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进单线会员与组织的绵绵情怀
孙德俊,青岛民进历史上的第一位会员,是青岛民进组织发展的“种子”。他加入民进后,热爱组织,工作出色,同时也得到了组织的关怀。他与民进组织的炽热情怀,至今感染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一、加入民进
孙德俊是山东烟台市人,据他本人叙述,他于1924年5月出生在烟台市一个生活小康的家庭里。后来曾经在青岛市立黄台路小学上学。1950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先后在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三处文字组、工农业余教育司农民教育科任科员,曾于1950年12月至1952年11月,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在部队担任宣教干事和文化干事。1953年7月,在北京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隶属民进北京市分会(后归民进中央直接领导)。
关于入会前的思想经历,孙德俊在自传里写道:解放前的思想情况是在渐变着。抗战胜利前,思想较单纯,身在沦陷区,只知痛恨日本帝国主义,期待着中国早日胜利,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对蒋介石还抱有幻想(认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领袖)。抗战胜利后的初期,虽然目睹旧中国的腐朽现象,奈因超阶级观念作祟(我是一个教育改良主义者的信徒),还认为这只是一部分贪官污吏所造成,依然对蒋介石抱有幻想(认为蒋本身还是为国为民的)。那时,既不赞同国民党反动派欺压剥削人民及其卖国政策,但亦不赞同共产党的斗争形式;一味幻想着只有第三党出现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当时的学生运动尽管搞得如火如荼,自己却置身度外,哪一方面也不参加,还认为自己非常清高。实际上自己的思想是应属于落后思想的范畴内。后来由于一系列事实的教训,进步同学的接触和帮助,思想有了转变,终于认识到蒋介石必败、共产党必胜的规律,同时对共产党也逐渐发生了好感。但是,这时只是从印象出发(看问题),革命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解放后有了学习环境,加上主观的某些努力,逐步批判了旧的错误思想,慢慢地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观念,特别是由于抗美援朝运动两年来的部队教育,使自己的政治水平有了较进一步的提高。
刚解放时,由于存在着“走高尔基路线”的思想在作祟,觉得不加入组织,一样会把工作做好,因此当时未超过入团年龄,却未提出入团申请。实际这种思想完全是受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性所驱使,怕过组织生活怕受约束,不如自由自在的好。在部队工作的两年中,逐渐对党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入党的愿望也伴随而生,但自知自己思想意识距离标准尚远,唯有加强政治修养,朝此伟大的目标继续努力迈进。退伍后,由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同事)贾援同志的介绍,初步了解了民主党派的性质;经过考虑及征求(中共)党团与领导的意见后,逐步澄清了过去对民主党派的错误认识,乃决定提出入会的迫切请求。
1995年,孙德俊在青岛民进会刊《青岛民进》上撰文回顾了自己加入民进的经历:
1953年7月13日,一个难忘的日子,在中央教育部,我光荣地被接纳为民进会员。当时,民进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小组每隔周四晚,在民进领导人、著名学者及教育家林汉达的府第过组织生活,他给予我的教导和关怀,永远铭记在心。
二、在青岛终于有了“家”
1955年,孙德俊由于自己的家庭在青岛,且妻子身体不好,由北京调来青岛工作。先是在青岛第四机关干部业余中学工作,后又调入青岛第七中学、青岛第八中学和青岛第十七中学工作。
他是教学骨干,活跃在各个领域,表现出类拔萃,工作繁忙且辛苦。
孙德俊先是在青岛第四机关干部业余中学,担任历史教员,因为缺少教员,他在担任历史课的同时,还兼任地理课,全周上课时间12小时,皆为早班,上课时间为晨五时半至七时半。有的时候晚间还有课程。在这个学校,他担任历史教研组组长。后来,他调到青岛八中工作,任史地教研组长,担任地理课,还在工会担任福利委员会代表及体协委员。除了教学和行政工作,他还参加各种政治思想学习。例如,1955年8月至9月,他参加青岛市暑期肃反学习集训班的学习,长达40天。另外,他还学习联共党史、农业合作化等知识。
