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民进前辈开书店

发布时间: 2022-11-28
来源:
【字体:
  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过:“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书店即生活书店,与民进的渊源已有文阐述了。
  除了生活书店之外,民国时民进前辈开办书店的史料线索也是十分丰富的。如,《民进简史》就曾提到,马老抗战期间困居上海,就曾开办明德书店,掩护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电台。本文现仅就所知的史料线索做一列举,以抛砖引玉,请大家共同补充。
 
  周建人参与发起新时代丛书社
  新时代丛书社创办于1921年6月,是中国第一个红色编译机构。它不仅推出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译著,还曾掩护中共一大会址。1921年夏,在筹备党的“一大”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有关同志决定邀约一些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一个公开的出版机构,以掩护“一大”的活动,周建人也是其中之一。
  1921年6月24日,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登载了李汉俊执笔的《“新时代丛书”编辑缘起》,声明意在“想普及新文化运动”,“为有志研究高深些学问的人们供给下手的途径”,“节省读书界的时间与经济”。“本丛书内容包括文艺、科学、哲学、社会问题,及其他日常生活所不可缺乏知识”。“编辑人”是李大钊、李季、李达、李汉俊、邵力子、沈玄庐、周作人、周佛海、周建人、沈雁冰、夏丏尊、陈望道、陈独秀、戴季陶、经亨颐;通信处为“上海贝勒路树德里一百零八号(按:即望志路108号后门弄堂门牌)转新时代丛书社”。
“新时代丛书”编辑缘起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巡捕房接到密探报告前来搜查时,李汉俊就用新时代丛书社巧妙周旋。“一大”代表包惠僧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几个问题》中披露,巡捕和包打听离开后,他曾前往探视,李汉俊告知:“我对他们说是北大几个教授在这里商量编现代丛书的问题。侥幸的是一份党纲放在李书城写字台抽屉内,竟没被发现。”
  1922年1月至1923年12月,相继推出了《马克思学说概要》(施存统译)、《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施存统译)、《遗传论》(周建人译)、《进化论》(太朴译)、《妇人和社会主义》(祁森焕译)、《儿童教育》(沈泽民译)、《社会主义与进化论》(夏丏尊、李继桢译)等9种书籍。
  新时代丛书第五种遗传论,周建人译。新时代丛书社编辑处通讯地址起初为上海贝勒路树德里一百零八号。自1922年6月,第5种书籍——《遗传论》出版时,通信处开始变更为“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沈雁冰转新时代丛书社”。
 
  郑振铎、顾颉刚等与朴社
  1923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汇集了一大批文学研究会成员。1923年1月,由郑振铎提议,王伯祥、叶圣陶、顾颉刚、沈雁冰、周予同等共十人发起成立同人书店,自产自销,以求不受社会摧残、资本家的剥削和商务的掣肘。参加者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抽出10元存在银行,积累到一定数目后作为启动资金。社名是周予同起的,顾颉刚为会计,王伯祥为书记。后来参加的还有俞平伯、郭绍虞、朱自清等。出版有俞平伯《霜枫小丛书》四种,霜枫社出版,朴社印行。还有《戴氏三种》。
  1925年,朴社在上海结束后,在北京重组,顾颉刚为总干事。这年深秋,朴社在北大不远的景山东街马神庙租房开办门市部,名景山书社,类似商务印书馆与涵芬楼的关系。推出的第一本书的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儿童新诗集”的《忆》,俞平伯做诗,丰子恺插画。出版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掀起中国史学革命的风暴,一版再版,奠定了朴社的经济基础。此后又吸收了范文澜、冯友兰等参加。除了《古史辨》外,还有顾颉刚主编的《辨伪丛刊》,以及容庚、郭绍虞、范文澜等同人的著作。至1937年底因抗战被迫停业,十五年间,出版的图书大致四十种上下,数量不多,然以质取胜,精品迭出。
朴社出版的《古史辨》
 
