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民进出版群星(一)

发布时间: 2022-12-06
来源:
【字体:
  编者注:本资料是出版界已故民进前辈的生平简介和从事出版活动的有关史料汇编。排名以生卒年月为序。许多民进前辈并不以出版家名世,但曾较多从事过出版事业的,也录入其中。资料来源为已出版的书籍、报刊文章,部分来自网络。欢迎指正及提供线索。
  1 谢仁冰(1883-1952)
  又名冰,江苏武进人。教授。1947年至1952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为商务印书馆的接管和公私合营做出贡献。他是民进创始时期会员之一,曾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理事,民进上海市分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主任理事。
  谢仁冰自幼聪明过人,14岁应童子试中秀才,后又中举人。早年在教会学校震旦公学读书时,即向往民主革命。1905年8月20日,黄兴、章炳麟、宋教仁、汪精卫、蔡元培、秋瑾等众多革命志士以及各省代表和留日学生近百人齐聚日本东京某会所,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谢仁冰也参加了这次大会。1910年,他在马相伯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压迫学生,率众脱离震旦公学转学北京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1913年起在北京教育部任科员、佥事、司长等职。在这期间,他曾与鲁迅共事,深受鲁迅影响。之后历任江苏司法厅秘书、关务署主任秘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法政专门学校、北京师范学校、中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讲师及教授。
  1923年,谢仁冰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万国教育会议。在北京,他还担任过《唯一日报》的主笔、交通部资议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了沦陷区,谢仁冰把家属安置在四川,自己留在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联系,为革命奔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谢仁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上海工商界进步民主人士王绍鏊、陈巳生、刘树梅、张纪元等经常在谢家中秘密聚会,商谈抗日救国之道。1944年,谢仁冰与王绍鏊、曹鸿翥、冯少山等组织“二酉社”,团结进步人士,进行抗日反蒋工作。
  抗战胜利后,谢仁冰介绍上海文化界代表人士马叙伦与王绍鏊相识。民进成立,谢仁冰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在这期间,谢仁冰积极参加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进行的各种群众运动,如:反对“警管区”运动,保障人权运动等。1946年“下关事件”后,马叙伦、王绍鏊等被迫离沪,民进上海会务由谢仁冰主持。
  1948年1月,谢仁冰由陈叔通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直至1952年,谢仁冰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协理、编辑、襄理、经理兼代编审部部长、总管理处经理等。上海解放前夕,谢仁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尽力保护商务印书馆的财产,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得以完整接管。1949年,陈叔通、谢仁冰向政府建议公私合营,谢仁冰为此奔走京沪。
谢仁冰(前排右五)和商务印书馆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谢仁冰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署委员,上海市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理事,民盟第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等。
  从1949年6月起,谢仁冰先后担任民进上海市分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主任理事,为民进上海分会早期的建设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2年1月27日,谢仁冰作为上海书业同业公会主任在该公会做“五反”动员报告时,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69岁。上海市市长陈毅参加了谢仁冰的追悼会。(资料来源:上海民进,有缩改)
  2 马叙伦(1885-1970)
  字彝初(夷初),浙江杭州人。著名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首任教育部部长,高教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民进主要创始人之一,民进中央首任主席。
马叙伦和《昌言》
  马叙伦早年随老师陈介石离杭赴沪从事报刊工作,宣传革命。1902年5月受发行人邀请,入《选报》报馆,帮助蒋智由处理编务。同年9月《新世界学报》创办,陈介石主编,马叙伦任编辑。1903年5月,《政艺通报》主编邓实邀请马叙伦代为主编。1904年邓实、黄节、马叙伦、刘师培等八人发起“国学保存会”,1905年机关报《国粹学报》创办,马叙伦为该报的主要撰稿人。1906年2月,马叙伦在衢州江山县立中学堂担任历史教习期间发起创办《新衢州杂志》。1912年1月4日,《大共和日报》在上海创刊,章太炎任社长,马叙伦任总主笔。1912年12月6日在杭州创刊《彗星报》,担任发行人兼主编。1928年与友人在杭州创办《三五日报》,志在阐释三民五权。
