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叶至善:民进结缘

发布时间: 2020-05-18
【字体:

  圣陶先生父子1962年一同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是由参与民进创建、时任民进中央秘书长、与韬奋先生一起创办“生活书店”的徐伯昕同志介绍,正式履行了加入民进的手续。

  其实,圣陶先生父子同民进组织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1946年,他们就参加了上海北站举行的群众集会和“六二三”大游行,声讨笔伐,共同参与“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民进的领导层很多是文化出版界人士,都是叶老父子熟识且经常交往的。

  至善先生加入民进后,先是担任宣传部副部长,负责民进宣传方面的工作。后来担子不断加重,除父亲擅长的文字工作外,还陆续担任过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和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等工作。

  至善先生去世后,长期和至善先生在一起工作的陈益群同志在《深深怀念叶至善先生》一文中回忆说:

  勤奋笔耕一生的至善先生积劳成疾,最后终于累倒了,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民进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领导,我痛失了一位博学谦逊、常能得到教益的好师长。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悲痛、无限的思念。……

  至善先生在担任民进中央常委、副主席等领导职务期间,他倡导民进工作要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多办实事。在他的推动下,民进中央举办了数期出版讲座,培训了一批社会急需的编辑出版人才;他多次和中学语文教师座谈,提倡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探索改革写作教学;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民进中央的一些重要文件,常送请这位“老编辑”把关,他都细致地用铅笔密密麻麻进行修改。民进中央筹办开明出版社,请他主持出版社工作,他运用丰富的出版编辑经验,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抓住“出什么和不出什么”的关键,鲜明地提出“一不亏心,二不亏本”的出版原则,使开明出版社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并连续数年获得“全国良好出版社”和“统战系统优秀出版社”的称号。

  同样是民进的老同志毛启邠在悼念文章《至善兄 您走好》中写道:

  至善兄长期担任民进中央的领导工作,当了七、八、九届副主席,又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至九届常委。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他的关心指导下,民进中央曾在政协大会上做了“出版工作要切实为读者服务”的发言,就出版工作要多出好书,不出坏书提出建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8年民进中央筹办开明出版社时,他出任社务委员会主任,以后又任出版社名誉社长,他提出“一不亏心,二不亏本”的出版原则,继承了老开明书店的精神传统,可以说是开明出版社的奠基人。至善先生淡薄名利,不事逢迎,最讨厌官迷心窍追名逐利之人,反对政治活动搞形式主义那一套,有时还为参加一些不必要开的会议而苦恼,觉得实在是浪费时间。

  我与至善兄论交近半个世纪,昔日在民进工作期间,与他时有会晤,每逢民进开历次大会,我起草好的文件,往往由他作最后润饰。他是语文专家,多半是尽量顺着思路改,保留原文,作适当删节和调整。经过他的精心修改,文章读起来就顺口流畅多了。

  2008年,父亲去世一周年。开明出版社出版了纪念集《得失塞翁马 襟怀孺子牛----叶至善先生纪念集》。他们特意请当时在任的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同志为书写序,嘉璐同志欣然提笔,深情地写下了《静静的追思》一文。文中回忆说:

  记得他在1988年民进代表会议上当选副主席后作了简短致辞,说: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希望我的当选是因为我自己在民进工作的情况,大家认为我称职,而不要有任何别的原因。“不要因为我父亲的缘故”;“我尽心不尽心,称职不称职,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看。”他从来是不讲话则已,讲就讲真话、实话。那天,他依然不用稿子,慢声细语,但是上面这番话,在代表们听来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自然博得了全场的热烈鼓掌。十年了,当时的情景犹如发生于昨日……

  他如叶老一样,是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人。衣着朴实,生活朴实,文章朴实,说话朴实——站在他面前,再远离奢华的人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些浮躁了。……

  在他担任副主席期间,确实是尽了心尽了职的。所有工作会议和其他需他到场的活动他从不缺席,会上有意见就直言,无则沉默;讲话直白无饰,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透亮,意味深长。……

  民进的有些会议,特别是较大型的会,是要住在开会的地方的,但对老先生们并不这样要求。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么。而至善老总是和大家同起居,除了关心会务,也是为了能和大家,特别是和他的同龄同好者多聚聚,多聊聊。用餐时是他广泛接触朋友的最佳时间。他和张志公先生、楚老和机关里的一些老同志总会自动坐在一起,开一瓶他们中不知哪位带来的酒,边聊边饮。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最健谈的是楚老,其次是志公先生,而至善老却较寡言,总是兴味盎然地听着。他们那一桌是“全开放型”的,除他们几位是固定成员,其他座位则是“流水席”——凡能喝一口的,都愿意来此坐一坐以便听一听长者们酒后说出的“真经”。我也是常凑过去抿上一两口的人之一。我的酒量也就止于一两口,但是志公先生“认定”我能喝,楚老也总在一旁鼓动,所以我总不敢侍坐终席。听前辈们“海聊”文化、教育、出版、历史、诗词、音乐、文坛掌故、民进的和自己的往事……扯到哪儿算哪儿,确实是一种享受。……

  至善先生所住的平房年久失修,取暖不足。一冬天他都必须身着厚厚的毛衣和羽绒服伏案工作,足不出屋。为了重编《叶圣陶集》,写《父亲长长的一生》,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冬复一冬地和阳光、和新鲜空气远离了,不能不说这是他身体迅速坏下去,特别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但是多年了,他从未和人说起,更没有向谁提出过任何要求。后来知道此事的同仁们极为感慨:50年代,叶圣陶一家把苏州的祖房都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现在至善老住着已经破旧的公房,困难重重,却始终以厚着身,不出门来克服!后来经民进中央的努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住房问题终于解决了,但至善老此时已经因多处骨折和多种并发症住进了医院。我们去看望他时,有意大声祝贺他:出院后就可以住进新居了,阳光充足,室内暖和……他还是以一贯的天真的笑容回答我们,双唇微动,似乎在说:谢谢!但我们心里不免自责:晚了,晚了好几年!如果他的居住条件早点改善,也许还可以为后人多留下一些精神遗产。……

  2006年3月4日,至善先生在北京逝世。有关方面为他写了生平介绍,开头是这样写的:

  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作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学会顾问,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编审叶至善同志,因病于2006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作者: 叶小沫 叶永和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