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在一九四九年以后
1949年10月1日,马叙伦参加了开国大典。这是他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经他提议,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把10月1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挚爱党的文化教育事业
11月1日,马叙伦出任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他将这一任命看作是党和人民对他的极大信任与重托。
共和国成立伊始,一切百废待兴。中国的教育,主要是借鉴苏联的先进经验,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任务。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重文轻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使中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偏差。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马叙伦致开幕词,指出以新教育代替旧教育。此后,他还多次在教育部会议上,强调工农群众业余教育的重要性。
1950年春,马叙伦决定筹办《人民教育》杂志,他写信给毛泽东,希望能为杂志的创刊号题写几个字。毛泽东接信后,挥笔题写道:“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写毕,他把题词寄给了马叙伦,并附信:“夷初先生:示悉。遵嘱写了几个字,是否可用,请酌。此颂日安!毛泽东四月二日”。马叙伦接到毛泽东的信和题词后,非常高兴。同年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发行,前面就是毛泽东的这幅题词。用马叙伦等当时知识界名流的眼光看来,这无疑是毛泽东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使马叙伦更坚定了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
6月,马叙伦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毛泽东、周恩来亲临会议,接见代表,周恩来还就教育方针等问题讲了话。马叙伦致开幕词,他要求学校克服旧的、传统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要防止不顾长远利益与全面利益,轻视理论学习的狭隘实用主义。他强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真才实学的、富有分析力和创造力的专门人才。对中等和初等教育,马叙伦先后提出:普通中学的教育,必须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使青年一代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为大力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极为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并提出,土地改革完成的地区,逐渐培养师资,这是整个人民教育事业能否办好与能否发展的关键。经过全国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这种专门人才一大批一大批地被培养造就出来。对此,马叙伦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力,这充分体现了这位饱经忧患、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老教育家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
旧中国全民健康素质低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生中肺结核、营养不良等疾病很多。马叙伦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问题。一次,他看到一份反映学生健康水准有所下降的报告,非常着急,及时向毛泽东报告:学校课外活动多,学习负担过重,学生的健康受到了影响……毛泽东听后,当即表示:健康第一。并说:营养不足,宜斟酌经费,学习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别待遇。19日,毛泽东又专门为此致函马叙伦:“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
195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青年团华东工委关于学校工作问题致电各地党委、团委并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电报中强调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原则,指出公立学校学生的体格最差、大学比中学又差的现象严重存在,应引起警惕。应按华东高教会议的规定,适当减少正课时间,照顾学生的健康需要。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上批注:“这是正确的。”15日,他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写信给马叙伦,信中说:“关于学生健康问题,前与先生谈过,此问题深值注意。”“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
读罢这两封信,马叙伦为共和国领袖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学生健康问题的关注深深感动。根据毛泽东的批示,他立即领导教育部着手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就增加学生补助、精简课程、课外活动等提出了具体的办法,拟订了具体解决措施,并将其作为1951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重点落实,切实解决问题。18日,马叙伦还致信主席,汇报了邀集财政部、卫生部、青年团、学联及有关部门洽商此事,并请卫生部给学生作一全面检查。
1951年3月19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学生健康问题的决定》。随后,马叙伦参加了1951年7月召开的专门讨论学生健康的政务院政务会议,这次会议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4月5日,《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发表了社论。在教育部和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一致努力下,学生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重视提升民族文化水平