  抗战胜利后,马叙伦担任《民主》编辑,同时也是《民主》《周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6年5月,创刊《昌言》,仅出两期就遭国民党封禁。6月,创刊《民言》,也仅出了两期就遭国民党封禁。(参考资料:邵发明:报人马叙伦)
  3 吴研因(1886-1975)
  1886年1月生,江苏江阴人。著名教育家、语文教材专家、初等教育研究专家和诗人。曾任中华书局编辑、商务印书馆编辑,长期从事教科书编辑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小学教育司司长、全国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民进中央常委、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研因和《新学制教科书》
  1903年进上海半淞园师范讲习所学习3年,1906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1911年夏,和刘半农等编辑《江阴杂志》。民国元年(1912年)参与创办《江阴报》。早年曾任江阴县立单级小学和上海尚公学校校长,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尚公学校校长。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编油印教材,开小学使用白话文教科书之先河。所编《新法教科书》(1920年)、《新学制教科书》(1923年)等多种小学课本和教员用书为当时广泛使用。后任菲律宾华侨中学教员兼教导主任,《公理报》总编辑。1929年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党义教育组委员。1931年参加由蔡元培、朱经农等主编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一书的编写工作。1935年任全国义务教育委员会当然委员。同年9月与叶圣陶、王志瑞等发起编写《小朋友文库》,旨在为小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外读物。1947年11月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中学教育司司长。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一生致力研究小学教育及编写教科书。主要著作有《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及教育论文多篇。1975年7月逝世。
  4 周建人(1888-1984)
  字乔峰,浙江绍兴人。著名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鲁迅先生的胞弟。商务印书馆资深编辑,《自然界》杂志主编,达尔文《物种起源》译者。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等职。民进创始人之一,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主席。“新中国60年杰出出版家”二十二人之一。
周建人和《复兴自然教科书》
  在周建人长达23年的商务印书馆编辑生涯中,他编写出版了大量自然教科书,文风轻松风趣,贴近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一扫之前西化、刻板冰冷的自然科学教科书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科学知识的和谐对接。这种融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经验与西方科学知识于一体的编辑风格,是编辑人生经历、对科学自我定位与社会语境的多重耦合,更为新中国中小学自然教科书编写提供了鲜明典范。(参考资料:周慧梅:周建人与科学中国化视角下的教科书编写——纪念周建人诞辰130周年)
  5 金兆梓(1889-1975)
  字子敦,号芚厂,浙江金华人。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出版家。民进成员。
  12岁应县童子试,得案首。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预科,191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15年因母病辍学回家,应聘为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今为金华一中)国文教员,1916年任校长。31岁,执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所编《国文法之研究》讲义,为汉语语法最早论著之一。1922年到上海,入中华书局编辑所任文史编辑。编辑《新中学初级本国历史》教科书和《新中学教科书初级本国历史参考书》等。一年后考取外交部翻译,任职海关。1929年,再进中华书局,任教科书部主任、编辑所副所长,负责编辑中小学、普通师范及南洋中小学的课本,并在抗日战争前,将这些教材逐步全部出齐。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在上海大夏大学兼教《中国通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在《新中华》杂志上撰文主张抗战,离沪回金华暂避。1942年,在重庆重回中华书局,接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复刊《新中华》杂志,任社长。
金兆梓和《新中学初级本国历史》