他有很强的组织观念。他经常向民进中央和民进北京市分会报送《中国民主促进会个别联系会员情况报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分会个别联系会员月报表》,民进中央、民进北京分会向他寄送政治学习材料。他多次向组织询问如何缴纳会费,希望得到组织关于活动内容与方向的指示。青岛没有民进组织,它在青岛八中工作时,学校里有4名民盟盟员,曾主动找他联系,邀请他参加民盟的组织生活,他及时请示民进中央的意见如何。关于会费,后来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妻子长期患重病),他向组织提出希望免交。
他一直有一个期盼:在青岛建立民进的组织。
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 为建立民进青岛地方组织提供了历史机遇。
1978年,孙德俊因为是民进会员的身份,被邀请为青岛市政协委员。
1981年,孙德俊写信给民进中央,希望在青岛发展会员建立组织。
1982年3月,民进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葛志成到青岛与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联系,酝酿在青岛发展会员和筹建组织,并于当年9月由孙德俊介绍发展了第一批会员共4人。至1983年,会员发展到8人。经民进中央批准,于1983年5月16日在青岛市政协会议室召开全体会员会议,出席会员8人,正式成立民进中央直属青岛市支部,民进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郑芳龙到会宣布民进中央的决定,任命张晦庵担任民进中央直属青岛市支部主任,孙德俊任组织委员,张永生任宣传委员。郑芳龙宣读了民进中央给民进中央直属青岛市支部的贺电。至此,在青岛孙德俊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1985年7月19日至20日,青岛民进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孙德俊当选为市委委员。
1995年,孙德俊在青岛民进会刊《青岛民进》上撰文回顾青岛民进组织成立时自己的喜悦和兴奋: 1955年,工作调动,回到家乡青岛,成为种子会员,一直与中央保持单线联系。风云突变,漫漫长夜,这颗种子久久深埋厚土未能萌发。一声霹雳,云消雾散,春风化雨,阳光灿烂,种子破土而出。
三、慈母与游子
孙德俊调来青岛工作后,曾试图与在教育部的会员贾援取得联系。由于组织关系变动、自己的工作频繁变动以及自己工作繁忙等各种原因,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民进北京分会和民进中央组织部曾经先后两次发函与他联系。这些信函保留在孙德俊的会员档案里。
信函一:民进北京市分会致孙德俊函
孙德俊同志:
你去青岛后,一直没有和你取得联系,所以对你的情况了解得也不够。最近,从教育部支会了解你在青岛职工业余学校,但因地址不详,写去一信,最近退回。现寄上个别联系同志月报表三纸,希望你接信后把情况汇报分会。希望以后每月和分会取得联系。你如有问题、意见也希望能及时提出。另外不知分会每期所发文件是否已经收到。
此致
敬礼。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分会
组织委员会(章)
1955年11月12日
信函二:民进中央组织部致孙德俊函
孙德俊同志:
你于1958年间与我们尚有联系,但自1958年8月份以后,我们就不再接到你的来信。你现在是否仍在(青岛)八中教书?我们按期寄给你的学习资料是否都已收到?希望接信后把你的这几年来的情况告诉我们,以便加强联系。
民进中央组织部
1962年3月24日
这两封简短的信函,读后令人十分感动。信的内容只是一般的工作联络,询问孙在青岛的工作情况、联系方式,希望加强联系。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组织对于一个“单飞”会员的关心和爱护。这令人不禁想起那首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两封信函中,我们读到了慈母对游子的牵挂。
收到组织的信函后,孙德俊都立即回信,与组织恢复联系,及时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孙德俊老师与民进组织的这种绵绵情怀,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深思。民进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个人对组织的热爱,也得益于组织对会员的关心!
注:作者系民进青岛市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