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与南京民进
吴贻芳(1893—1985),民进会员,生物学博士,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我国著名女教育家。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5年11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2岁。
今年是吴贻芳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她是我国第一个女子大学校长,第一个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代表。曾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六届委员会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南京市委会、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名誉校长等职务。是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民进杰出的领导人。
一台收录机
1955年3月,吴贻芳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南京积极筹建民进组织。同年4月,成立了以吴贻芳为主任委员的民进南京市分会筹备委员会。1957年,她又以极大的热情领导成立了民进江苏省筹备委员会,并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此前后,她先后组织联络在苏州、无锡、扬州、南通等省辖市建立了民进组织;1962年1月,民进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吴贻芳被选举为民进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之后,又连续被选举为民进江苏省第二、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
吴贻老身兼数职,公务繁忙,虽不驻会,但对机关工作非常关心。1982年前后,市委会先后邀请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北京特级教师霍懋征、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等来宁作报告;还组织我会中小学骨干教师赴高淳县培训师资;“举办幼儿教师培训班”,成立“前进业余学校”,此外学习会、座谈会较多,记录整理材料的工作较重,这本是机关正常工作,但吴贻老却记在心中。一天,吴贻老通知市委会去邮局领邮包,邮单上是海外金女大学生寄来的收录机。吴贻老说这是送给市委会机关工作用的,以后有些重要报告录音后,可让基层会员过组织生活时收听,也给整理材料带来方便。不久,吴贻老又给省委会机关送了一台收录机。这给当时的机关工作以极大的方便,也为兄弟党派机关同志所羡慕,一时传为美谈。
寄语小学生
1983年,在工人医院住院的吴贻芳主委接受了《小学生报》通讯员、会员达英禄的采访。时已90高龄的吴贻老在谈话中唱了一首题为《春天的燕子》的歌曲:“檐燕,檐燕,别来又一年,你的旧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修补趁晴天。”吴贻老为什么要唱这歌呢?因为,她听是《小学生报》采访她,便不由地想起了七八十年前,她自己在童年时期学习的情景。1904年,她跟随母亲从家乡武昌辗转来到杭州,在女子学校读书。那时正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祖国处在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急关头。吴贻老语重心长地说,《春天的燕子》这支歌借物喻人,鼓舞年轻人为挽救“零落不完全”的几近危亡的祖国而斗争。她说:“如今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小学生们生长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是非常幸福的,不过,孩子们在甜水里泡大了,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仍要不断对孩子进行‘修补趁晴天’的教育,衔泥、衔草、修巢,都要强调一个快字,要只争朝夕。当然,这也包含着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掌握系统知识的意思。”
接着,吴贻老又谈到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品德培养要注意潜移默化。她举例说,自己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地方上举行迎神赛会,十分热闹。有一位女教师要去听讲演,为了避免别人误会借口到庙会上玩,便把她带去将来好作个证明人。万没想到,正是这次跟老师去听讲演,却使自己受到了终身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在讲演会上,有几位爱国人士登台呼吁抗议美国迫害华工。事情的原委是:美国要兴建通向西海岸的铁路缺乏劳动力,就大批招募华工。等这条从东到西很长的铁路修成了,资本家不再需要这批劳动力,就停付工资,遣散他们。这些被骗的华工流落他乡,求告无门,引起了国人的义愤,所以杭州的新闻界人士举行这次讲演会,呼吁抵制美货,以示抗议。吴贻老说:这次讲演使我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富国强民的志向,而且数十年来一直铭刻在心中,尽管生活道路坎坷不平,这种信念丝毫没有动摇过……吴贻老深情的回忆深深打动了采访者,这对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极富启迪,简单枯燥的说教往往起不了多大作用,而极富震撼力的事实才能永远铭刻在孩子们单纯稚嫩的心灵里。
温暖的大家庭
