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民进出版群星(五)

发布时间: 2022-12-19
来源:
【字体:
  41吴朗西(1904-1992)
  出生于四川开县汉丰镇,原籍浙江吴兴。又名吴文林,笔名石生、静川。现代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是深得晚年鲁迅信任的出版家,他为中国的出版、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一直被人们所赞颂。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上海市外交协会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
  1921年在上海、杭州求学。1925年赴日入上智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九一八事件后归国。1932年去福建泉州平民中学教书。1934年,在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创办的大型《美术生活》月刊担任文学编辑。9月该公司又创办《漫画·生活》月刊,由他和黄士英等编辑,负责文学部分和外国漫画介绍。该刊有一半篇幅刊登杂文和小品文。因组稿而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张天翼、黎烈文、丽尼等作家有交往。1935年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并任总经理,聘请巴金任总编辑,先后推出《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书》等,不但出版了鲁迅译著《故事新编》《俄罗斯的童话》《死魂灵》等,还协助印制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刊行的版画集《死魂灵百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鲁迅逝世后,吴朗西是扶灵柩者之一,并负责出版了《鲁迅先生纪念集》。


吴朗西和《鲁迅先生纪念集》
  他精通出版业务,熟悉出版行情。出书装帧讲究,封面庄重大方,得到社会上的好评。他和早期创办人在十几年内均不取报酬。抗战爆发后,除上海外,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设办事处。曾去福建永安帮助黎烈文创办改进出版社,后去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又去日本经营生漆外销贸易。建国后,他回到文化生活出版社,主持该社的工作。1956年,加入新文艺出版社,任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室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现上海鲁迅纪念馆中有吴郎西书屋。
  42 李霁野(1904-1997)
  安徽霍邱人。翻译家、编辑家。1919年入隼阳第三师范学校,曾与同学合办了两期《新淮潮》。后因不满学校的管理而退学,到安庆与韦丛芜合办了一个《微光周刊》,攻击封建婚姻制度。稍后,又在《皖报》办了几期《微光副刊》。1923年,到北京读书,入崇实中学,为了生活翻译俄国安特列夫的《往星中》,并请鲁迅先生指教。1925年,在鲁迅建议下,创立未名社,印行六个社员的译作。在六、七年的时间中,共编辑印行了20多本书,两种期刊:《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


李霁野和未名社编印的《莽原》
  1928年4月,未名社被查封,被捕关了50天。1930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直至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到北平辅仁大学女生部教书。1943年,逃出沦陷区到重庆,不久到复日大学教书,业余从事翻译。1946年,到台湾省编译馆任编纂,编译西洋文学名著。后转到台湾大学外文系教书。1949年9月,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至今。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著有《未名小集》《回忆鲁迅先生》《山录湖》《海河集》等,译作有《简爱》《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四季随笔》《难忘的一九一九》等。(参见: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孙树松林人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3 陈麟瑞(1905-1969)
  又名陈林率,石华父,谱名乃祥,号瑞成,是新昌县城关镇(今属南明街道)人。新闻编辑以及翻译家、戏剧家。柳亚子女婿(柳无非的丈夫)。1954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央委员,曾任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宣传部副部长。
  192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先后留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选读英美文学及戏剧研究。1933年回国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外文系主任,1946年在上海任联合国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主任秘书。解放后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先后任新华社上海分社英文部主任、上海英文日报《新闻报》编辑主任、1953年起先后任宋庆龄主持、国家外文局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社(后改名《今日中国》)英文双月刊编辑室主任、编委、副总编辑,达16年。
《中国建设》
  1963年任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革中遭受迫害而逝世。翻译德国施笃谟中篇小说《傀儡师保尔》上部(罗念生译下部)、翻译培莉《十二磅容貌》独幕剧,创作的剧本有《职业妇女》《尤三姐》等,改编的剧本有《晚宴》《孔雀屏》《雁来红》《海葬》。
  44 徐伯昕(1905-1984)
  1905年3月生,江苏武进人。原名徐亮,笔名徐吟秋、徐味冰、赵锡庆。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民进发起人之一,曾任民进中央常务理事、副主席。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邹韬奋一起创办生活书店,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民主》周刊。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长兼新华书店总经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文化部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3月逝世。“新中国60年杰出出版家”二十二人之一。