  1951年,退休后迁居苏州养病。后当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苏州市副市长。1957年回上海,被中华书局复聘为副总编辑兼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委员,多次以特邀委员身份出席全国政协会议。1958年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被聘为历史组成员。1961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长。1964年,因患脑血栓症离职休养。“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迫害。1975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2月,上海市政协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6 严独鹤(1889-1968)
  名桢,字子材,别号知我、槟芳馆主,笔名独鹤、老卒、晚晴。清咸丰年间翰林严辰的侄孙,桐乡乌镇人。“独鹤”是他早年丧偶后所取笔名。严独鹤14岁中秀才。次年,进上海江南制造局所属兵工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后升入广方言馆习法文、英文及数理化各科。19岁丧父,离校就业,赡养全家。初任上海南区小学教师,后赴江西上饶广信中学任教。辛亥革命后回沪任兵工学校文牍员。1913年,进中华书局任英文部编辑,并从事文艺创作。时沈知方创办世界书局,延聘严独鹤和平海澜等编辑英语书刊。
  自1914年起,严独鹤在上海主持《新闻报》副刊笔政长达30余年,编有《快活林》《新园林》等,1931年,任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副刊主编,后又兼任《新闻夜报》总编辑。《新闻报》和《申报》为沪上两大名报,严独鹤与《申报》附刊《自由谈》主编周瘦鹃友善,时称“一鹃一鹤”。
  严独鹤和新闻报副刊《快活林》
  《新闻报》副刊原名《庄谐录》,严独鹤接编后更名《快活林》。从1929年起在所编《快活林》上连载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既有趣味性,又有时代感,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拥有众多读者。小说一出,使张恨水名满天下。
  一·二八事变后,以国家多难,无快活可言,《快活林》又更名《新园林》。早年报刊文章大多为古体文,独鹤率先以白话行文,并配以时事漫画。他以“独鹤”之名,立足于《新闻报》的读者定位,同时结合副刊特点,每天亲撰一篇“谈话”,针砭时弊,宣扬爱国精神,得到读者的赞赏。“谈话”栏自1914年《快活林》创刊始,每日一篇,其间因日本人攻占上海停断过几年外,直到1949年上半年仍在坚持。30余年间,撰写了近万篇、数百万字的言论性文章。
  20世纪30年代,严独鹤和洪深、陆澹安等创办电影讲习班于上海,学员有胡蝶、徐琴芳等。严独鹤极富民族气节,抗战期间,宣传抗日,以至被日本侵略军宪兵司令部传讯。汪伪接管报馆后,欲假其名望,重金留聘,亦不为所动,愤然辞职,以保民族气节。时任大经中学校长,又拒不向伪政府登记,毅然关闭学校,在家过清贫生活。抗战胜利后,回《新闻报》工作,撰文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揭露社会黑暗,痛斥美帝在华暴行。
  解放后,严独鹤参与筹建上海新闻图书馆并主持工作。历任上海市报界联合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图书馆副馆长、《解放日报》编辑顾问。出席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历任上海市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又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人海梦》《严独鹤小说集》及电影剧本数部。“文革”中遭迫害,1968年去世。
  1990年5月,乌镇建严独鹤图书馆。
  7 王伯祥(1890-1975)
  名钟麒,字伯祥,江苏苏州人。50岁以后以字行。别号碧庄、容叟、巽斋、容安、容堂、苏亭、不翔等。现代文史研究家。民进成员。
  1906年考入苏州中西学堂。次年考入苏州公立中学,被编入二年级学习,开始从事学术文艺活动。1908年与吴宾若、顾颉刚、叶圣陶等组织诗社——放社。毕业后入苏州角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同时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研究员。1919年1月与叶圣陶一同署名在《新潮》创刊号上发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同年冬,又与叶圣陶等创办《直声》文艺周刊。
王伯祥(上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和《二十五史》
  其后曾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史地部编辑10余年。在此期间,著有《三国史略》《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等著作,编辑史、地教科书多种,并有《四库全书述略》《古史辩今古文学》《辛弃疾的生平》等论文,发表于各杂志。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成立。王伯祥作为该会员参加了许多重要活动,并与郑振铎成为莫逆之交。“五卅“运动时,与郑振铎等创办《公理日报》,在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
  1932年离开商务印书馆到开明书店任编辑,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这一时期除编写了若干教科书以外,还编辑出版了《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等。出版于1937年3月的《二十五史补编》将古今学者为各史的书志表谱所作的增补、注释、考订、校勘诸作,尽力搜采,共得245种。其中有不少通行本原来残缺不全,王伯祥都尽力寻求全帙收入,更有多种著作,仅有稿本,也尽力钞录付刊。从而使文史研究者免去很多翻检之劳。
