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提灯人”曹梁厦

发布时间: 2022-12-06
来源: 宜兴日报
【字体:

  他是怀抱理想,早期探求东西方教育融合,谋求科教兴国的先贤之一。他像夜间的“提灯人”,照亮了众多学子的求学路。

  周铁镇北街,有一所清光绪年间的老房子,门头不显耀,很普通的江南木结构房,这是著名教育家曹梁厦先生的故居。如今,这房子已是江苏省重点保护的传统建筑。

  周铁过去四面环水,镇区如坐荷叶之上,浮于水面,人称“荷叶地”。传说,荷叶的心就在曹梁厦故居边。旧时,因那里有地下水冒出,筑有池,水清澈见底。池宽约两米,长三米左右,水深没膝盖。1934年,宜兴大旱,西氿见底,据说,这口井池都没干枯,说起来有点神奇。井,通常是地面往下凿成的深洞,而这里出水的地方与地面平。

  曹梁厦一门七博士,有人说其祖宅风水好。于是就有了荷叶之心的说法。

  冒出地下水的位置,实质并不在曹梁厦先生的家,是在邻居杭家的天井里。不过,以前住宅中间有腰门相通,天井里的水池,大家用来洗洗涮涮,泼街石乘凉,此为街镇生活一景。大概在上世纪末,这水池被新住户盖没掉,但老街坊至今仍记得这口井池,觉得这一带地气充沛。

  其实,好家风才是一个家庭的好风水。

  先生本名曹惠群,别号梁厦,生于公元1886年。父亲曹启骧,为邑中士绅,晚年倾向革命,曾率同群众迎接北伐革命军。其原配夫人袁氏是宜兴万石桥人,生梁厦及其妹,而后亡故,继娶亢氏,亢为苏州望族。1908年,亢氏协助启骧先生在宜城东珠巷创办明诚女学,此为宜兴县城第一所女子学校。

  梁厦先生年少时,聪颖好学,智力过人。光绪28年(1902),举行末科科举考试,邑中友人欲考秀才,顺便帮他报名,结果两人皆中秀才,先生时年方十七岁。

  光绪末年(1908),先生就读于盛宣怀主办的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前身)。时学校师生为反对弊政,集会游行,罢课抗议,先生慷慨陈词,挥笔撰文。后该校以“风潮”解散,先生参加了吴稚晖等组织的爱国学社。后进入震旦、复旦继续学业。未毕业适逢江苏招考公费留学生,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送到英国,同去的还有赵石民。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曾被派驻欧洲,督导留欧学生事宜,故足迹遍及全欧各地。

  梁厦先生回国后在清华学校教授化学。1911年,在清华学校任教的中国年轻老师成立了立达学社。立达学社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宗旨,立志研讨学术,编译书籍和兴办学校。1912年,立达学社成员相继辞去原有职务,在沪集议,决定暂租上海肇周路南阳里创办大同学院。

  “大同”,取自《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

  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创始人胡敦复、曹梁厦等学者,既有儒家弟子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又有就读欧美名校的经历,颇具世界视野。这群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以立达学社为依托,筹资办学,社员相约:一年之内,即冻馁亦不离校而行。教员由他们担任,不取分文报酬。大家的生活费用则靠在外面兼课来维持。不仅如此,他们还自愿按一定比例捐出外面兼课所得报酬,以补贴学院的各种费用开支。

  据同为大同创始人的吴在渊先生所撰《大同大学创办记》中记载,立达学社经济困难时,社员们纷纷“借金与社中,由社中出债券,利息常年一分,是曰内债”“而内债之债主,大约敦复第一,梁厦第二,珊臣第三”。足见梁厦先生对社务及办学的一片热忱。

  筚路蓝缕创办大同,像夜间的“提灯人”,照亮了众多学子的求学路,也照亮了中国早期科教兴国的前行之路。

  1922年,北京政府同意该校立案,更名为大同大学。这所不依附于洋人,学术上独立的私立大学,尤以理工出色。

  学校拥有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聘请了中国第一个留美数学博士,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率先采用学分制与选科制。四十年间,大同(含附中)共培养出了30多名两院院士。

  当年,连胡适先生这样的大人物都“找关系”,介绍其学生转学到大同。

  女学生蒋圭贞原来就读北大数学系,因1927年至1929年间,北大经历了取缔、合并和复校等一系列变故,导致教员分散、学生无法正常求学。胡适专门致信曹梁厦、胡敦复、胡宪生3位校董,介绍蒋圭贞转学,希望在北大改组,无人负责,学生不能得正式转学证书的情形下,变通办理,先准她转学,然后俟北大恢复后补缴证书。