  周建人、郑振铎等帮助章锡琛创办开明书店
  在民国出版史上占用重要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8月,创办人章锡琛。他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妇女杂志》(周建人为其助编),1925年出版“新性道德号”,提倡科学的性道德,引发论战,被迫辞去主编职务。在胡愈之、郑振铎以及吴觉农等人的支持下,他另编《新女性》月刊,用新女性杂志社名义发行。在此基础上他和正式开办开明书店。开办时筹得资金5000元,主要来自于章锡琛的积蓄,其次是章锡珊及章氏家族,此外还有吴觉农、郑振铎、周建人等朋友的帮助,“少的五块十块,多的也只有几十上百块。”他的朋友,一是商务印书馆的老同事,如胡愈之、周建人、王伯祥、周予同、徐调孚、顾均正等;二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如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赵景深等;三是立达学会的会员,如夏丏尊、匡互生、朱自清、朱光潜、刘薰宇、刘叔琴、丰子恺等。其中周建人、叶圣陶、郑振铎、王伯祥、周予同、徐调孚、顾均正等民进前辈,在开明书店创办时期是从旁襄助,此后叶圣陶、王伯祥、周予同、徐调孚、顾均正等人更是则或早或晚的加入开明书店,成为其中的灵魂人物和中坚力量。
 
  严幼芝开办龙门书局
  1930年,龙门书局的创始人严幼芝先生在上海发明了化学制版的翻印技术,创建了专门经营影印西书业务的“龙门书局”。书局以影印德文英文的理工农医四方面的科学图书为主,价廉物美,为各大高校师生所欢迎,哺育、教育了一大批知识青年走上了“科技救国”的道路。如陈省身、华罗庚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都是读“龙门”书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对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抗战开始后,严先生联合同业成立了“龙门联合书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和美帝订了卖国的“中美商约”,使影印工作陷于停顿。其后,成立了编辑部,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教授审稿,编译岀版外文科学图书。
  1949年12月“上海市出版业华北东北参观团”在北京与出版总署领导同志合影。第一排右一徐伯昕,四叶圣陶,六周建人;第三排右三毕青(三联)六薛迪畅(华联)七卢文迪(中华)八戴孝侯(商务)九严幼芝(龙门)等皆为民进前辈。图片原载于出版史料。
  1954年8月实行公私合营,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合并组成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科学出版社以“龙门书局”为副牌的申请,独立进行出版业务活动,此后出了楚庄任主编的《金钥匙丛书》、由雷洁琼任名誉主编的《三点一测丛书》,堪称教辅经典。
  会员刘海刚在《永远的雷老》一文中回忆:初识雷老是我在中学时期,通过名为《三点一测》的系列教辅用书。书的扉页印有她的名字,虽不是亲自执笔,但作为名誉主编的她,自然对这本书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于是,该系列丛书为何在九十年代反响强烈、大卖特卖就不难解释了。时至今日,丛书是否依旧,我不得而知,但它在那个时候确实影响了一代人。
  严幼芝先生曾任民进中央委员。
 
  高尔柏开办平凡书局、开华书局、中学生书店
  高尔柏先生和哥哥高尔松一起早年求学,“五四”运动时期,在侯绍裘、杨贤江、施存统等的熏陶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他在党领导的上海大学入党,担任支部书记,从事革命活动。四一二后被捕,逃脱后被迫流亡日本,两年后归国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办学、办书店。他和哥哥一起创办平凡书局,出版社会科学书籍,宣传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年后被租界当局查封。1930年12月,高氏兄弟重办了一家开华书局,1931年8月又增设“中学生书店”,出版中学生课外读物和辞典等。高氏昆仲为新南社成员,与柳亚子交好,平凡书局开业后首先出版的就是柳亚子的诗集《乘桴集》,还出版有柳亚子著的《南社纪略》、《南社诗集》6册、《南社词集》2册等。他们坚持出版左翼书籍,直到孤岛沦陷后全家逃离上海,避居乡下,抗战胜利后又回沪重开中学生书局和平凡书局。
  高尔柏先生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现高尔松、高尔柏故居已收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
 
