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山西省委会创建情况纪实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西省委员会成立之前,我省的民进组织只有民进太原市委。上世纪50年代初,陆续有民进会员从北京等地调入太原市工作,他们组建了我省第一个民进小组,这就是山西民进组织的雏形,人员有陈公庆、王幸生、汪超中等。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多党合作的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民主党派指明了发展方向。1957年6月23日,在中共太原市委的支持下,民进太原市筹委会成立,由陈公庆任主任委员,山西大学教授丁裕超、赵城斋任副主任委员。民进太原市筹委会成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在省内部分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教师中发展了68名新会员,建立起7个基层支部。1961年2月,召开了民进太原市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民进太原市第一届委员会,从南开大学调入山西大学任教务长的陈舜礼教授任主任委员,陈公庆、丁裕超、赵城斋任副主任委员,到1965年6月,在太原市的民进会员已发展到104人,基层支部或小组发展到13个,并且与从外地调到山西省运城、吕梁等地区工作的13名会员保持着组织联系。
“文革”时期,太原市民进的组织活动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党派的活动逐步恢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在不断探索中。其时,以太原市为重心,包括我省其他地区、市在内,有许多新人加入民进组织。鉴于此,民进山西省筹委会于1982年8月在太原成立,由陈舜礼任主任委员,丁裕超、秦国栋任副主任委员。
民进山西省筹委会成立后,在民进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得到了中共山西省委和我省各地党委的大力支持,组织建设取得快速发展,仅两年,会员人数由恢复时期的83人发展到371人,在大同、阳泉、临汾、运城、离石、榆次等区、市、县建立了地方组织、直属基层支部和小组。
1984年2月9日,由民进山西省筹委会召集,民进山西省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太原开幕,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雷洁琼亲临大会祝贺并指导工作。这次大会历时5天,最后选举产生了民进山西省第一届委员会,由丁裕超任主委,秦国栋、兰文英任副主任委员,兰文英兼任秘书长。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民主促进会山西省委员会的正式成立。
从1984年至今,中国民主促进会山西省会员代表大会共召开七次,选举产生了七届委员会:
第一届委员会(1984年—1989年),丁裕超任主任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1989年—1997年),秦国栋任主任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1997年—2007年),张正明任主任委员;第六届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2007年—2016年),卫小春任主任委员。
组织建设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32年来,山西民进在组织建设中秉持会旨,恪守《会章》,会员队伍逐步壮大,组织结构日趋完善,发展历程有着清晰的脉络。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西省委员会成立后,会省委从当时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为开拓会务工作新局面服务”这一主题,在组织发展中贯彻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发展了一批素质高,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有重要“三胞”关系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年同志加入民进组织。这样使全省会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新会员热爱组织,大多是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这批新会员为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山西民进组织发生了显著变化。
1989年3月,换届产生的第二届会省委领导班子高举民主、团结、尊贤、敬老的旗帜,坚持民主协商、实现集体领导,以团结、谦逊、务实、求新的工作作风,把整顿、调整、健全、巩固基层组织作为组织建设重点,按照雷洁琼主席提出的支部建设的五条标准和要求,突出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通过选用好支部(小组)主委,充实骨干、发展组织等,使部分基层组织存在的会员老化、分散,长期不过组织生活,支部(小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得以解决,并通过选送会员参加培训班等工作,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开展,大部分基层组织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上世纪90年代,会省委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到1997年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前,会员人数已发展到1906人。其中文教系统会员为1499人,占78.6%。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会员为1349人占70.6%,并先后建立了六个省辖市,八个地辖市地方组织和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大师院、省社会科学院、省出版局、省歌舞剧院等10个省直委员会或支部。全会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员有35人,其中担任市县人大常委的有10人,担任人大常委副主任有5人。有187名会员担任各级政协委员,其中有54人担任各级政协常委,担任省市县政协副主席的有15人。
领导班子建设是历届会省委的工作要点,2000年,会省委在全国民进组织和全省民主党派中,率先进行了领导班子成员届中述职和接受评议的工作,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对此予以充分肯定,称民进山西省委“为其他党派提供了模式和经验,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会中央向全国各省(市、区)民进组织转发了会省委的总结报告,并指出“这是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一个好的尝试”,“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很有意义。”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党派工作情况交流》上转载了会省委的总结报告。
新世纪以来,会省委组织建设日益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第五届会省委建立健全了主委会议议事规则、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并把后备队伍的培养储备纳入了日常工作范围。会省委培养后备干部的做法是:对后备干部按年龄建档;兼顾后备干部总体上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重视培养锻炼干部,多渠道积极推荐后备干部担任实职;通过召开骨干会员座谈会、新会员座谈会等形式勉励会员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提高其理论素养,努力成为高素质的民进会员;吸纳优秀人才入会。
2004年,根据民进中央“组织建设年”工作方案,会省委成立了“组织建设年工作领导组”,明确了加强全省组织工作的基本思路,并深入11个地、市进行调研,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组织工作的发展。
2007年以来,第六届会省委修订完善了《主委办公会议制度》《主委会议议事规则》《常委会议议事规则》,制定了《主副委分工联系制度》《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等,形成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机制,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制定了《组织工作发展规程》《发展会员程序》,编印了《会员手册》,引进了“民进组织管理系统”,使组织工作更加规范,会员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
2010年,会省委成立了全国第二家民进省级组织监督委员会,并开始对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的履职情况进行了监督。
从2007年开始,第六届委员会以来,会省委在组织建设中,全面推行“人才兴会,人才强会”战略,到2017年,五年里共推荐500余名骨干会员参加民进中央、中央统战部、省委统战部等举办的学习培训,建立完善了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和代表性人士数据库,对层次较高、有潜质的会员实现了跟踪培养。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会员进入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或其他部门任职,为会员的成长铺路。
截止到2016年,全省共有会员5300名,11个市级组织,20个省直属支部。担任民进中央副主席1名,厅级实职3名。会员中各级人大代表71名,政协委员381名。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名、全国政协常委1名。省人大代表8名(含常委1名),省政协委员32名(含副主席1名、常委6名、副秘书长1名)。有33名会员在市县两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任职,其中3人担任市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人担任市政府副市长、4人担任市政协副主席、9人担任副县(市)长。
32年来,会省委自身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开展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