马叙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以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服务革命与建设,造福社会和人民,不辞艰辛和劳瘁。在学术上,马叙伦对金文、石鼓文、古籍整理、校勘、注疏以及老庄哲学、古典诗词和书法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在我国传统语言学的文字、音韵、训诂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特别对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庄子义证》、《老子诂》、《石屋余沈》、《石屋继沈》等。学术巨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在《说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誉为《说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冠军”。他在学术上的许多著述、作品曾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很高评价,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又加上连年战乱,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压迫政策,剥夺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使广大劳动人民因贫困而缺少学习读书的机会。所以,建国初,整个国民的文化水平很低,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身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的马叙伦,对此十分关注,决心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1951年9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马叙伦在会上明确指出: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必须培养民族教育干部,培养各种师资,推行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工作。以后他还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工农群众文化补习、开展识字活动和扫除文盲的重要性。为此,他特意筹办了《学文化》半月刊。
1951年1月23日,马叙伦致信毛泽东,信中在谈到注音问题的同时,希望毛泽东能为该刊物题写刊名。毛泽东一向注重和提倡学习文化,也热切盼望广大劳动人民能提高文化水平,逐步知识化。因此,接到马叙伦的信,2月12日挥笔写了“学文化”三字,并随字附了一封信:“夷初先生:一月二十三日信收到。学文化三字照写,不知可用否?注音问题采取慎重考虑的态度是对的,我亦尚无成熟意见。”马叙伦接到信和“学文化”的题词,深感毛泽东对中国文字的注音等问题十分重视,自己也应该慎重行事。将毛泽东的题词作为《学文化》半月刊的刊名。
马叙伦积极从事文字改革工作。在进行文化普及教育中,他深感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汉字必须简化,必须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1952年2月5日,政务院下设“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马叙伦任主任委员。1953年3月25日,在马叙伦的负责下,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举行了第三次全体会议,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对文字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国文字改革工作关系到几万万人,不可操切从事,要继续深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拼音文字无论如何要简单,要利用原有汉字的简单笔画和草体;笔势基本上要尽量向着一个方向,不要复杂;方案要多多征求意见加以改进,必须真正做到简单容易,才能推行。会上,马叙伦还指出:制造字母、改革文字,要为全国大多数人着想,要为儿童和后代子孙着想,必须力求简便。这是最高原则,我们必须一致遵守。
195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国务院任命马叙伦为该会委员。他先后发表了《文字必须改革》、《文改笔谈》等文章。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其间,围绕方案的功用、方案制订的原则及其一些细节问题,马叙伦和广大语文工作者及有关部门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广开言路,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反复论证,几易设计方案,经历了一个极其认真而严肃的探索过程。为此,马叙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肝胆相照的知心朋友
马叙伦一生追求民主、自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知心朋友。早年,他是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大学的挚友,他们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索薪”运动。他分别掩护过李大钊和陈独秀躲过反动军警的逮捕。李大钊牺牲后,他洒泪写下了“唯物史观论较新,李君物望冠人伦;纵教柴市成仁去,无限青年从理真”的诗篇。“四一二”政变以后,他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响营救了不少共产党员。西安事变前后,为了阻止对红军的围剿,他受共产党的委托两次入川,劝说四川军阀刘湘采取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立场,减少了川军对红军和张学良部队的威胁。抗战时期,他更名邹华孙,明志做中华子孙,绝不为日本人做事,绝不当汉奸,坚决拒绝了日本人通过陈公博和汤尔和的高官利诱。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长期担任民进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其关怀备至。
五四运动时由于曾遭军警的棍打,1946年在“下关惨案”中又被特务打成重伤,再加上连年辛苦工作,马叙伦疾病缠身。1949年10月,他在病榻上致信毛泽东,说明自己有些会议暂时难以参加。5日,毛泽东在马叙伦的请假信上批示道:请林老去看马先生一次,要他静养。会议暂不要邀他。1953年10月,年近古稀的马叙伦积劳成疾再次病倒,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于5日复信,以示慰问。“夷初先生:闻病甚念。务请安心休养,不限时日,病愈再工作。有何需要,请随时示知。敬祝。早日恢复健康!”1954年4月,马叙伦感觉不适,再次向毛泽东提出,请假休养一个月。毛泽东闻讯,又关切地复信给他,希望他休息时间“可不限于一月,以病愈为度。”毛泽东的真挚关怀使这位老教育家深受感动,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马叙伦仅休养了一个月,就抱病回高教部主持工作。自1957年以后,他一直卧病在床。周恩来多次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治疗和精心护理,并前往医院看望。“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叙伦得到了周恩来的全力保护,周恩来还亲自打电话给警卫员,要求“绝对保卫马老的安全”!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正是带着这种信念,1958年6月5日,他勉力书就了毕生奋斗的深切体会:“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这是马叙伦最后的遗训,也是他一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真实写照。
1970年5月4日马叙伦病逝,中国共产党对他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政治评价。1985年4月27日,马叙伦诞辰一百周年,中共中央召开隆重的纪念大会,习仲勋代表党中央讲话,称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坚强的民主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人民忠诚的公仆,是同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知心朋友。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是从民主主义者,紧跟革命潮流前进,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生。其功绩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