  杨心德与故宫印刷所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改组故宫博物院,开始筹划成立故宫印刷所。民进前辈、第一次会员大会签到单二十六人之一的杨心德先生作为照相和印刷专家,在1929年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1930年初,杨心德在紫禁城外南池子与一位王姓的资本家开了个小规模的印刷厂,并直接向德国订购机器纸张。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负责人马衡知道后,便与吴瀛(《故宫周刊》首任主编)一道与杨心德商量合作,筹谋成立官(故宫博物院)商(杨心德等人)合营的故宫印刷所,故宫博物院与杨心德双方各占50%股份,杨心德为技师兼经理(一说为厂长)。1931年试运营,1932年正式成立。它是当时北平的唯一的美术印刷厂,可承印铜版、珂罗版、石印、铅印等业务。据曾在印刷所做学徒的刘承琮先生回忆,印刷所设在神武门外的东西朝房里,所长杨心德先生,曾在法国(编者注:应为德国)搞摄影和珂罗版印刷,后将自己的设备带回国、报效国家。印刷所二十多名师傅,清一色江浙人,徒弟十几个都是北方孩子。
  1934年故宫印刷所改为官方经营,杨心德退出,1936年结算完成后回到上海。全面抗战时期,他在上海海格路281弄30号开了一家“上海信德机制软管印刷厂”。抗战期间与傅雷相识并被推荐给徐伯昕。新中国成立后,傅雷屡次动员他回归本行,并向政协推荐安排他做印刷制版的研究工作。1956年,杨心德为上海印刷学校从事设计摄影印刷的实验及教学工作,后又曾在文化部附设的故宫博物院印刷所工作。
 
  许广平协助鲁迅先生开办“三闲书屋”自费印书
  许广平先生早年曾协助鲁迅先生开办“三闲书屋”。三闲书屋创办于1931年,鲁迅注资1000元,地址设在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新村鲁迅寓所。有学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三闲书屋或许算不上正规的出版社,而是鲁迅自费印书用。由于国民党查禁鲁迅作品的发行,鲁迅不得不自费岀版书籍,署三闲书屋校印,委托日商内山书店代售,有《木刻士敏土之图》(1931年2月岀版)《毁灭》《铁流》(系曹靖华译,鲁迅作编校记)《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魂灵百图》等。鲁迅偕许广平亲自操持,不雇佣伙计,与之相关的一切工作,如编辑、翻译、校对、装帧设计,直到与印刷厂和代售书店联系业务,皆亲力而为。由于质量高、成本高,印数少,慷慨赠友的数量又多,书屋入不敷出,勉力维持。在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亦曾以三闲书屋名义在1937年岀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及《且介亭杂文》一、二、三集。
 
  顾颉刚与通俗读物编刊社
  顾颉刚一生都重视通俗读物的出版,1933年将燕大抗日会附设机关三户出版社改为通俗读物编刊社,在同人中征求社员。天津大公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三次介绍该社的工作。几年间出书多达数百种,通俗易懂,价廉物美,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编辑出版机构。出书方向除了大鼓词等通俗文艺形式的作品外,更致力于通俗故事丛书的编纂,出版了《民众周报》和《大众知识》半月刊,教育民众,宣传爱国。由于进行爱国主义的学术编辑活动,曾被列入日军欲捕知名学者名单。
1938年9月,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生活书店发行的战时通俗读物
  1941年,顾颉刚在重庆创办《文史杂志》,通过截取史料,以通俗语言阐发新义,对照现实,宣扬爱国精神。《文史杂志》是当时寿命最长的刊物之一,先后交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发行。
  1943年,顾颉刚先后被推为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又发起成立史地通俗丛书编辑社,又任大中国图书公司编辑所长,1946年7月被推为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并兼编辑部主任。在他主持下,这家出版社居地图出版业之首。1946年秋天,与友人商议,成立民众读物社,还在苏州寓所成立文通书局编辑所,自任所长。第二年,大中国,新亚、广益,北新、中联等五家出版社成立五联教科书联营处,被推为主席,与七联(商务中华等)在教科书方面开展竞争,并复刊《文史杂志》(文通书局发行),筹办《民众周报》(第二期起改名《民众周刊》)。
  建国初,时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的顾颉刚作为华东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并提交了提案。1953年继续担任大中国图书局的总经理,出版科学挂图及史地小丛书,并在这年任由大中国书局的字典等部门和出版机构合并而成的新通俗出版社的编纂委员会主任,而后为大中国图书局的公私合营而奔波,直到1954年春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为专职研究员,才结束编辑出版生涯。
 