  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后,应郑振铎之邀,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开始著手研究《史记》,并出版了《史记选》。该书从校勘入手,以张文虎本为底本,参校宋蜀大字本、百衲宋本、南宋黄善夫本、汲古阁本、日本泷川资言的会注考证本等,精选描写生动、故事性强的本纪、世家、列传共20篇,作了详尽的白话注释。出版后很受青年读者欢迎。
  8 顾颉刚(1893-1980)
  江苏苏州人。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曾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加入民进,曾任民进中央委员。
  在顾颉刚前半生中,有相当多的时间,用了相当的精力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说他是编辑出版家并不为过。1908年16岁时与王伯祥、叶圣陶在苏州草桥学堂一道读书时就结了一个诗社,并合办了一个叫《学艺日刊》的油印刊物,这可以看作后来的三位杰出的编辑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尝试和开始。1918年在北大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任干事,后又任《新潮》杂志编辑。1922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专任编辑,与王伯祥合编历史教科书,又编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1923年,参加由郑振铎发起,王伯祥、叶圣陶、周予同等人参加的同人性质的出版社——朴社,每人每月公积十元,自己出书。1925年被选为总干事。这年深秋,朴社在北大不远的景山东街马神庙租房开办门市部,名景山书社,出版了《古史辨》,一年重印20版。后又出版了《辨伪丛刊》。
  20年代以来,顾颉刚在北大,厦大,中大,燕大等校辗转任教,开展学术与出版活动。20年代中在北大编辑过《国学门周刊》,他在北大曾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北大为声援而成立救国团,顾颉刚被推为出版股主任编辑救国特刊。20年代后在中大主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民俗周刊》《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30年代就职燕大时数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1934年3月,他创办了《禹贡》半月刊,这是旧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地理学术刊物,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也是旧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学术刊物之一。同时,他还参与编辑天津大公报的史地周刊。
顾颉刚和《文史杂志》
  顾颉刚一生都重视通俗读物的出版,1933年将燕大抗日会附设机关三户出版社改为通俗读物编刊社,在同人中征求社员。天津大公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三次介绍该社的工作。几年间出书多达数百种,通俗易懂,价廉物美,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编辑出版机构。出书方向除了大鼓词等通俗文艺形式的作品外,更致力于通俗故事丛书的编纂,出版了《民众周报》和《大众知识》半月刊,教育民众,宣传爱国。由于进行爱国主义的学术编辑活动,被列入日军欲捕知名学者名单。
  抗战爆发后,顾颉刚前往西北,在兰州创办了《老百姓》旬刊,做通俗的抗战宣传。1938年九月下旬到重庆,继续进行通俗读物社的工作,此后,在大西南租地一半时间在大学任课一半时间从事编辑活动,如在昆明《益世报》、成都《党军日报》开创边疆周刊,在成都齐鲁大学办《责善》半月刊,又奔走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组织《文史杂志》。1943年,他先后被推为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又发起成立史地通俗丛书编辑社,又任大中国图书公司编辑所长,1946年7月被推为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并兼编辑部主任。在他主持下,这家出版社居地图出版业之首。1946年秋天,与友人商议,成立民众读物社,还在苏州寓所成立文通书局编辑所,自任所长。第二年,大中国,新亚、广益,北新、中联等五家出版社成立五联教科书联营处,被推为主席,与七联(商务中华等)在教科书方面开展竞争,并复刊《文史杂志》,筹办《民众周报》(第二期起改名《民众周刊》。
  建国初,时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的顾颉刚作为华东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并提交了提案。1953年继续担任大中国图书局的总经理,出版科学挂图及史地小丛书,并在这年任由大中国书局的字典等部门和出版机构合并而成的新通俗出版社的编纂委员会主任,而后为大中国图书局的公私合营而奔波,直到1954年春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为专职研究员,才结束编辑出版生涯。(参考资料:王建辉:编辑出版家顾颉刚)
  9 程小青(1893—1976)
