过十八湾,上得“神仙岛”,遇第一座佛笑桥,夫人陈邦织指着桥上的十六尊弥勒佛石像,赵朴初不禁笑曰:“佛笑桥,好,好!”据称,大肚弥勒佛是释迦牟尼大雷音寺的知客僧,相当于当下的接待办主任。

乱坟岗似的荒凉,丛生的杂草,赵朴初在主事者的引领下,寻觅到祥符寺废墟上的旧日大殿柱基,以及柱基边发现不久的祥符寺八角古井。就在赵俯身探勘古井的刹那,闪光灯忽地一亮,我们今天看到的赵朴老视察祥符寺旧迹的照片,就拍成了。

赵再度询问起祥符寺的过去,他在南京翻看灵山人送递的报告书,好像听他们说起过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据称,接待赵朴老的是位具文人气质的地方官员,曾数度研读相关典籍。见赵朴老兴致勃勃,当即择其精要,娓娓道来:

唐朝贞观年间,助李世民父子打下江山的右将军杭恽解甲归田,并捐出故乡马山的一处产业建了一个寺庙。传杭恽相知于玄奘法师,遂邀约玄奘访问马山。见寺后山峦酷似印度佛祖的灵鹫峰,玄奘当即为之取名“小灵山”。杭恽所造之寺庙,也随之得名“小灵山寺”。由于玄奘的大弟子乘基在小灵山寺开法宣教,乘基师徒又是法相宗的祖师,“小灵山寺”便成了法相宗重要祖庭之一。直到宋代祥符年间,理学成为潮流,佛教的禅宗亦发达起来,“小灵山寺”这才与时俱进,更名“祥符禅寺”。

据当时在场的人说,赵一边翻阅《马迹山志》,一边口占俗谚:天下名山僧占多,世上好语佛说尽。过了一会,他赞叹起太湖的山水,“北方很难寻到这样的好处所,复庙造佛,搞好了,实在是无量功德。”

曾经,有看过马山51平方公里地形者倡议,依据山势可重修阿房宫,再现中原文化南移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于开赌场,设红灯区之类,亦有人提议。朴老以蔼然的肢体语言,批评道:邪妄之见。

那天下雨,山上凉意阵阵袭人,赵朴初看完寺庙旧址,被领到几步之遥的月亮湾茶社。朴老突然提出:拿纸来。

既是“书法僧”又是“诗僧”的朴老,即兴赋《忆江南》一首:

龙头渚,

景色胜天堂。

七十二峰争供奉,

小灵山里建禅场,

大佛法中王。

中午,中共无锡市委书记宴请赵朴老夫妇,说到祥符寺后造大佛,该官员试探着说:“朴老,你支持吧。”赵朴初答了4个字:“当然!当然!”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