  吴朗西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
  文化生活出版社(简称文生社),一九三五年五月由民进前辈吴朗西先生和友人在上海发起创办,吴朗西任总经理,负责资金的筹划,巴金任总编辑。其创办在当时我国文学的创作与出版的低落时期,显示出极大的勇气。作为一个同人性质的出版社,文生社追求出版理想,无论是总经理吴朗西,还是总编辑巴金,都是义务劳动,从未领过分文薪水,真正做到了不以赚钱为目的。在巴金的主持下,出书不考虑政治背景和流派之争,唯文学艺术是举、包容百家、兼收并蓄,其作者队伍中既有鲁迅、茅盾、郑振铎、巴金、沈从文、鲁彦、张天翼等名家,又多艾芜、曹禺、丽尼、卞之琳、刘白羽、陈荒煤等新人。译作性质的丛书,将大批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坛名家名著介绍给了中国读者,影响深远。
  1936年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刊》等三套系列丛书和《文丛》月刊。1937年,又新增《新时代小说丛刊》《战时经济丛书》《综合史地丛书》《现代日本文学丛刊》《新艺术丛书》等五套丛书,业务蒸蒸日上,几乎二三天就有新书出版,重版书更是日日不断,月营业额高达万元。“八一三”日军侵沪后几陷停顿,同仁辗转西南,一边重印旧书,一边出版新书,如《呐喊小丛书》《烽火小丛书》《烽火文丛》《剧作家选集丛书》《现代长篇小说丛书》《文季丛书》《文学小丛书》《翻译小文库》等。陆圣泉留守上海负责社务,因出售抗日书刊,被捕后惨死在日本宪兵队狱中。抗战胜利后复员上海。1954年并入公私合营的新文艺出版社。《中国出版通史》以专节介绍开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并说:“从1935年创办到1954年公私合营,文生社出版发行了28种丛刊、专集、选集,计有226部作品,出版物的数量与大书局相比,自然不能算多,但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却很大。……文生社的同人保持着一种可贵的理想,并且为了贯彻这样的理想,忘我的工作着,精心经营着这一方虽不很大却卓尔不群的出版天地。即便在战争这样打的困难面前,也依然不气馁,不失原方向,奋斗前进,坚持到底。所有这些,就像一个标识牌,为中国近代出版业梳理了一种类型典范,载入于出版史册。”[ 王余光、吴永贵著,中国出版通史 民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16页]
  从诞生时起,文生社就赢得了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文化生活丛刊》刊出的第三本书,就是鲁迅先生翻译的《俄罗斯的童话》。据吴朗西回忆,先生翻译的《死魂灵》,作为黄源主编的《译文从书》第一种,于1935年11月出版。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部作品集《故事新编》,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一集于1936年1月出版。先生编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缩印本,作为《新艺术丛刊》第一种,于先生逝世前三天,1936年10月16日出版。另外,先生自己出钱,由文生社经办的《死魂灵百图》于1936年5月出版。还有,珂罗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文字部分是由文生社经手排印的(图片部分由故宫印刷所印刷)。
《故事新编》
 
  许广平、周建人、郑振铎等人参与组织复社
  复社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上海“孤岛”时期具有广泛红色影响的重要文化机构。1937年底,胡愈之从美国记者斯诺处得到刚从英国寄来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样本,即商请胡仲持、冯宾符等12人合作将全书30万字在一个月内译成中文,改名《西行漫记》,并在其寓所自办出版社“复社”出版。他自任负责人,救国会张宗麟为经理,成员不超过30人,主要成员有许广平、周建人、郑振铎等人,先后参加的民进前辈还有冯宾符、沈体兰、姚惠泉(姚文达)、严景耀、金仲华、周予同等。他们自筹出版费,于1938年3月1日,印发《西行漫记》首版1000册,很快售罄,半年内连印五六次。1938年6月,又出版了甲乙丙3种版本,600万字、20卷的《鲁迅全集》。
  《鲁迅全集》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编辑部设在许广平寓所,以许广平先生为中心。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起草编辑计划,许广平、王任叔负责编校,黄幼雄、胡仲持负责印制,唐弢、蒯斯曛等人义务校对,在排版期间,天天到许广平寓所的亭子间看校样。编辑出版鲁迅全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郑振铎、周建人、柯灵、金性尧、吴文祺等民进前辈参与其中,最盛时参与编辑的有近百人,用了四个月时间完成。采用出售预约券的形式筹集资金,普及本定价十二元、预约价八元。胡愈之“亲自携带预约券,前往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沿途用茶话会的方式,介绍《鲁迅全集》,当场销售预约券,效果很好”[ 王锡荣.许广平为出版《鲁迅全集》奔忙[J].世纪,2008(5)]。据回忆,时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长的郑振铎在进步学生中间销售预约券,为此还被人向国民党告了一状,但依然一往无前。[ 吴岩:西谛先生二三事,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全集的出版,其影响广大,至今无与伦比。胡仲持回忆说,“《鲁迅全集》的出现,在所谓“孤岛”上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间,《鲁迅全集》的出现,真好比沙漠上涌现了水源。”[ 胡仲持:回忆一九三八,195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此外复社还出版了《续西行漫记》,秘密翻印《列宁选集》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著作。1939年秋,经理胡仲持等人被汪伪特工所捕,经多方营救获释。复社旋即撤离,出版业务随之终止。胡仲持出狱后与冯宾符等集资,出250块银元,创办珠林书店,继续坚持斗争。
 
