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民进出版群星(二)

发布时间: 2022-12-07
来源:
【字体:
  11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稻草人》《倪焕之》等。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主编《小说月报》,后转入开明书店,主持编辑工作,主办《中学生》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63年加入民进,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叶圣陶与《开明国语课本》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少有的从编中学年级小报起步最终成为出版界领军人物的大出版家。新中国成立前,叶圣陶是商务印书馆台柱、开明书店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少有的从编中学年级小报起步最终成为出版界领军人物的大出版家。新中国成立前,叶圣陶是商务印书馆台柱、开明书店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从1916年4月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尚公记》,到晚年(1985)审阅《周恩来统一战线选》的注释稿,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时间长达七十年。在这七十年里,他审阅和编辑的书稿多得难以计数,我国现代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在他主编的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他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主编“文学研究会”丛书、“小说月报”丛书、“文学周报”丛书、“现代作家文丛”等丛书,不仅发表了巴金、沈从文、丁玲、戴望舒、施蛰存、端木蕻良、秦牧等一大批作家的处女作或成名作,还出版了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钱钟书的《谈艺录》、李健吾翻译的《莫里哀戏剧集》以及《闻一多全集》《朱自清文集》等一批名家的著作和译作,还为古籍的规划整理出版工作呕心沥血,如《十三经索引》《开明版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等,为新文学和学术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60年杰出出版家”22人之一。
  12 周瘦鹃(1895-1968)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开辟了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等职。1956年加入民进。1968年8月逝世。
  早年就读于上海民立中学,毕后留校任教,并为《小说月报》《小说时报》《妇女时报》撰稿,译域外小说。
  1915年,周瘦鹃参加南社。此后任职于中华书局,翻译出版《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和《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从刊》。1917年,他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从刊》译稿由华文书后出版,收有高尔基《意大利的故事》,是中国最早翻译的高尔基作品。1919年,鲁迅签发了对《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从刊》的奖状和批复:“该书为弱小民族代言,乃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殊胜嘉许也。"
  1920年春起,周瘦鹃任《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以“茶余酒后消遣”的趣味主义为办刊宗旨,刊登大量鸳鸯蝴蝶派作品。《申报·自由谈》是一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副刊,从1920年4月1日到1932年11月30日由周瘦鹃主编,历时12年零8个月,这是《自由谈》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集写、译、编于一身的周瘦鹃来说,编辑《自由谈》也是他文学生涯中引以为傲的主要工作。《自由谈》充分展现了周瘦鹃唯情唯美的编辑思想和文学理念。同时,因为周瘦鹃是“礼拜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由谈》的作者群也是以“礼拜六派”为核心。在稿件的选取上,周瘦鹃并没有拘泥干形式上的“新”和“旧”。以迎合读者需求为标准。纵观这十一年多的《白由谈》,尽管周瘦鹃进行了多次改版当试,但作为一个商业大报的副刊,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方针,体现出文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内容上则涵盖了方方面面;有对个人生活体验的书写,展现对时尚消费文化的追求;有对现代新式家庭的介绍与讨论,同时也表达出对传统伦理道德消逝的焦虑感;有对国事的关心,但却远离主流意识形态,以都市平民视角表达对国事、政事的看法………《自由谈》这样的文学选择使其在整个二十年代赢得了大量读者,产生广泛影响,但在30年代初期却成为了绊脚石,面对着国难当头的社会背景和由此带来文学格局上的变化,周瘦鹃不知所,最终被黎烈文取代。周瘦鹃主编时期的《自由谈》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广阔的社会图景,是研究这段时期上海都市生活的重要史料。


周瘦鹃和《申报副刊自由谈》
  与此同时,周瘦鹃为先施公司主编《乐园日报》,为中华图书馆主编《礼拜六》和《游戏世界》杂志。1921年秋,为大东书局创办《半月》杂志,风行一时;后复办《紫兰花片》月刊,《紫罗兰》《新家庭》杂志。
  1932年,同时他还主编或与人合编《礼拜六》周刊、大东书局《半月》杂志(后改名《紫罗兰》和《新家庭》)、《紫兰花片》《良友画报》等多种报刊。年底辞去《申报·自由谈》编务,改编翌年元旦创刊的《申报》副刊《春秋》。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周瘦鹃与程小青两家经浙江南浔避居安徽黟县山区,次年《申报》在租界复刊,周瘦鹃也口到上海复职,居住在愚园路田庄,并在海格路售卖盆景维持生计。经同学介绍,入上海中西莳花会,在比赛中曾两度夺魁,获得彼得葛兰奖杯。第三届仅获次奖,遂愤而退出。1939年周瘦鹃辞去《申报》副刊编务。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1946年起,周瘦鹃再度隐居苏州,闭门研究盆景。1950年代以后,陈毅、周恩来、叶剑英等都前去拜访。此后曾发表有关花草园艺、游记的散文集《行云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瘦鹃受到张春桥的点名批判。1968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八日)投井身亡,享年73岁。
  13 张凤举(1895—1986)
  张定璜,别名张凤举,江西南昌人。作家,文史学家,批评家,翻译家。鲁迅先生挚友。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选举选票所载44人之一。


