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周建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发布时间: 2021-06-30
【字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 周建人

  我今年九十三岁了,一生经过了三个时代,做过大清王朝的臣民,民国治下的百姓,人民中国的主人。得到一条最根本的真理,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生在清朝末年的人,无不感到清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为此,有志的青年都愤然起来革命。我的故乡浙江就出了象徐锡麟、秋瑾等许多革命烈士。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运动,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回想当年我们在绍兴,为了迎接革命军,曾经在鲁迅的带领下,两个夜晚到城外去等候,那种热情是空前的。但是,辛亥革命仅仅赶走了一个皇帝,剪去了拖在背上的辫子,人民并没有从革命中得到什么好处。以后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搞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北伐的胜利,又曾给人们带来希望,但曾几何时,“四·一二”政变,多少革命志士被屈杀,一时,乌云漫天,血流成河。革命进入低潮,人民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

  但是,时代不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人民树立了榜样,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革命有了英明的带头者。二十年代,我就接触到瞿秋白、杨之华、茅盾、杨贤江等共产党人。他们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十年代,秋白、柔石和鲁迅的友谊,就是建筑在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共同奋斗的基础上的。为了革命,柔石、秋白先后被反动派杀害了。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怕牺牲的革命烈士,才奠定了人民革命胜利的基础。

  从1921年开始,我就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个小雇员。由于学习了一点马列主义著作,接触到一些共产党人,特别是亲身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所带来的痛苦,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所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希望。因而使我向往着共产党,向往着解放区。我们想着共产党,共产党也想着我们——这一批生活在敌人铁蹄下的知识分子。记得抗日战争时期,我被商务印书馆解雇了,身体很不好。原打算到苏北解放区去,但不幸害起肺病来。正在贫病交困的时刻,忽然来了一个陌生人,交给我一千元钱,说是陈毅同志让他送来的。陈毅同志还十分关切地要我先安心养病,不要着急去解放区。我是多么激动地收下了这一千元钱啊!当时,我是在困难之中,但党又何尝不是在困难时期呢?这是共产党、毛主席对孤岛知识分子的关怀,是解放区人民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胜利以后却想独吞胜利果实,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全国人民怎么能答应呢?我们在上海,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团结了各界爱国人士,组成了极其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内河航行权”等丧权辱国的政策,对内发动内战,实行保甲联保制等反动统治。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是十分艰苦的,国民党反动派常常用逮捕、暗杀来对付进步人士的斗争。但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团结一致,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南京进行最后一次和谈时,上海人民团结联合会决定组织上海人民反内战大会,并推举代表赴南京请愿,呼吁和平。6月23日,上海市一百五十多个团体,近十万群众在北火车站集会,欢送以马叙伦同志为团长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去南京,并在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但是,当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毒打,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下关事件”。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闻讯后,立即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深夜到医院慰问受伤的代表,对他们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在那艰苦斗争的年代里,是共产党鼓舞着我们前进!

  194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上海地下党的同志通知我,要我们全家转移到解放区。于是,我们和艾寒松同志一家,坐船到天津。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终于到达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的李家庄。我们一到住地,周恩来同志就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我们,问寒问暖。党中央的董老、谢老、刘伯承同志等都来看我们,使我们感到同志般的无比温暖。周恩来同志还向我们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介绍当时解放战争的形势,使我们深受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解放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取得了全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奴隶般的生活,做了国家的主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彻了全国,它是全国人民从内心发出的声音!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的事业虽然受到过挫折,走过弯路,但毕竟是前进中的曲折。一个是黑暗的过去,一个是光明的今天,解放前后不能同日而语,特别是我们的党,自己总结了经验教训,改正了缺点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我们的事业又欣欣向荣地发展着。事实再一次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本文发表于1981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专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1921—1981)

作者: 周建人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