  许广平与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出版社,在林森中路霞飞坊(今淮海中路淮海坊)64号许广平寓所内,最初只有许广平、周海婴两人。1938年6月岀版鲁迅钞校的《嵇康集》,鲁迅编的《古小说钩沉》等36种,是鲁迅整理古典文学的巨大贡献。同年又出版鲁迅的译作《译丛补》,由许广平辑成。并岀鲁迅从日译本转译的西班牙巴鲁哈著作短篇小说集《山民牧唱》。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苏州河南岸的孤岛地区后,搜捕进步文化人,就在这里把许广平同志捕去受尽酷刑,许广平写有《遭难前后》以记之。
  1947年出版《鲁迅三十年集》一部,内容30种,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
  1950年,许广平奉调到中央政务院任职,朱联保奉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之命,协助其办理岀版社结束事宜。1950年10月19日该岀版社结束。
  现许广平旧居暨及《鲁迅全集》第一版编辑部旧址已收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
 
  许广平旧居暨及《鲁迅全集》第一版编辑部旧址。许先生于1936年底起居此直到1948年底转道香港北上。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住二楼,二、三层亭子间储藏鲁迅的手稿和书籍,三层曾住周建人一家。
 
  俞鸿模创办海燕书店
  爱国华侨俞鸿模先生于1938年创办海燕书店于汉口。俞因热爱文学而执着于文学书籍的出版,出书籍以文艺作品为主,做“文学的助产士”。期间一度中断,俞加入新知书店工作,曾将分家所得财产投入新知书店。1939年底回上海,1940年海燕书店在孤岛复业。孤岛时期,出版了王任叔提供、介绍和组稿的文艺作品,两年出书三十余种。孤岛沦陷后停业,抗战胜利后复业。
  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初期,出版有程造之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地下》《沃野》《烽火天涯》等,为日伪及国民党所查禁。抗战期间及解放战争期间出版有以胡风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七月派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和对时代阴暗的不满,充满了战斗热情。1946-1949年间,出版了郭沫若的《今昔蒲剑》《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历史人物》《抱箭集》等五本著作。在翻译出版方面以出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为主,高名凯承译。
  由于时局混乱书籍发行困难,出版社大多以抽版税的方式出书,这样作者实际上拿不到多少钱,又加上物价飞涨,钱拿到时已经贬值得厉害。为了帮助作家维持生活,海燕出版社应作者要求,以一次性买断的方式出书,为此出版社资金周转不利。俞生活清苦,还曾因出书被捕入狱,但他依然坚持出版理想,坚持出版有价值的文艺书籍。
  1947-1948年,因国民党迫害迁往香港,后回到上海。1951年,公私合营并入新文艺出版社。实际活动七年,出书近200种。除文艺书籍外,还有张执一编写《抗战中的政党和派别》(1938),华岗著《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1949)等。
 
  赵朴初与大众出版社
  1938年11月初赵朴初、陈明、朱启銮、方行在吕班路西门路(今重庆路自忠路口)成立大众出版社。大众岀版社1938年岀版于伶的报告剧集《我们打冲锋》,又二幕剧《血洒晴空》,又出版凯丰的《民族统一战线教程》《中国现代革命史》《论政党》等书。社址设在鲁班路(今重庆路)西门路口,由赵朴初、陈明、梅达君等支持。
 