徐伯昕与生活书店
  15岁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珐琅科,学习制图、美术、珐琅制作。后留校作练习生。1926年,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后,他从事周刊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广告和推销工作,取得很大成功。生活书店创立后,他是韬奋的得力助手,主管出版、推广、邮购、批发、门市工作。在一无资金、二无靠山的条件下,竭诚为读者服务,依靠读者,苦心经营,精打细算,为进步出版事业提供物质保证,从每年出版10种到100多种书,还出版十大杂志,成为一个出书活跃、经营出色的进步文化企业。抗日战争爆发,整个出版业陷于困顿之中,而生活书店却办得有声有色,得到蓬勃发展,1939年全国分支店达55处。1941年前后,政治形势恶化,除重庆分店外,全被查封或停业。邹韬奋愤而出走香港,他也去港协助韬奋开辟新的出版阵地,创办香港版《大众生活》,创立光夏书店。1942年7月,又回重庆,在中共的帮助下,对书店和店内职工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后,1943年8月,秘密赴上海,照料在上海秘密治病的韬奋。同时开办美生印刷厂,妥善保藏书店的纸型,联系和资助处于沦陷区困境中的著译者,积极为胜利后复业作准备。1944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日本投降后,生活书店迅速在上海复业。次年,又派人去香港建立香港分店。同时按照一二三线的部署,上海除生活书店外,设立华夏书店、骆驼书店、致用书店、峨嵋出版社等,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巧妙地进行公开和秘密的斗争,取得很大成功。1947年去香港,恢复总店的编辑部,筹备建立韬奋图书馆,创办持恒函授学校。根据中共指示,积极参加与读书、新知合并为三联书店的工作,合并后,任“三联”书店总店总经理。1949年3月抵北平,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的委员。上海解放,他到上海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副主任,分管对官僚资本的书店、印刷厂的接管工作。1950年回北京,任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局长。由于积劳成疾,卧病休养。1954年5月出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1955年1月,调全国政协工作,任副秘书长,兼任民进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副秘书长、秘书长。1979年10月,当选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主持民进中央日常工作。198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45 周煦良(1905-1984)
  安徽至德(今东至)人,著名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作家。笔名舟斋等。民进第一届理事会选举选票上载44人之一,曾任民进中央常委,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周煦良和《活时代》
  1924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28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32年又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系,硕士。回国后参加反蒋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经香港去北平,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1935年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45年在上海与傅雷编辑《新语》半月刊,与施蛰存编辑《活时代》,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任光华大学英文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主任。1958年任《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副主编,1962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上海市文联副秘书长。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译著《神秘的宇宙》《希罗普郡少年》《水孩子》、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地球末日记》《活命的水》《金羊毛的国土》《天边灯塔》《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毛姆的《刀锋》等小说。和《美学三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等哲学方面的译作以及((西罗普郡少年》等译诗。在六十年代曾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校文科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的论著收集在《舟斋集》中,其中有多篇关于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意义。数篇文学译著序言,是高质量的英国文学研究论文。
  46 唐锡光(1905-1994)
  浙江嘉善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起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编辑,并长期主持开明书店出版工作,建国后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部、资料室主任。
  上高小时是顾均正的学生。1930年考进开明书店,被分配在《中学生》做编校工作。当时顾均正也在《中学生》杂志工作,颇得其关照。在顾均正、叶圣陶的影响下,工作勤恳踏实,深得信赖。在此期间还翻译出版了一些童话译著,如《鲁宾逊漂流记》《大人国》等。后去负责出版部工作,排印装帧工作精益求精。抗战爆发后随开明同人去内地发展开明事业,是《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的八名编委之一。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出版部主任。主持《抗战八年木刻选集》的排印,用心用力。唐锡光在主持出版部时建议把原来直排书排在文字中间的标点符号,改排在文字的右下角,使读者看起来更舒服,后来开明版一直沿用,同行们称之为“开明标点”。
  1950年开明书店迁京后任办公室主任。据开明老人王久安在《我与开明我与中青》一书中回忆,1950年,开明书店董事会正式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根据出版总署指示,开明总管理处和编译所于同年6月迁往北京。总署派出金灿然、沈静芷、史育才三名代表,董事会由章锡琛、范洗人、傅彬然三人,职工代表由顾均正、唐锡光、章士敭三人一起参加业务委员会。1952年开明与团中央的青年出版社合并时,“两家合并,要起个新的名称。在筹备会上,原开明的同人唐锡光提议叫“中国青年出版社”意思是专为中国的青年人出书的出版社,这一建议立刻被董事会接受。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后,任出版部副主任、主任,后又担任资料室主任。
  1946年上海开明书店同仁参观联华影院时合影(前右者为叶圣陶,左一坐者为唐锡光)
  开明没有自己的印刷厂,所以出版部门的工作特别繁重。为了使出版、印刷能够贯彻编辑部门的要求和意图,任命一个既熟悉业务又积极肯干的出版部门负责人就显得特别重要。开明有时甚至遴选极有能力、富有学识的编辑来担任。例如,曾经较长时期担任开明出版部主任的有徐调孚、唐锡光两人。徐调孚本人是一个作家,他对古代文史有研究、有著作,对新文艺、儿童文学也有贡献,唐锡光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对外国科普作家有研究自己也从事著译。按照他们两位的专业和才能,当出版部主任似乎不恰当。但是,他们毫无怨言,相反,他们每天埋头在繁琐的出饭出务工作中,经他们的手发排的书稿、校样以及图版等,几乎从来不发生错失。他们那种兢兢业业的极端负责的工作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一句话,因为他们把开明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工作单位来看待,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解放后,徐调孚与唐锡光都对他们各自服务的单位作出了更多的贡献。(王知伊:开明书店纪事,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上。)
  47 董纯才(1905-1990)
  湖北大冶人。著名科普作家、翻译家、教育家。1952年加入民进,曾任民进中央常委、教育改革研究会会长、参议委员会副主席。
  1905年3月生,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南京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具体负责教务工作。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协助陶行知创办“自然学园”,积极开展“科学下嫁运动”(即要把科学下嫁给工农大众),在当时工作和生活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同高士其、丁柱一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10多种,同时还自己翻译了许多世界科学名著,自己创作儿童科普作品。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副校长,中央宣传部国民教育科副科长,西北局宣传部国民教育科科长,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在到延安同徐特立同志一起负责和从事教育工作时,亲自编写过边区小学教材和农民识字课本,又与刘御同志编了《边区儿童》和《边区教师》小报,毛主席应邀欣然题辞;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解放区负责教育工作时,一边组织翻译、借鉴苏联中小学教科书,同时还根据国情实际需要,亲自主持和参与编写中小学课本。


