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北京市委会创建情况纪实
一、 民进“一大”和民进北京市分会的成立
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斗争实践中,民进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这表明民进组织已是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参加者,担负着管理和建设国家的任务。为了正确认识民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和作用,1950年4月15日,民进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共43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北方地区。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总结民进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工作和经验,充分认识当前形势,明确在新历史时期民进的地位、任务和作用,并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这次大会得到了中共中央、人民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关怀。中共中央统战部为大会举行了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亲临讲话,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等领导也莅临大会并作了重要发言。
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充分讨论,一致做出了《关于本会应该继续存在并加强工作的决议》、《接受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会纲领的决议》、《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学习中央<加强与非党群众及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巩固扩大民主统一战线的决议。《大会宣言》在重申民进应该继续存在并加强工作,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会纲领,诚心诚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后,还做出了筹备成立民进北京市分会的决议。
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民进北京市分会筹备委员会,并推定林汉达、冯宾符、严景耀、雷洁琼、余之介、温崇实、陈慧七人为北京市分会筹委会会员。1950年5月26日,北京市分会筹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选林汉达为筹委会主任。6月4日,分会筹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确定筹委会委员的分工:秘书组由余之介、陈慧负责;组织组由雷洁琼、温崇实负责;宣传组由冯宾符、严景耀负责。8月30日,在市分会会员小组召集人第二次会上宣布民进总部的决定:民进北京市分会理事会候选人为林汉达、冯宾符、雷洁琼、严景耀、余之介、毛之芬、寿墨卿、温崇实、陈慧、陈珪如、杨学纯、黄国光、吴荣、吴研因、陈选善、甘伯林、韩近庸、黄新民、梁人和等19人,推选林汉达为主持人。9月10日,民进北京市分会在北京饭店举行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宣布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分会,选举林汉达为主任理事,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到会祝贺。
民进北京市分会成立时有会员62人,主要是教育、文化、出版界的知识分子,还有机关干部和工商业者中的知识分子。
民进北京市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民进在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上又迈进了一步。自此之后,市分会在会总部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对会员的思想改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运动,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组织建设和发展
1950年9月10日,市分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北京饭店召开,大会宣布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分会正式成立。
出席大会的会员有53人,大会主席林汉达致开幕词。冯宾符作筹备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分会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是:联系老会员,宣传民进历史,扩大影响和发展新会员。
大会确定民进北京市分会以中国民主促进会会章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并通过《坚决拥护土改政策,积极参加土改工作》的提案和《反对美国扩大侵略战争,坚决保卫世界和平》的声明。
会议讨论并决定今后的工作任务是:“继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进而扩大影响,争取团结自由职业者和工商界人士共同学习改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与其他民主党派密切联系,分担工作,为实现共同纲领完成新民主主义建设而奋斗。”
民进中央主席马叙伦代表民进中央理事会致辞,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市各民主党派领导到会祝贺。
大会选举林汉达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主任理事、冯宾符为副主任理事,并选出常务理事5人,理事15人,候补理事5人。常务理事是:林汉达、冯宾符、余之介、寿墨卿、毛之芬。理事是:林汉达、余之介、雷洁琼、冯宾符、温崇实、毛之芬、陈慧、寿墨卿、吴研因、严景耀、孟秋江、吴荣、黄国光、杨学纯、陈选善。候补理事是:陈珪如、周钟歧、甘伯林、黄新民、梁人和。
林汉达(1900—1972),浙江镇海县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民进第一、三届中央理事会常务理事,民进中央第一任组织部部长,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民进北京市第一届理事会主任理事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林汉达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1954年起,他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林汉达学贯中西,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及英语教材《英语文法ABC》、初一至高三英语教科书和《英文字典》等;并翻译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多部作品的简写本。文字改革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连写、定型、注调、分部、国语拼音词汇》、《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上下五千年》等,共达60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陶铸对林汉达的评价是:“汉达同志具有勤奋学习、诲人不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热情负责,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同时,汉达同志还有敢想敢干,不怕困难;雷厉风行,一丝不苟;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这48个大字,正是林汉达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机构设置与组织完善
1、市级机构的设置
1950年9月10日,民进北京市分会成立时,暂与民进总部机关(鼓楼辛寺胡同4号,后改为辛安里98号)一起办公,机关专职办公人员3人。1957年1月,民进北京市分会机关迁至东四北大街魏家胡同9号。1995年2月,民进北京市委会机关迁至朝阳门外吉祥里102号北京市民主党派联合办公大楼办公。2007年9月,民进北京市委机关迁至现在的西城区后英房胡同9号北京市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大楼办公。
民进北京市委会的领导机构,最初称“理事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设主任理事、副主任理事、常务理事、理事和候补理事。从1957年第四届起,理事会改称“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常务委员、委员、候补委员。
北京民进各届理事会(1957年之前)组织机构的演变情况如下:
第一届理事会(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设秘书处、宣传处、组织处、文教处。
第二届理事会(1952年10月至1954年8月):宣传处改称宣教委员会,组织处改称组织委员会,取消文教处,增设妇女委员会。
第三届理事会(1954年9月至1956年12月)机构设置无变化。
基层组织的出现
民进北京市分会成立最初几年,会员人数较少,因此基层组织只有支部,直到1982年才开始建立区级组织,称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作为市委会的派出机构。 1955年之前基层组织情况如下:
1950年底,会员73人,小组6个。
1953年底,会员582人。
1954年9月,会员616人,支部39个。
2、分会发展概况
民进北京市分会建立最初几年,一直稳步发展组织。市分会1950年9月刚成立时,只有62位会员,到1950年年底,会员人数为73人;1953年年底,会员达582人;到1954年9月时,会员人数达616人。
市分会在增加会员人数的同时,还注意会员群体结构上的调整。市分会成立时,会员多为机关工作者、文化教育界人士,也有个别工商界人士。1951年8月民进三届三次中常会做出《关于建立基层组织,加强组织教育,进一步发展组织的决议》,其中强调要以中小学教师为本会的主要发展对象。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发展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后又增加了文化出版界的知识分子。此后,教育界、文化出版界会员成为民进组织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