张凤举和《国民新报副刊》
  早年留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1921年在东京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起建立了新闻学团体创造社。1920年代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授,为当时著名作家,文史学家,批评家,翻译家,许多作品在《创造》《语丝》《现代评论》等刊物上。与周作人、徐祖正合办骆驼社,出版了《骆驼》杂志。1925年作《鲁迅先生》一文,是最早最重要的鲁讯评论。1925年至1926年,与鲁迅按月轮流主编《国民新报副刊》乙刊,每周二四六出版,刊登文艺作品,团结进步青年,批判反动势力,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数为对时事的攻击和讽刺。北京国民党党部被北洋军阀查封后停刊。1935年从法国归国后任上海中法大学教授。抗战中,为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会员,冒险抢救古籍,其核心藏书不幸遭日军从香港劫掠运至东京。日本投降后,参加民国政府召集的愚园路会议。1946年3月底为教育部派驻日本代表,与日美交涉,追讨被掠古籍,取得成功。1950年代离驻日本代表团后即隐居东京,十年后移民美国。
  14 沈百英(1897-1992)
  又名沈菊泉,笔名石英、白丁,江苏吴县人。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活动,并且长期从事教科书编写工作,主编各种儿童读物,解放后担任华东师大教育系教授,教学法研究室主任等职。民进成员。


沈百英和复兴教科书
  自幼勤奋好学,得程瑶笙、俞子夷名师教诲。民国7年(1918年)师范毕业后,任家乡直镇第一小学(原甫里两等小学堂)教师。民国9年2月,应吴研因邀请,任江苏一师附小设计教学班主任,并创编文艺教材和音乐教材。民国14年,任尚公小学校长,沈在教学上有不少革新举措,例如课堂以学科分配,上课时间以学科性质不同而不同。低年级采用设计教学法,中年级用中心联络法,高年级用道尔顿制。沈上课很风趣,往往吸引很多人站在教室门口听课。民国18年,他编写的《设计教学法演讲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16年,被聘任商务编审,长期从事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在此期间,还为商务编撰《教育大辞书》、《民众识字课本》等各种类型的教科书及大量教学参考书,为开创国内各科教材编写新体系作出有意义的尝试。还主持编写过多种儿童读物。其中不少作品被译成捷克斯洛伐克文、朝鲜文。沈所著4本《幼稚园读物》行销南洋各地。
  1951年,沈担任华东师大《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6年,沈离开商务,专任华东师大教育系教授,教学法研究室主任。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许多创见,创设数码网格表,指导三算结合教学的改革,在国际上引起反响。沈治学严谨,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解放前后,曾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晚年,沈依然关心教育工作,笔耕不止。创作的《十个小朋友》,被译成俄文版。80年代创作的《六个矮子》,获得中国儿童文学好作品奖。1989年,沈与梁镜清合作出版《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沈热爱教育,热爱儿童,直至逝世当天下午,还在构思儿歌写作。
  15 许广平(1898-1968)
  笔名景宋,1898年2月生,广东番禺人。我国现代妇女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鲁迅旗帜的捍卫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61年6月6日,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审批,加入中国共产党。民进创始人之一,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
  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与鲁迅先生共同生活后,曾协助鲁迅先生以“三闲书屋”的名义自费印刷书籍。鲁迅先生去世后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为《鲁迅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四处奔走。1937年4月,她将鲁迅1934至1936年的杂文13篇编成《夜记》出版。又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及《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书。上海沦陷后,为了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及其他遗物,留在上海。1938年4月,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二十人组成“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二十卷本),由许广平总协调。她在寓所创办鲁迅全集出版社,1938年6月岀版鲁迅钞校的《嵇康集》,鲁迅编的《古小说钩沉》等36种,许广平辑鲁迅的译作《译丛补》,并岀鲁迅从日译本转译的西班牙巴鲁哈著作短篇小说集《山民牧唱》。她积极从事抗日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伪捕去受尽酷刑。抗战胜利后,投身爱国民主运动。鲁迅全集出版社1947年出版《鲁迅三十年集》一部,内容30种,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1950年,许广平奉调到中央政务院任职,朱联保奉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之命,协助其办理岀版社结束事宜。1950年10月19日该岀版社结束。1952年,许广平与周海婴决定,将鲁迅稿酬赠予国家。