董纯才和他编写的边区课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提案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职。他大力推进中小学教材建设,抽调大批干部和专家充实加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工作队伍,积极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虽然当时身体不好,仍带病坚持亲自审稿、改稿。他组织教育专家编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亲自担任主编和撰写直到去世前三天,还写信给有关同志,对如何写好这部书稿提出意见和嘱托。1990年5月22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5岁。
  48 张明养(1906-1991)
  原名良辅,笔名张弼等。浙江宁海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教授、编辑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进第四至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民进第一、二届参议委员会副主席,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张明养和《东方杂志》
  张明养,原名良辅,笔名张弼等。1906年3月15日出生。浙江宁海人。早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上海法政大学。1929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又进震旦大学专攻法语。1930年考入商务印书馆,在编译所《东方杂志》任编辑。1932年,《东方杂志》复刊,胡愈之邀他合作,实际上由他主持业务工作。1933年6月,胡愈之离开后,他仍任编辑。1934年,胡愈之创刊《世界知识》,他是编委,几乎每期都发表文章。1937年,他与谢六逸编辑《国民周刊》。在业余时间,他写有专论、短评,翻译了500多万字。1938年去香港,除编辑《东方杂志》外,兼编《学生杂志》。同时任《华商报》编委,为该报写专论。
  1942年离开商务印书馆,去重庆复旦大学任教,同时任《文摘》编委,为《世界知识》《新中华》撰稿。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1949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创刊《进步青年》,聘他兼主任编辑。1952年,辞去复旦大学教职,到北京任《世界知识》主编,兼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1953年,调去国际问题研究所,同时主编《国际问题研究》月刊。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又调回世界知识出版社任代总编辑,一年后回研究所。先后从事编辑工作达三十年之久。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1991年7月4日在北京逝世。译著有《中国政制论》《国际联盟》《俄国革命》《国际政治讲话》《世界知识读本》等10多种。(参见民进会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49 姚绍华(1906-1996)
  浙江金华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高师科史地系。曾任浙江诸暨县立中学教师,1930年入中华书局编辑所,任编辑,(近现代)史料整理组编辑主任,先后编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七八种。抗战时任重庆中华书局总管理处编审部副部长。先后任《新中华》杂志主编,《中华教育界》杂志主编,中华书局编辑所主任秘书兼上海中华书局图书馆副馆长。1957年中华书局与古籍出版社合并后,历任中华书局编辑室主任、图书馆长等职。1987年任新一届中华书局董事会董事。编著有《崔东壁年谱》《中华本国历史》《新中华语体本国史详解》《罗斯福》等。1996年4月21日在京病逝,享年91岁。

中华教育界
  《中华教育界》创刊于1912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停刊。1947年1月复刊,由姚绍华主编,胡适、黄炎培、陶行知等为主要撰稿人,陶行知、张宗麟、戴白韬等曾任该刊编辑。至1950年12月停刊。
  50 李平心(1907-1966)
  原名循铖,又名圣悦、鼎声。笔名倩之、李鼎声、邵翰齐等。1907年3月4日生。江西南昌人。历史学家。民进创立时期成员之一。曾任民进中央委员。


李平心和全国总书目
  上海大学肄业。精通德、俄、日文。1928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参加太阳社活动。任《现实周报》《自修大学》期刊主编。1935年创造性地编辑《生活书店·全国总书目》,影响很大。3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30年代即从事史学研究,著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初编》《各国革命史》及《人民文豪鲁迅》等书。1945年与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文汇报》任《青年周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1958年,在上海《学术月刊》上发表十论生产力性质的专论,颇有创见。虽受批判,仍坚持真理,还致力于甲骨文、金文的考释,有论文多篇。“文化大革命”初期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错误批判。1966年6月15日被迫自杀身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中国近代史》《各国革命史》《人民文豪鲁迅》,近年出版《平心文集》。
(未完待续)
作者: 吴宏英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