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民进出版群星(七)

发布时间: 2022-12-23
来源:
【字体:
  61 卢文迪(1910—1982)
  原名经营,笔名文迪,浙江临海人。中华书局副总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中央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24年考入上海南洋中学初中部。五卅后与同学成立“乙丑读书社”。1926年转入浦东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求学于中山大学附中。四一二后读书社被解散,长兄牺牲,他与团的关系中断。1935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史系。1936年入中华书局任历史编辑。抗战时期回家乡参加救亡工作,抗战胜利后返沪重入中华书局,任《新中华》半月刊主编。1951年至1954年,历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副所长、所长,全面负责中华书局编辑业务。1954年公私合营后任财经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编审委员会委员。译有《编年体外国史》,著有《中国近代史》《国际政治形势图解》等,参与编纂《华工出国史资料汇编》及多种历史读物、历史教材等。


卢文迪和他主编的《新中华》杂志
  62 毛之芬(1910-1994)
  又名毛静仙,浙江余姚人。是进步的爱国民主人士,也是出版发行领域的名家,民族出版界的创业人。1950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中央第五届候补委员,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等职。民进北京市委理事会常务理事,市委会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顾问。


毛之芬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的商务员工
  父亲是清代副贡生,在中国驻日本长崎领事馆学校教书。毛之芬出生于日本长崎,1921年随父回国。1925年,她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所做工,同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商务印书馆工会,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在中共军委担任译电工作,同年被派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马列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积极为党工作,到上海做团的女工和洋车工的工作;1931年,在上海党的地下印刷所工作,同年因所在组织被破坏而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后来她于1946年5月,到《世界知识》出版社工作,历任会计,生产部出版室主任,世界知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经理。1951年1月,民族出版社成立时,被调任该社出版部主任。1986年4月离职休养。
  63 段洛夫(1911-1983)
  名承造,字衍青,江西永新人。“洛夫”为译介苏联文学起用的笔名。1952年加入民进,民进中央委员,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生于1911年12月27日,于1929年和1933年两次东渡日本求学。1936年4月,段洛夫从日本回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化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他担任过上海新路出版社、潮锋出版社、武汉大众出版社的编辑,先后创办了《杂志小译丛》、《国际导报》、《国际译丛》等进步刊物。他利用出版社出版了大批进步书籍,如《最近苏联伟人讲演译丛》、《通俗资本论读本》(川上贯一著)《北伐途次》(郭沫若著)、《火灾》(中篇小说,东平著)、木版插图《列宁画传》和新波的版画集《路碑》等。他翻译了《尼采哲学》、《文学上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米尔斯基著)等。这些论著的译介,对于30年代的中国文坛,无异于拨亮了一盏导航灯。他还与陈非璜合译了《西线无战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优秀文艺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较早的一部译本,广大读者把它当作自己的“生活纲领”。保尔·柯察金的光辉形象,成为激励千百万爱国青年团结抗日、奋勇杀敌的动力。



段洛夫和潮锋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战争前线。1938年在新四军政治部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干事、军教导总队政治教员、一团敌工股长、三支队敌工科长、七师敌工部副部长,皖江区党委秘书长、联络部副部长、城工部部长及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秘书长等职。在极端复杂困难的情况下,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日本投降时,他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迫使当地日军交出武器,充实了新四军七师的武器装备。
  1947年,段洛夫调到东北,任过旅大公安总局秘书长、关东通讯社副社长、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副局长。1954年8月调往北京,先后担任教育部、高教部党组成员、计划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长期负责教育事业的计划管理工作。50年代中期,他曾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反映了普教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增拨了部分经费,解决了普教事业中的不少问题。他在高等教育建设新校、新专业和调整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78年洛夫担任教育部顾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1983年10月逝世,享年72岁。
  64 俞明岳(1911-1985)
  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华书局总编室主任,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幼时曾受十年多私塾教育,后毕业于上海南洋高级商业学校经济系。曾先后任上海几所证券交易所职员、经纪人和两所医院总务主任。1939年任上海兴业证券公司副经理。1952年进入中华书局,先后任北京办事处主任、经理部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出版部副主任、总编室主任。中华书局董事会董事、中国银行董事会董事。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文教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委员。

