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董纯才: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发布时间: 2022-09-02
【字体:

  董纯才,1905年3月生,湖北大冶人。著名科普作家、翻译家、教育家,我国教育战线的优秀领导者,科普事业的杰出开拓者。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副校长,中央宣传部国民教育科副科长,西北局宣传部国民教育科科长,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提案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职。曾任民进中央常委、教育改革研究会会长、参议委员会副主席。1990年5月逝世。  

  1951年初,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受民进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委托,准备在东北地区筹建民进组织。中共中央东北局统战部部长兼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表示支持,并决定由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秘书长段洛夫等全力给以配合,参加筹建工作。1952年初,董纯才经车向忱同志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此后,他积极协助车向忱开展工作,与车向忱一起争取了段洛夫、邵凯(时任沈阳市长)以及一批先进教师加入民进。1952年11月30日,民进沈阳市分会筹委会成立。

  1952年9月,董纯才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成员出访东欧六国。11月,尚在出访途中,就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1953年3月,他到北京就任,随即参加草拟有关整顿小学的文件。

  董纯才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遵照中央领导对教育工作的指示,结合自身调查研究,首先抓紧制订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方针和政策。1953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问题,明确了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会议主要文件《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后以政务院名义发布。同年9月末至10月中旬,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确定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方针是:在整顿巩固现有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有计划、有准备地予以大力发展。并提出,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学改革方针是:认真地系统地从本质上去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特别要注意联系师范学校的特征和中学的实际。

  1954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董纯才在会上作了总结报告。之后,他写了《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而努力》一文,发表在1954年8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指出,中小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培养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即社会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和伟大祖国的保卫者。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的合格的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生产建设以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修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人,这种新人应该是身心都得到健全的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教养和健康的体质。这种新人应该遵行毛主席的指示,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同时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就必须施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强调,要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特别要加强劳动教育、改进教学工作、并改进体育卫生工作三个方面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文章发表后,在教育战线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董纯才长期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一直重视教材建设。他认为,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教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之一。1953年后,在中央直接关怀下,他亲自抓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中小学教材的工作,抽调大批干部充实加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力量,在教育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5年,教育部创办中央教育行政学院,董纯才兼任院长。他明确提出,学院的办学指导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治与业务并重。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师范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的正副校长,教师进修学院的正副院长、教务长,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机关的处长、科级干部和政治教师。学员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中共党史等课程以及实习和考察,使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毕业之后回到各地,大都成为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干部培训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骨干。1957年4月,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当时在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第二期全体学员及教职员工,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

  董纯才一向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初,国家启动制订1956年至1967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规划。董纯才负责主持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制订了《关于1956—1967年发展教育科学的规划草案(初稿)》,对建立和发展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56年6月,教育部党组决定成立筹备处,筹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至1960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董纯才为之付出了许多努力。在他的领导下,各高等师范院校也加强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1957年后,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教育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和凯洛夫《教育学》受到了批评,董纯才不得不进行了检讨。1964年,离职休养。“文革”期间,他被扣上“中国凯洛夫”的帽子,受到冲击和批判,1969年下放至安徽凤阳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在干校时,董纯才放牛、插秧,但他毫无怨言,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襟怀坦白,乐观自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有首诗描写了劳动一景:“身披朝露奔稻田,头顶烈日战田间。秧手声声呼老翁,小苗盆盆送手边。送秧插秧齐心干,浑身泥汗同苦甘。秧栽满田如锦绣,戴月荷盆踏歌还。”1972年初,董纯才被宣布“解放”,1973年回京养病。

  拨乱反正后,董纯才恢复工作,1978年任教育部顾问。他向部党组提出两项建议,一是重编中小学教科书,二是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他欣然担任所长,在重重困难中着手开展重建工作。在他任职期间,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研究方法、学风、队伍建设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意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历尽劫难,终于得以重生,并迅速成长壮大。

  1979年,董纯才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他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教育科学发展纲要规划(草案)》,教育科研事业逐步全面恢复。会议期间,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他当选为首任会长。5月,他参加了中国科协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当选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筹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会长。1980年9月,他参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筹备会议,后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1982年,董纯才卸任教育部副部长职务,改任顾问。此时,他已年逾古稀,多病缠身,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然倾心报国,继续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

  董纯才于1978年2月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又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审查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组组长。其间,他与全国政协教育组副组长方明、徐楚波、霍懋征(这三位也是民进会员)等同志共同开展工作,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1983年10月,他率全国政协教育组、全国教育工会和民进中央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到上海调查,写出《发展农村教育的建议》报送中共中央书记处。1984年6月,董纯才任民进中央教育改革研究会会长。1984年10月底到12月初,他率联合调查组到上海、宁波、杭州、常州、南京进行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调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十点建议》。1986年4月至5月,他率联合调查组到成都、重庆、武汉、黄石两省四市调查重点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写出的调查报告上报中共中央书记处、全国政协和国家教委,深受重视。

  他长期重视学制研究,重视教育实验,经常深入学校考察、听课,与师生交流,掌握一手材料。他首先提出了“五四三”学制的改革设想。1979年在辽宁四合城中学和北京育英学校进行实验,并把自己的多年积蓄一万元捐赠给四合城中学作为学制改革实验经费。1988年,他又建议河北省泊头市试行小学四年、初中五年、高中三年的“四五三”学制改革实验。

  他是具有学者气质的教育领导,平易近人,作风民主,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常年笔耕不辍。60年来,他科普创作、翻译作品逾200万字。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不挂空名,除与审稿改稿外,自撰词条4万余字。1986年7月,他出版了《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一书,收录了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撰写的若干论文,涉及教育推动生产发展问题、中小学学制改革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尊师爱生问题、师范教育问题、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等,均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具有独到的见解,并非泛泛而论。

  “八十五春秋,笔耕勤不休。垦殖荒芜地,嘉禾献九州。红颜事稼穑,白首犹耕耘。育成新香稻,余热报国心。”他在85岁寿辰时写的这首《八十五书怀》,不愧为他真实的自我写照。

  董纯才晚年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对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老解放区的教育工作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重大贡献,是新中国教育建设的重要基础,其历史和经验需要认真总结。1982年,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他提议编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解放区教育史”。1984年,他主持成立“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课题组,组织全国教育专家搜集根据地教育史料,整理出版相关教育文献,撰写各根据地教育史和《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他亲自担任主编和撰写、改稿工作。1990年5月19日,他逝世前三天,还写信给有关同志,对如何写好这部书稿提出意见和嘱托。

  临终前,他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将遗体送给协和医院或中国医科大学解剖,作为对祖国的最后奉献。

  董纯才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 姚宏杰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