许广平与鲁迅全集
  现许广平旧居暨及《鲁迅全集》第一版编辑部旧址已收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
  1968年3月3日,因受“四人帮”偷盗鲁迅全部书信手稿一事的刺激,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终年70岁。
  16 郑振铎(1898-1958)
  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民进发起人之一,曾任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58年10月逝世。
  郑振铎专职从事编辑活动的时间是在“商务十年”(1921—1931)。在此期间,创办《儿童世界》,可称是“赶鸭子上架”,然而各种摸索调整下,不到半年时间该刊发行量就超过1万份,深受小读者的喜欢。沈雁冰着手改变《小说月报》时,郑振铎就参与其中,后来接替沈雁冰主编该刊。这份1920年第10号已只能印2000册的岌岌可危的文学杂志,在沈雁冰、郑振铎的主编下面目全新,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还负责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工作,组织过多套丛书的出版,如“文学研究会通俗戏曲丛书”“小说月报丛刊”“文学周报社丛书”等。其中“文学研究会丛书”120余种,体量宏大,佳作众多,影响深远,被《剑桥中国文学史》认为是“文学研究会对现代印刷文化最为重要和长期的贡献”。五卅运动时期创办《公理日报》。郑振铎进入商务印书馆前不久在上海《时事新报》编辑副刊《学灯》,进入商务后,编辑《学灯》的工作并未中止,不久后还担任这被誉为是当时“四大副刊”之一的副刊主编。还曾与同事好友发起成立朴社。
  此后郑振铎不再专任编辑,但通过作者勾勒,我们可以看出郑振铎一生都与出版紧密相连。“北平时光”,郑振铎担任燕京大学教授,这一时期他不仅应沈雁冰之约,和傅东华一起创办了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月刊,还与靳以共同创办了《文学季刊》。1935年“重返上海”后,郑振铎在暨南大学任教职并出任文学院院长,这一时期,策划和主编了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的大型丛刊———《世界文库》,该文库规模之大,有“涵容天下百世的气魄”;又与胡愈之等秘密组织“复社”,筹备出版《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书,许广平认为《鲁迅全集》20卷的陆续出版,“以郑振铎、王任叔两先生用力为多”。“黎明前夕”,郑振铎接受生活书店的邀请,创办《民主》杂志;又与李健吾共同主持《文艺复兴》,钱钟书的《围城》和巴金的《寒夜》最初就是在它上面发表连载的。


郑振铎与《民主》
  1947年起,他在上海出版公司接连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等。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国家文化部等重要职位,因势利导进一步推动相关出版计划展开,如《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大型丛书的出版。《文物参考资料》《中国考古学报》《考古通讯》以及文物出版社的诞生都与他的倡议和支持密不可分。
  17 罗稷南(1898-1971)
  原名陈小航,云南风庆人。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曾先后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解放前加入民进,是民进成立时期会员之一。
  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曾担任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担任经理,专门出版进步书籍,在当时的“孤岛”上海坚持斗争。


罗稷南和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抗日战争胜利后,同马叙伦、郑振铎、周建人、许广平等创办《民主》周刊,著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卖国的罪恶活动,坚决争取民主进步。全国解放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又是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四人帮”的迫害,1971年8月17日不幸去世。曾翻译过德国梅林的名著《马克思传》,狄更斯的《双城记》,高尔基的《克里木·萨木金的一生》等。(参见: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孙树松林人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 周予同(1898—1981)
  初名周毓懋,学名周蘧,又一学名周豫桐,浙江瑞安人,经学史家、教育家,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奠基者。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选举选票所载44人之一。


周予同和《教育杂志》
  少年时代,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1916年,以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国文部。1919年“五四”,高师的代表之一,并参加“火烧赵家楼”的壮举。1920年,周予同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次年到上海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教育杂志》主编、中国著作者协会执行委员,并在私立持志大学、上海大学执教。1933-1935年任安徽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安徽大学月刊》主编,1936-1941年任吴越史地研究会理事,暨南大学教授、史地系主任兼南洋研究馆主任、《南洋研究》主编。1936年,与邹韬奋等共同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运动宣言》。1943-1945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1946年起兼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期间发起组织大教联。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等职。1957年以后,兼任上海市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值得一提的是,周予同先生曾主编的,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抗战中一度停刊,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复刊,复刊后主编为赵廷为与李季开,两位先生均为民进前辈。该刊于1949年休刊。
  19 董秋斯(1899-1969)
  原名绍明,静海(今属天津)人,著名文学翻译家。曾任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席、《翻译》月刊主编、中国作协编审、《世界文学》副主编。抗战胜利后,任《民主》周刊编委,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选举选票上载44人之一,民进第二届理事会候补理事,民进中央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曾任民进中央宣传部部长。1951年8月,民进三届三中全会通过成立会史编辑委员会,马叙伦、王绍鏊分任正副主任,董秋斯任总编辑。