  “若大同不能许她转学,她便没有求学之所了。千万请给她一种指导与援助,感谢,感谢!”胡适言辞诚恳。

  可见当时大同大学一派欣欣向荣之象,“北有南开、南有大同”名不虚传。

  1928年至1941年,梁厦先生担任大同第二任校长,大同大学进入繁荣期。学校多方聘请名师,注重指导学生自主研究。停办预科,建附属中学。抗战期间校舍被炸后,先生率师生借临时处所继续教学。他治校13年,成绩卓著,获得社会好评。

  “为人至忠直,友谊尤厚。困苦不避,任人急难,恒先于己,有古君子之风”。这是大同大学的同仁吴在渊对梁厦先生的评介。

  在创建大同大学的同时,先生还支持邑人张乐益在沪创办义兴小学,并兼任校董之职。

  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将平时积蓄和稿酬所得,设梁厦助学金,并规定,凡享受者学成就业后,必须如数归还,以济后者。

  先生忠直不曲,日伪统治期间,新闻封锁,不许收听欧美电台,特工人员挨户搜查,凡短波收音机均没收。也有略施小惠者,即可免去周折。但先生对这些家伙不予理睬,任其将收音机收去。当曹夫人说他脾气太犟时,他说:“难道一只收音机就能买动我的骨气吗?!”

  抗战胜利后,爱国民主人士马叙伦等筹建民主促进会,登门邀请先生参加,作为民进发起人之一。先生欣然允诺当选为理事。民主促进会消息见报后,大同大学校友沈志远从重庆来函透露,重庆政府已在注意他的行动,嘱其小心行事,免遭迫害。先生坚持正义,淡然置之。

  他的爱国情怀,也让人感佩。1925年,他的侄女简禹毕业于苏州师范学校,名列优等。当时法国女化学家居里夫人是学界偶像,先生认为侄女有从事科学之天赋,鼓励和支持她就读大同大学理学院。简禹就读后考入庚子赔款留美学生之列,赴美前,先生率子女与她握手言别:“你应以中国之居里夫人自勉。此番留美,要专攻理化博物,而造福中华……你堂兄妹六人,今后将步你后尘,亦以攻读医、理、工为是,我寄厚望与你。”

  在先生谆谆教导下,曹氏儿女均立大志,为振兴祖国努力。侄女简禹、长子友德、次子友诚、幼子友和、幼女友芳、长媳爱群和次媳丽安等七人先后荣膺博士头衔。

  先生终年忙碌,很少有时间回家乡。住周铁最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南京汪伪政府成立时,欲请先生出任教育部部长,先生坚辞不受,偕长女友琴避居周铁。在周铁时,邻居有个侄儿叫沈连刚,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先生甚是喜欢,认他做了干儿子,之后多有书信往来。

  1948年初,沈连刚经先生之女友芳介绍,到上海工作。他寄居在曹家一年多时间,见先生平易近人,布衣素食,理发在近居小店,外出徒步往返。沈连刚表兄结婚时,请先生做证婚人。去时,表兄雇轿车迎接,回家时,先生坚决不愿坐车,表兄只得雇人力三轮车送他。

  1948年夏,先生赠沈连刚扇面,书写陆游七律诗一首:“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万卷书。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痾方悔养生疏。高门赫赫何关我,薄俗纷纷莫问渠。羸疾少苏思一出,夕阳门巷驾柴车。”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有感而发。

  先生醉心科学,求知心切,终日与书为伍,所读皆英文原著,对化学专业造诣殊深。1942年后,先生任国立暨南大学、私立复旦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曾创办主编《化学世界》,编译教科书《近世无机化学》《新编实验化学》《新实用化学》等。

  1957年先生病逝,沈连刚珍藏了先生及其海外子女的一些书信。他作古后,由其儿子沈明诚保存。周铁人从沈明诚口中得知先生海外子女的一些情况。

  长子友德是石油专家,次子友诚是冶金专家。其他旅居海外的子女,或在大学任教,或在专业研究机构任职,均颇有名声。

  “一门七博士”之说,在乡里传为美谈。家乡人以他为荣。他是怀抱理想,最早探求东西方教育融合,谋求科教兴国的先贤之一。现在周铁人常常念叨,梁厦先生走了那么久,不知他的孙辈后人可安好?

作者: 乐心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