文史知识创刊号
  1979年4月10日参加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的商务、中华老同事座谈会。1981年中华书局《文史知识》创刊时,俞先生热诚支持,亲自组稿,指正错误,还特地自费购买了1000册,通过民进组织分发亲朋好友,扩大宣传,征求意见。他去世一周年时,《文史知识》特地发文缅怀。他还曾通过民进捐赠一万元扶助贫困失学儿童,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65 毕青(1911-1991)
  浙江宁波人。23岁在宁波创办青春书店,经销进步书刊。1938年去汉口考进生活书店,被派往浙江金华分店工作。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金华分店被封,到上海生活书店,负责向苏北、淮南根据地运送进步书刊。在日军占领的上海,不顾个人安危,掩护邹韬奋住在家中秘密就医达半年之久。抗战胜利后,立即于1945年10月在上海重庆南路开设生活书店门市部,任门市部主任,对书店的橱窗布置,陈列格局,别出心裁,吸引了许多读者。每逢《民主》《周报》《文萃》出版的当天,派人到装订作取书运来门市部,一开门读者就能看到当天出版的刊物。1948年初被派去香港,又去刚解放不久的石家庄筹建新中国书店。邀请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为书店题写店招。同年12月开业,任经理。派人到新解放的徐州、开封开设新中国书店,派人到上海、大连、青州采购大批图书,通过重重封锁线运至石家庄供应读者。1949年4月奉调随大军南下,参加上海市军管会的接管工作。

毕青
  先后任上海三联书店副经理、经理,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上海图书发行公司经理、上海新华书店副经理等职。他主持的上海图书发行公司,首先实行出版、发行、印刷一条龙,新书旧书同时发行,使该公司很快成为扭亏为盈单位。大量影印《四部丛刊》《东方杂志》《申报》《良友画报》《道藏》《民国丛书》等重要书刊,在学术界、读书界享有很高声誉。曾创办《古旧书讯》(油印本),很受知识界、读者的欢迎。
  66 牟际震(1912-1989)
  字紫东(又名牟紫东),山东淄博人。在中国新闻史、现代印刷史中,牟紫东的贡献独特而重要。他先后创写了长宋、扁宋、扁黑和长黑等多种印刷标题字,被称为“牟体”。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甘肃日报》高级编辑。


牟紫东和牟体字稿
  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先后从事书报美术装帧设计和编辑工作。他专长书法,爱好金石篆刻和绘画艺术,尤其在印刷字体设计方面贡献最大,被誉为“长牟”“扁牟”“长黑”“扁黑”四种标题字体设计家。1956年,他应邀参加人民日报社提出并组织革新印刷标题字体式工作,到1958年首次在全国创写新型“长宋”字体获得成功。经《人民日报》试用,很快受到新闻界的好评,并得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支持,全国许多报刊相继纷纷采用。1959年,为支持祖国大西北建设,他毅然离京前往甘肃省工作,仍然在设计印刷新字体的事业中不懈地追求着。到1964年,他又写就一幅扁宋体和一幅扁黑体,并重返北京对长宋体进行加工润色,先后被制成铜模向全国发行。人民日报社为表彰他的特殊贡献,把长宋体和扁宋体命名为“长牟”、“扁牟”,并编印了一册《牟体字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设计新字体工作虽然被中断,但仍就在悄悄的练习写字,以坚韧的毅力为《甘肃日报》撰写出仿魏、长变黑等几套报纸标题字。1978年下半年起,他又满怀信心地开始“长黑”体的创写工作。1981年夏,他应人民日报社邀请到北京为“长黑”体定稿。1985年3月,他因病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在身体恢复阶段,他收到人民日报社邀请他再度进京为四幅字体增撰缺字的来信十分激动,不顾年迈体弱及亲友的劝阻,毅然赴京,苦干四个月,填补完备自己创写的四幅字体。12月6日,《人民日报》以牟紫东和“牟体”字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1989年7月去世。
  67 陈芦荻(1912-1994)
  原名陈培迪,笔名芦荻。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1948年加入民进,曾任民进中央候补理事、民进中央委员、参议委员会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