  李楚材与钱君匋创办万叶书店
  上海孤岛时期,教育家李楚材与艺术家钱君匋等创办万叶书店,出版算术、美术、音乐方面的教材及文艺书。编有《文艺新潮》月刊,由钱君匋、李楚材主编。出版“文艺新潮小丛书”,有巴金、丰子恺、臧克家、茅盾、楼适夷、靳以、凤子等人的作品。岀版上海学生联合会编的文艺集《第一年》,用美商美灵登公司名义岀版。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刊在这本集子内,在孤岛上首次与读者见面。这本《第一年》曾风行一时,再版本改称《第一年代》。该店于解放后与上海音乐出版社、教育书店合为新音乐岀版社,后迁往北京,改为音乐岀版社。
  郑振铎与友人开办蕴华阁旧书店
  据许觉民在《孤岛前后期上海书界散记》中回忆:“孤岛时期,我记得在古拔路一带,似乎是租用了一间汽车房,由郑振铎、耿济之合开着一个旧书店,出售的书,都是他们藏书中认为不再需要的,有外文书、普通的书,也有一部分线装书。因为开设的地方过于偏僻,周围居民读书人并不多,开办后经常门可罗雀,乏人问津。不久以后也就收歇了。”据耿济之夫人钱福芝在回忆文章《回忆“孤岛”时期的耿济之》中说,耿与郑振铎合作开办了仅能容纳一两位顾客的蕴华阁旧书店,表面上以购销古书、旧书为主,实际上是耿济之和郑振铎以及其他同志经常碰头谈天的地点,郑振铎借这书店收购古书、史料,保护文化遗产。他们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维持书店,直到抗战胜利,完成了这段时期的历史使命后就把它关闭了。郑振铎和友人还以此为掩护成立了“中国百科全书刊行会”,后因出版计划被伪方得知和经费问题中途夭折。
 
  胡国城、章蟾华与中国文化投资公司
  胡国城,民进第一次会员大会签到单上26人之一,地下党员。民国时期上海金融家、中国保险业先驱,中共地下党员胡咏骐之子。1945年,他担任由中共上海地下党文委书记张执一秘密倡导、由上海著名女实业家董竹君出资创办的中国文化投资公司总经理。公司招牌由马叙伦题写。1946年,中国文化投资公司出版了《西行漫记》的姊妹篇、英国著名记者冈瑟·斯坦访问延安后写的《红色中国的挑战》的中译本,三次印行,一售而空,对鼓舞国统区人民参加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46年11月改组为富通印刷公司,主要承印进步工会团体印刷品和中共办的刊物,由胡国城的朋友、同学,也是民进第一次会员大会签到单上26人之一的章蟾华接任经理。1947年,因《上海各职工团体为揭破勘乱总动员令阴谋》传单引发蒋介石的下令破案,富通印刷公司遭到国民党情报机构破坏,即“富通事件”。现其遗址已收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
  此处有个小插叙,抗战胜利后,海燕书店因纸型被毁复业困难,经人介绍俞鸿模先生向中国文化投资公司求助。当时公司还在筹备阶段,仅有一架对开机和一架圆盘机,正在浇铅字,铅条等材料还没有准备好。经理胡国城非常热情的表示愿意帮助海燕解决问题。最终将唯一的一部书稿《烽火天涯》交由公司排版印刷,初版一千本,海燕出纸张,以五百本抵做排印费用。俞鸿模回忆说:“这种做法,在中国出版史上恐怕是第一次吧?会不会有第二次也很难说。”[ 俞鸿模:海燕十三年,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中,552页。]
 
  朱联保与世界书局出版部同人创办日新出版社
  1946年6月,世界书局出版部同人朱联保等人与局外友人合作的业余出版单位。出版物中有宋成志编的《中学国文副读本》4册、林汉达编的《小学进步英语》3册、施瑛编的《简明近百年本国史》、徐蔚南主编的《青年文选》、胡山源主编的“日新文艺丛书”。还出版有郑逸梅、徐碧波、傅红寥、马鸣等人的作品。民进前辈范烟桥作的《花蕊夫人》,也是在这里岀版。1949年冬结束。
 
  曹辛之创办星群岀版社
  星群出版社由曹辛之、臧克家等诗人在重庆筹备,1946年7月于上海成立。主持人曹辛之(杭约赫)。1945年冬,曹辛之随生活书店复原携家属底沪,任出版处主任。他租下房屋,办妥报批手续,依靠生活书店出版部的关系开展业务,从审稿设计校对到买纸张、跑印刷,甚至是财务结算都是亲力亲为,出版了吴祖光的剧本和骆宾基、吴组缃的小说。1947年7月起,出版《诗创造》月刊,陆续出版了一些诗集单行本。
《诗创造》《中国新诗》
  随着环境的恶化,“兼收并畜”的方针遭到诟病,内部意见也产生分歧。曹辛之和辛笛、陈敬容、唐湜(民进前辈)、唐祈等友人一起退出《诗创造》,于1948年6月起,用森林出版社名义,岀版《中国新诗》月刊。他们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从西南联大回到北平的诗人取得联系,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中国新诗派”(即“九叶诗派”)。1948年11月,两刊被国民党查禁,曹辛之也遭到了国民党的追捕,被迫出走香港。
 
