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我与民进浙江省直科技支部及杭氧支部

发布时间:2015-12-10
【字体:

  初识吴畏秘书长与入会

  必然的东西往往通过偶然的机遇得到实现,我参加民进好像也是这样。

  1986年3月,我偶患小恙,住进了浙医一院内科病房。当时这里的条件算比较好的,房内设二张病床,已住着一位病人。我入住时该病人走出去了,看来毛病也不重。

  快开饭时,走进一位略显瘦高的长者,是病友。简单交流,知道他是民进浙江省委会的秘书长吴畏,我也告诉他我在杭氧研究所工作。一谈起民进,似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在家里见过一些民进的资料,有时还会翻看一下。我的夫人卢莲治是浙医一院皮肤科主治医师,1984年已加入了民进。由于我夫人是民进会员,我又看过一些民进资料,我和吴秘书长就有了一种亲近感。后来知道,当时的浙医一院是省民进下面会员最多的单位。

  吴畏不健谈,可以说少言寡语。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逐渐地就谈到个人经历。当我谈到解放初在金华中学读书时,他轻轻地说了句自己解放前是金华英士大学的地下党员。我马上想起读书时听说英士大学学生砸过金中实验室、图书馆的事,问是否与地下党有关。他说没有,那是部分学生的事。他说他后来做了律师,最后到了民进浙江省委会。吴畏的话不多,但坦诚,使我觉得很可亲可敬,也很自然地向他交流了自己的一些工作经历。专业上自己勇于创新,也许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赋,也许是自己的个性,面对困难我不会太多考虑个人得失,为了把事情做好,敢于承担责任,一往无前,但有时候可能会无意中突破规制,甚至会得罪人。吴畏听了,一方面肯定我的专业成就,智慧和勇敢,但同时也启发引导我,很希望我能加入民进。不久吴畏同志就把表格交给我,让我在医院里填了入会申请表,亲自介绍我入会。

  4月份,吴秘书长派机关办公室副主任徐云锦、组织处穆建平到杭氧调查。吴秘书长向我解释,民主党派不掌握人事资料,去单位调查,实际是要共产党作个组织保证。当时,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工资水平还不高,交通也不像现在方便,民进机关的生活也是比较清苦的,我就招待徐、穆二人吃了杭氧的职工食堂午饭。他们没觉得掉价,我也不觉得难为情。

  5月份,我的入会申请就批下来了。批准书一份寄给杭氧厂党委,一份寄给我自己。当时浙江全省的民进会员约2000人。


  发展科技界会员

  吴秘书长对我说,对民进来说,虽然主要是发展教育出版界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为了形成具有多方面人才的群体结构,鼓励多发展科技界的知识分子参加民进。到1986年10月,杭氧就有陈允恺、翁月珍、陆桂清、孙曼君、何文葵和我六位工程师成为民进会员。他们在业务上都能独挡一面。翁月珍同志,这位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还在读中学时就参加了地下党。在执行任务时,被国民党抓入监狱。家里花钱把她保了出来,再不许她外出,于是放弃了党籍。“文革”中没少吃苦头,民进能吸收她,她很高兴,化解了她一种抬不起头的心态。入会后,她积极参加支部活动和科技咨询服务工作。

  从不同的渠道,省委会还吸收了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的陈元弘、杭州市房管所退休的徐学钜、铁路杭州分局的谭启晓、省科委的金晓民等四位工程师。成立科技支部的条件具备了。


  省科技支部的创建和发展

  当时民进省委会办公楼在庆春路626号马寅初先生的故居。1986年10月17日,一楼的小会议室里,吴秘书长亲自主持,召开了省直科技支部成立会议,以上十位工程师就是最初的成员。支部会议选举我、陈元弘、谭启晓为支部委员。第一次支委会推举我为支部主任,陈元弘为组织委员,谭启晓为宣传委员。此时全省2400人的会员中,科技人员仍不足1%。不久,民进省委会就搬到省府路5号楼办公了,我经常往5号楼联系请示工作。

  领导为了培养我的党派意识和活动能力,让我参加省一级各种会议和活动,从中结识了许多朋友。

  1986年11月14日至16日,参加了在红楼举办的“多党派合作研讨会。紧接着12月11日至14日,参加了在屏风山举行的省委会三届二次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意外地遇到了杭一中的老校长、中共党组织书记金亮。他还清楚记得我高中毕业时,因经济困难不想考大学想参加工作的情形,那时他找我谈话,动员我参加高考让国家挑选,所欠的学费今后有钱时再来还。没想到他也是民进的老会员,他鼓励我多担些民进的工作。

  1988年6月28日至7月1日在新新饭店举行的省民进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我被选为省委会候补委员。1989年1月27日至31日在米市巷招待所新楼举行的省委会四届二次全会时,与浙江省音协主席周大风老师住一个房间,每次开会我都喜欢听他自称疏狂、放任不羁却有理有度的发言。他说他自己成立了一个研究会,研究无边际,鼓励我参加,还在我的本子上题诗曰:

  人生贵创造,

  世上赞佼佼。

  欲图千里志,

  先探方寸奥。

  李国芳同志共勉

  周大风1989年1月28日

  我终究觉得他的研究会有些玄奥,没敢加入。以后我参加历次省委会全会,直到1997年退休。

  一月一次的组织生活,筹备和准备工作占去我很多时间,就想出排计划,大家分担各次组织生活的筹备工作。这样,一方面既省了我很多精力,也使大家都有机会承担责任。这样逐步就形成了年底排好第二年的活动计划及每次活动的筹办人的做法。这一优良传统,直到今天,省直科技支部和杭氧支部都还坚持着。

  支部开会时大家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意见观点相左是常有的事,我总是不提倡争论,个人听取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很有利于支部人员的团结。吴畏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民主党派就是做团结人的工作。我牢记了。

  再一个就是发扬民主,尽量采纳大家的意见。如1988年4月23日支部组织生活,选举一名出席省民进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人提出不设候选人,海选,我同意,并请示了吴秘书长。选举结果,选票集中在三个支委身上,说明大家都很认真负责。17人参加选举,无记名,每人在白纸上写一名字,计票结果主任11票,宣委5票,组委1票。

  又如发展新会员,也是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意见。1989年1月16日讨论发展杭氧胡正伟入会的问题。现在我们都称他胡总,但当时他年轻,基本条件不是很硬。我认为要有前瞻性,我是他入会介绍人之一。支部讨论表决,16人投票,12票赞成、1票反对、3票弃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

  举这两个例子,说明支部里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至少我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1988年4月27日,我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张世昌先生传达全国七大会议时,讲到大会选举无一领导人得全票的民主风气对我影响很深,民主促进会就是为发扬民主,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我们会内一定要带头落实。


  建立科技咨询服务部

  上世纪80年代时,民主党派主要以社会服务为主,有点服务型政党的风气。省委会领导有点着急,急着想在服务经济建设上做出点贡献和成绩,所以一开始对科技支部特别重视,不仅每次支部活动都有处长以上领导参加,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也常常讨论科技咨询服务的事。

  支部成立不到半年,在1987年3月9日的支部活动会上,省委会邱镕钧副秘书长宣布机关的高岚同志为联络员。果然在高岚的努力下,办好了一切必要的手续,1987年8月15日杭州市科委发文,同意建立“浙江民进科技咨询服务部”。邱副秘书长在支部活动会上及多个场合说,咨询部由李国芳负责。后来市科委明确,法人代表不能兼职。杭氧厂也表示李国芳是杭氧技术骨干,不同意兼职省民进科技咨询服务部的法人代表,于是寻找更合适的人选,我慢慢退出。

  一个小插曲:市科委批准成立科技咨询部,高岚去筹办刻章和税票类工作,我去开介绍信购一块铜皮做铭牌,做好后我和徐学钜等三人去把牌挂在尚德里三号门外。 4月25日,高岚给我电话要我去省委会开支部主任会议,传达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同时告诉我咨询部的牌子不见了,我自责没有请个师傅挂得更牢固些,自己挂上去,不够牢固,掉下来,怕已经被人捡走了。

  1990年6月初,省委会通知我去民进中央参加社会服务工作会议,邱副秘书长带队,去的人中有省委会社会服务处励英英,杭州、宁波市委会各一人。民进中央组织部部长郑芳龙是舟山人,看到我们特别热情,他写得一手好字,在一把新纸扇上录写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赠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一直珍藏至今。


  建立杭氧支部

  在省民进三届二次委员扩大会议上,遇到民进杭州市主委孙鸿垣,饭后散步,他拉着我的手,劝说我转到市民进。1987年4月民进杭州市委会组织处处长戚俊生找省委会秘书长,说杭氧是市属单位,要求把杭氧会员划归市里。当时省直科技支部是以杭氧为基础的,如去掉杭氧会员,省直科技支部也就没有了。后来科技支部逐渐壮大,会员分属十几个单位,于是在2000年正式成立了杭氧支部,划归市民进管理。

  如今,杭氧支部在主任陈桂珍的带领下,聚集了一批技术精英,在杭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群众中有极好的口碑,这是会员的素质决定的。杭氧集团公司党委每年召开统战工作会议,总是第一个表扬民进支部。集团公司下面的公司一把手,只有二位是非党人士,这二位都是我们民进支部的。

  一位是支部主任陈桂珍,43岁,教授级高工,填料公司总经理;另一位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资深专家卢杰,51岁,任研究所所长。主任陈桂珍不仅在技术上、管理上有能耐,而且也是杭氧民进的好带头人。不管怎么忙,她都挤出时间参加支部活动,每年亲自写年度支部总结。杭氧目前在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每小时达12万立方米氧气的制氧机,是出口到伊朗的,在国际竞标和合同的谈判、签订的过程中,我支部31岁的新会员彭旭东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目前是该项目的项目工程师,他设计的总图校对是支部副主任、设计院项目室副主任周锋,图纸的审核是支部组织委员、项目室主任范燕萍。该项目的仪控总设计是34岁的新会员褚瑞华,他去年5月还获得杭州市总工会授予“杭州市十大创新型职工标兵”称号。

  民进杭氧支部,是杭州民进唯一的企业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实在难能可贵,值得珍惜呵护。

  愿杭氧支部的明天更加灿烂。

  注:作者于1986年5月加入民进,是杭州制氧机厂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现任杭氧支部委员。曾任民进浙江省委会四届候补委员、五届委员,省直科技支部第一、二、三届支部主任,民进杭氧支部首任支部主任。

作者:李国芳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