董秋斯和《翻译通报》创刊号
  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底参加北伐战争,在11军政治部工作,主编《血路》月刊,负责宣传。1930年参加左联和社联的发起工作,并主编《国际》月刊。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解放后,发起创立全国第一个翻译者协会,创办《翻译》月刊,主持编务、策划、组稿、编稿、审稿、校对等诸多工作。1950年初,调到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翻译局工作,任出版总署编译局编审处长,牵头创刊《翻译通报》并任主编。后来,又相继担任人民出版社翻译室主任、编审、《译文》(1959年更名为《世界文学》)的编委和副主任等职。1964年《世界文学》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宄所领导,董秋斯也随之到社科院工作,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1969年,遭到残酷迫害,不幸逝世。1979年,中国社科院为其平反。钟敬文为其题写挽联:“为世拈毫,人颂译编《士敏土》;以文会友,我怀往事赵佗城。”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有「英」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奥兹本《高原牛的家》,「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苏」革拉特珂夫《士敏土》,《杰克·伦敦传》《红马驹》《跪在上升的太阳下》《卡尔·马克思》《佳作》《烟草路》等。
  20 傅彬然(1899-1978)
  又名冰然,笔名秉仁、炎如、逸君、逸文等,化名冰弦、镜常,浙江萧山人。编辑家,教育家,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古籍出版社副总编,中华书局副总经理、副总编等职。1951年7月经周建人、冯宾符介绍加入民进,民进中央委员,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出身小康之家,从小读四书五经,对古文修养有素。13岁进杭州模范小学读书,不久因父亡,家道中落。小学毕业后,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和宣中华、徐白民等发起成立“一师”学生自治会,傅彬然被推选为代表,参加杭州学生联合会、杭州学生联合救国会和全国学生联合会。此后,傅彬然与施存统、夏衍等创办《浙江新潮》,倡导新文化。还远赴北京,参加陈独秀发起的“工读互助团”。1926年,傅彬然经他的姑父瞿缦云的推荐,担任萧山县立仓桥小学校长。此后,他便以此为掩护,与同学兼好友、早期中共党员宋梦岐一起,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登记员身份首先组建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萧山县党部,并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8日,在县立仓桥小学创建了萧山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中共萧山地方党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梦岐被捕,傅彬然在白色恐怖中挑起了全县党的工作重任。在他的努力下,短短四个月的时间,萧山全县中共党员由原来的10余人发展到34人,支部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10个。由于形势恶化,1928年暑期被迫离萧赴沪,任上海劳动大学小学部教务主任和校务主任。1929年博彬然与上海党组织取得联系,负责组建了“劳小”党支部。1930年夏秋,因叛徒出卖,党组织遭到破坏,他被迫离校,与组织失去联系而脱党。1931年1月,由夏丐尊介绍进上海开明书店,长期与叶圣陶一起担任《中学生》编辑。1937年底回萧山,担任抗日政治军事训练处副主任。1938年夏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五处少校服务员,负责出版与大路书店工作,还兼任《少年先锋》杂志主编。后辗转桂林,在广西两江师范任教,在胡愈之创办的进步团体桂林文化供应社工作。1939年与开明同人复刊《中学生》杂志,由于叶圣陶不在桂林,公推由傅彬然牵头。《中学生战时半月刊》从出版到抗战胜利六年中除去寒假照例停出两期外,共出版106期,为开明在内地走出困境做出了很大贡献。1941年继胡愈之任桂林文化供应社编辑部主任。1943年回到开明书店,1944年桂林失守后撤退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傅彬然回上海,继续负责《中学生》编辑。1949年初,离沪绕道香港到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解放后,傅彬然历任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古籍出版社副总编,中华书局副总经理、副总编,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5月病逝于北京。


傅彬然与《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1949年1月,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接见了由香港转道而来的傅彬然,一见面就说“认识、认识,傅先生是作家嘛!”傅彬然连连作答,“不、不,只能算是半个出版家。”傅彬然谦称自己是半个出版家,是因为他曾长期从事杂志编辑工作,其中最出名的便是《中学生》杂志。凡从上世纪30年代过来的进步青年,都知道《中学生》,大多阅读过《中学生》。当代著名作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欧阳文彬曾回忆说:“我们这一代中学生,曾把《中学生》比作第二课堂。”实际上,由傅彬然负责编务的216期《中学生》的每期卷首语,均出自他手,其他发表的文章更多,说他是作家其实也没有错。位于萧山临浦的傅彬然纪念馆尚在整修翻新中,预计2022年底开放。 
(未完待续)
作者: 吴宏英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