  郑振铎、刘哲民等民进前辈与上海出版公司
  1946年春,柯灵、唐弢主编,刘哲民、钱家圭为发行人的《周报》,郑振铎、李健吾主编,同是刘哲民、钱家圭为发行人的《文艺复兴》,以及施蛰存、周煦良主编的《活时代》三家杂志,合并扩建成立上海出版公司,地址在三家杂志出版的厦门路尊德里十一号。董事长、总经理刘哲民。
  郑振铎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支持下,编辑岀版质量较好的文艺图书,如1946年唐弢编的《鲁迅全集补遗》,47年出版郑振铎的《蛰居散记》、唐弢的杂文集《识小录》及许广平的《遭难前后》,1948年至1949年间,出版郑振铎与李健吾合编的《文艺复兴》杂志时,又出版《中国文学研究专号》上中下3册。
  历史图谱方面的出版是一大亮点。1947年至1951年,郑振铎编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24辑在此陆续出版。这是一项空前巨著。郑振铎先生精力过人,一人包办了从募集资金、寻找资料、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广告、财务等全部工作。全书采用珂罗版手工精印,即出即销,原计划一年完成,一边广告预约集资,一边收集资料印制发行,颇受学术机构及大中学校欢迎。但由于此时物价飞涨等诸多因素,出版工作一度停滞,直到解放后《解放日报》采用预约订购的办法在经济上予以支持才得以完成。
  1947年6月《文艺复兴》上郑振铎先生亲自拟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广告,上有王伯祥、郭沫若、周谷城、翦伯赞、王国秀、王庸、丁山、贺昌群、周予同、吴晗、向达、顾颉刚等12位著名史学家的评介。题词手稿现存国家图书馆。
  在为编辑《历史图谱》购买的大量参考书中,郑振铎发现有的书上印了二十世纪初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从敦煌、吐鲁番等地掠走的古画。为引起国人重视,又考虑到《历史图谱》的体例限制,另编《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以《西域画》为首辑,全书24辑于1948年出齐。
  郑振铎先生编印图录,并非为了盈利,而意在为国家民族保存和传播文化。1947年收藏家张珩将出售收藏古画到国外,郑振铎建议其拍摄照片,用珂罗版编辑出版《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1951-1952年又出版了《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12辑。续集编定待付印时,因已将合作的印刷所迁京而中止。
  郑振铎对上海出版公司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刘哲民编的《郑振铎书简》中,二人通讯密切,他多次找刘哲民交待工作,指示把公司的出版重心放在历史、考古、美术及文艺方面。1950年,公司重印鲁迅编的《木刻士敏土之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魂灵百图》《引玉集》等曾由鲁迅的三闲书屋出版过的书籍。1951年出版《鲁迅日记》影印本24册。同年影印方志敏著的《可爱的中国》手稿。1953年影印出版《忠王李秀成自传真迹》《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还有商承祚、常任侠等编著的各种考古文物图录。1956年出版《梦溪笔谈校证》。
  1956年出版业社会主义改造时,该公司并入公私合营新文艺岀版社。
  可以说,郑振铎先生对出版古代文物、美术品的关注,从和鲁迅先生一起覆刻《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时起,是一以贯之的。他尤其重视以珂罗版翻印古籍,他与珂罗版印刷所的合作,可以说是“保存国家文献”活动的延续。[ 叶康宁:郑振铎与申记珂罗版印刷所,新文学史料,2019年第4期]他和刘哲民动员与之合作的开文制版所、申记珂罗版印刷的设备、技工迁京,加入故宫博物院的印刷工作。1957年,在郑振铎的主持下,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专门出版文物考古书刊的文物出版社,并在故宫印刷所的基础上建立了文物印刷厂,使其印刷质量完全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民进前辈从事出版活动,开办书店,一方面是传播新文化,培养青年,服务教育文化事业,实现共同理想,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书店的平台参加革命斗争。后者在党领导的生活书店上,及其一线书店华夏书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民进前辈有关事迹在民进与生活书店一文中详述,在此就不再赘言了。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朱联保编撰《近现代上海岀版业印象记》等。图片除注明的外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 吴宏英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