  原名青心,又名辉斋,号茧庐,祖籍安徽安庆,生于上海。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解放前为东吴大学教授。最早的《福尔摩斯探案》译者,创作了《霍桑探案》等侦探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是“东方的柯南道尔”。曾主编《侦探世界》等杂志。民进江苏省委会委员。
  自幼家贫而辍学,16岁入上海亨达利钟表店学徒,晚上到附近夜校补习英文,自学成才。早年曾创作言情小说。1914年,他的《灯光人影》在《新闻报》征文竞赛中入选,小说人物“霍森”被误印为“霍桑”,从此他陆续创作“霍桑探案”系列。具有平民身份的霍桑富于正义感,加上扶弱除暴的精神,以及众多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小民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更加深受读者喜爱。1915年开始翻译《福尔摩斯探案》。1917年从上海迁居苏州,先后执教于东吴大学附中和景海女子师范。1916年,与周瘦鹃等用文言翻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2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发行。1927年,与人合资创办苏州第一家有发电设备的“公园电影院”。1930年为世界书局用白话重译《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曾主编世界书局出版的中国第一份侦探小说专门杂志《侦探世界》半月刊,1923年至1924年共出24期(见程小青:我和世界书局的关系,出版史料1987年第2期),先后加入南社、青社、星社等。1931年文华美术图书公司出版其《霍桑探案汇刊》一、二集。1938年与徐碧波合编《橄榄》杂志。40年代,世界书局陆续出版《霍桑探案全集袖珍丛刊》计30余部。
程小青和《侦探世界》创刊号
  1949年后,任教于苏州市第一中学,为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曾短期创作过惊险通俗小说,为著名电影《徐秋影案件》编剧。程小青与周瘦鹃、范烟桥并称苏州文化界三老。他自学多种国外刑事、侦探学理论,积极探寻侦探小说的文学地位,极力开掘侦探小说的文学价值,注重对侦探小说叙事艺术的探讨,还重视侦探小说的取材、命名艺术,强调侦探小说的“功利观”,理清了侦探小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郑逸梅曾称赞他:“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也就成为侦探小说的巨擘。”
  10 范烟桥(1894-1967)
  江苏吴江人。学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生、鸱夷室主、万年桥、愁城侠客等。诗人、作家、编辑家,文艺理论家,一生深涉文坛、教坛。文学创作颇丰,著作等身,尤其在小说创作与研究、电影剧本和旧体诗词创作、报刊杂志编辑、地方文献收集、文物保护等方面,卓有成就,贡献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江苏文联副主席、苏州文化局局长、苏州博物馆长等。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候补中央委员。
  生于书香人家,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父亲范葵忱为江南乡试举人。1907年,就读于同川公学,师从金松岑。1911年,范烟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吴长元公立中学(苏州草桥中学前身)。1914年起任小学教员,与同事张圣瑜办油印报纸《元旦》,后改为《惜阴》《同言》,以铅字排印。因仰慕南社创立“同南社”,发行《同南社刊》。1912年,为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1921年元旦办《吴江报》,1922年,与赵眠云、姚苏凤、郑逸梅等组成“星社”,并与赵眠云合编《星报》《星光》和《珊瑚》杂志,还曾拟编辑“星光丛书”,因战乱未果。他还应张叔良之聘,编辑《苏州晚报》的附刊,一改附刊庸俗之气。一度应聘主无锡《苏民报》笔政。与孙东吴、无半狂等赴山东编《新鲁日报》《新鲁月刊》。1930年,在苏州世界书局设编译所,范烟桥受约任局外编辑;1931年冬,任东吴大学附中国文教员。1932年受聘到东吴大学讲授小说课程。1932年创刊《珊瑚》杂志任主编。抗战期间,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等校任教,主业教书,闲时撰文。曾任上海《文汇报》编辑,抗战胜利,《文汇报》复刊,兼任编辑《文汇画报》。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州任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任苏州文联副主席;1952年,范烟桥调往苏州高级中学任教。又被任为苏南行政公署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苏州市文化处处长,市文化处改为文化局后,任局长,又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1957年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与周瘦鹃、程小青、蒋吟秋一起被称为“苏州四老”。1958年,范烟桥改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文革”期间,备受冲击,1967年3月28日在忧郁中病逝。
范烟桥和《珊瑚》
  著有《新儒林外史》《齐东新语》《唐伯虎故事》《侠女奇男传》《忠义大侠》《太平天国弹词》《三十年文坛交流录》《中国小说史》《小说概论》《诗学入门》《销魂词选》《茶烟歇》等数十种。另有《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长相思》《乱世英雄》等电影作品,作剧本并作主题曲,有《夜上海》《月圆花好》等代表作。
(未完待续)
作者: 吴宏英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