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中共如何与民进结缘

发布时间: 2021-06-03
【字体:

  作为民进会员,最烦恼的恐怕就是经常有人把民进和民进党弄混。事实上,民进与民进党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民进全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于1945年12月30日,是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伙伴。

  按照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章程,民进是“以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性质、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下关惨案后,周恩来来了

  民进成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面临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

  当时的上海,马叙伦、王绍鏊身边分别集结了一批文化界和工商界的知名人士,譬如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共同的目标使这两支有影响的爱国民主力量越走越近,一起座谈时局,联名发表文章,申明共同的政治主张。

  他们积极参加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根据斗争需要,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一个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成立后,先后发表了《对于时局的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立即停止内战、保障人民自由权利等政治主张。为了扩大和平民主力量,民进联络和团结上海68个主要群众团体组织,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

  1946年6月23日,民进参与发起并组织了在上海北火车站举行的十万群众反内战大会,民进领导人马叙伦、雷洁琼等11人参加了赴南京请愿的和平代表团。

  雷洁琼后来回忆说:“当时并不懂多少马列主义,只是一种爱国心、正义感激励我去向国民党政府呼吁和平、民主,停止内战。”

  然而,这些知名教育文化界人士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却遭到了国民党特务暴徒的毒打,雷洁琼等人当场被打成重伤,倒在血泊里。

  下关惨案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把雷洁琼、马叙伦等几位受伤代表送到医院。但雷洁琼等人被搁在医院冰冷潮湿的水门汀泥地上,无人过问。

  关键时刻,周恩来来了。

  “24日凌晨,”雷洁琼回忆说,“中共代表团的人来了,有周恩来、董必武、滕代远、邓颖超、齐燕铭等同志。周恩来立即与医院交涉,几番周折才使我们住进了病房。”

  中共代表团的热情关怀,使民进人士深受感动。

马叙伦在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会议上

  毛泽东给马叙伦的两封信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马叙伦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

  1950年6月,马叙伦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毛泽东、周恩来亲临会议现场。

  会议期间,马叙伦看到一份反映学生健康水准有所下降的报告,非常着急,便在会议休息时,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知道后,旋即指示:“健康第一。”随后又说:“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别待遇。”

  同年6月19日,毛泽东又写了封信给马叙伦,说“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1951年1月11日,毛泽东得到中共华东局发来的一份电报,其中也提到有关学生的健康问题,于是他又马上给马叙伦写了信。信云:“关于学生健康问题,前与先生谈过,此问题深值注意,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

  马叙伦和教育部其他领导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被提到1951年8月的政务院第90次政务会议上,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决定》中提出的措施,如规定学生自习时间、睡眠时间、体育文娱活动时间,减轻学生负担,改进学校伙食工作、卫生工作等,在全国各级学校中迅速得到贯彻执行,学生的健康状况逐步有了明显的改善。

  “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啊!”

  1949年9月,赵朴初作为佛教界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赵朴初从年轻时开始吃素,这次进京开会,担心饮食不便,临出发前还与夫人说:“我明天参加政协会议,只好吃肉边菜了。”

  但是,当赵朴初在签名簿上签字时,工作人员说:“您就是赵老?请里面坐,有素席。”原来,周恩来已经考虑到他和一些宗教界代表的饮食习惯,专嘱安排了素席??对周总理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关心他人,赵朴初感到深深的敬佩和感谢。

  1951年年底,中央人民政府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三反”运动。赵朴初曾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经手了巨额慈善捐款和救济物资,包括交涉“接收”了美国援华的全部物资。中央人民政府、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均派工作组去检查他的工作。经过审查,赵朴初经手的款项和物资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周恩来知道后,称赞说:“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啊!”

  此后,便有了赵朴初是“国宝”的说法。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 陈融雪
责任编辑: 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