1981年8月,江苏省民进组织全体会员参观太平天国纪念馆,游览瞻园。这是恢复组织后,第一次由全体会员参加的大型活动。天气虽然炎热,但大家兴致很高,反映了会员对民进的向心力。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没想到德高望重、年近九旬的吴贻老也来参加。当吴贻老来到瞻园时,会员们欢喜雀跃,纷纷上前问候吴贻老,并提出要与吴贻老合影。吴贻老高兴地表示同意。开始照相后,各支部的会员都围拢过来,大家都不想错过和吴贻老合影这一难得的机会,但又担心老人家太累,吃不消。吴贻老看出大家的心情,风趣地说,大家不要急,我当“模特儿”,你们分批上来照,大家顿觉温暖。各支部一一和吴贻老合影,许多会员怕吴贻老太热,还不时地给吴贻老扇扇子。最有趣的是祝群同志,她是石鼓路小学教师,时年28岁,是全市最年轻的新会员,她和吴贻老单独照了一张,28岁与88岁,这可能是民进的全国之最。这次活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处处感到广大会员对吴贻老敬重和爱戴,民进宛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1982年,江苏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故乡与亲人”节目组,要专题报道吴贻老的情况,内容是: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时为机关干部的周时同志,是台播的通讯员,接受了第一次为吴贻老拟稿的任务,因是对台湾广播,心中忐忑不安,惟恐完不成任务。截稿时日临近,他去傅厚岗15号吴贻老家去汇报。一进门,吴贻老慈祥风趣地说:“走(周)时”啊,你来了,我在等你。周时连忙汇报稿件播出时间和要求。吴贻老打断说,不忙,不忙,先吃苹果。周时紧张的心情顿时缓解。将稿件送上,请吴贻老审阅。吴贻老说,稿子写得很好,用了13分钟,两处提法应如何改动后就行了。周时如释重负,起身告辞。没想到吴贻老坚持要将他送到门口,并说“走(周)时”啊,辛苦了,走好。周时心中如沐春风,既敬佩又感叹。九十高龄的人,听力敏锐力惊人,指出两处提法的改动,恰到好处,令人叹服。脱口而出的13分钟,更是让人感到她的细致严谨,因为这档节目播出时间共15分钟,再加上导语和音乐,正好符合要求。吴贻老对机关年轻人的礼遇、鼓励和关心,体现了她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令人终身难忘。
爱国情怀
作为民进杰出的老一辈领导人,吴贻芳以自己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完美人格魅力影响着几代江苏民进会员。她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她最关心儿童、妇女和教师。对于教师,她常说:“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爱祖国就要热爱你们从事的事业,热爱你们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只有下一代健康成长,国家才能日渐昌盛”。她呼吁全社会重视幼儿教育,特别要重视独生子女教育;她为国家设立教师节而欢欣鼓舞,并带着重病之躯,坐着轮椅亲自参加民进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活动。
1985年,中国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身患重病住院的吴贻老获悉这一喜讯,非常高兴。8月28日,民进江苏省委会暨南京市委会在北极会堂隆重召开大会,庆祝新中国首届教师节。吴贻老不顾重病在身,说服了有关同志,坚持要参加会议,同广大教师共同欢度这一喜庆的日子。当坐在轮椅上的吴贻老由医护人员推着出现在会场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没有料到病中的老主委会来参加大会,他们为吴贻老与广大会员的深厚感情所感动。许多人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不少人拥上前去向吴贻老问候致意,祝老人家早日康复。吴贻老当天精神特别好,她一边和前来的会员握手问候,一边向远处的会员挥手致意。在全场会员崇敬、爱戴和热烈的氛围中,工作人员将吴贻老抬上了主席台。
会上,吴贻芳主委发表了录音讲话。她说:“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庆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我感到格外高兴。首先,请允许我向全体人民教师致以最热烈的节日祝贺和亲切问候。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扬这个好传统。”她还引用民进中央副主席赵朴初的《金缕曲》中的下阙,表达对教师的慰勉、感激和崇敬之意:“……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吴贻老最后说,“近年来,我因年老体弱,住院疗养,难得和大家见面,借此机会,向一切关怀我的领导和同志们问好,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录音讲话播完后,会场里掌声雷动,吴贻老欣慰地笑了。参加会议的有关领导几次走到吴贻老身边,关切地请她早点退席,回去休息。但她却说,不要紧的,我坐惯了,这是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我还要听听老师们的发言哩!她硬是坚持到会议结束。这是吴贻芳漫长人生中最后一次参加活动,也是她最后一次和她热爱的教师会员在一起。
吴贻芳先生在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九十二年的漫长人生历程中,她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不懈的思考探索,深知自己梦寐以求的报国宏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坚定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行进,才能得以实现。吴贻芳的一生是为祖国强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一生,她的生命脉动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