陈芦荻和中国诗坛
  1936年,参加广州艺术家协会诗歌组,并与温流、黄宁婴、陈残云等合编《今日诗歌》1937年,与黄、陈二人组织诗场社,合编诗刊《诗场》,并参加在广州举办的“抗战诗画展览”,同年在南宁与黄、陈及雷石榆,画家李桦、张在民等举办街头诗画展,出版木刻和诗歌配合的《抗战诗画》。第二年,在广州与黄、陈二人合编《中国诗坛》(《中国诗坛》在广州沦陷前坚持出版,并于1940年在广西桂林和1946年解放战争中在香港两度复刊)。1939年至1942年,曾主编《广西日报》副刊《漓水》,其间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1946年,在香港任港粤文协分会候补理事,与胡明树合编青年读物《学生文丛》,参加民主活动。解放前夕,进入东江解放区。1949年,任广州军管会文艺处群众文艺辅导组组长和华南文联筹备会文学部副部长。1950年,被选为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文学部教授,编辑《学生杂志》。1953年后,曾从事专业创作,任《作品》编辑部主任。1986年3月离休前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参见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孙树松 林人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8 胡嘉(1912-2005)
  江苏无锡人。别名佳生、丕绩、贾深、梁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高中就读于苏州中学,后在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上海光华大学、安徽大学、无锡国专沪校等校教授,上海北新书局、开明书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委,编审。曾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天文台等处工作。曾任安徽省政协三、四届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历史学会、上海编辑学会、上海辞书学会、上海地方史志学会、郭沫若研究会会员。曾任安徽省社联委员,安徽省历史学会理事。于中国史学史及历史文献学、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地方史、城市史、中国出版史等有专业特长。
  
胡嘉:续编新知识词典,上海北新书局1953
  主要作有《北京的今天和昨天》(有英,俄、法、德、印尼,西班牙、朝鲜文本)、《北京》《外国史教本》《高级中学外国历史》《中国古代印刷术史》《中国图书编辑工作的历考察》《中国古代天文书目》《滇越游记》《新知识辞典》(续编)等。(参见《无锡名人辞典》)
  69 梁纯夫(1913-1970)
  广东台山人。新闻出版家。1948年加入民进,民进港九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曾任广东省文教厅研究室副主任,1952年后先后任政务院出版总署翻译局副处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人民出版社国际问题图书编辑室主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宣传部部长。
  1936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大学哲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抗战爆发后,在重庆主持五十年代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担任《中苏文化》的编辑,其后还主编过上海《文汇报》副刊《新闻窗》,在香港南方学校、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有关国际问题的文章。
  

梁纯夫和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944年7月
  建国后,任广东省文教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山大学政治系副教授。1950年,任出版总署编译局副处长,兼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人民出版社国际问题图书编辑室主任。1957年起,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1970年因病去世。(参见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孙树松林人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0 蒋天佐(1913-1987)
  原名刘季眉,江苏靖江人,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员。《民主》周刊编委,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选举选票选票所载44人之一。民进中央委员。
  青年时代便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30年在南京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党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等职。1932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南京军人监狱。1935年出狱后,到上海从事文艺译著工作。1938年恢复组织关系,任上海文化界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长篇论文《什么叫抗战文艺》,在文艺界积极宣传抗日。1941年在苏北根据地任鲁迅艺术学院教授,从事教学、编辑和部队宣教工作。1943年因病回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从事民主统战工作。


蒋天佐和《江西文艺》
  1949年7月,蒋天佐同志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解放后,调任中央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以后又从事过行政、编辑和出版工作,在《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许多文章。人民文学出版社创立时期主要负责人之一(参见:许觉民:四十年话旧说新——祝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新闻学史料1991年第一期)。1960年调江西省文联工作,负责主编《江西文艺》杂志。历任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艺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大会。对1982年10月民进中央直属江西省支部的组建,做了重大的贡献。曾任民进中央直属江西省支部主任。1986年省五次文代会上,被聘请为省文联顾问,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名誉主席。

  蒋天佐同志翻译过许多外国杰出作家的优秀文艺作品,主要有:狄更斯的长篇巨著《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尔》,杰克·伦敦的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雪虎》,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寓言集》及《斯大林论文艺》等。他出版的文艺论著有《低眉集》《海沫文谈偶集》等。他的译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我国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未完待续)

作者: 吴宏英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