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贾祖璋:民进先贤 科普先驱

发布时间: 2023-05-29
【字体: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黄湾镇人(准确地说是黄湾集镇东街人,今黄湾村)。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进入商务印书馆,1932年入开明书店当编辑。1937年后,先后在桂林、温州等地任教。1945年去福建崇安开明书店办事处主持编辑工作,不久回上海开明书店继续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顾问。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科普生涯中,贾祖璋先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科普佳作。他的科普作品集《鸟与文学》自1931年出版问世后,多次重印。他的许多科普名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等,多次作为范文被选入中学和大学专科的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1951年,他在北京开明书店由周建人、冯宾符介绍加入民进,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四、五届中央委员,是民进福建省委的筹备人和首任主委。

  贾祖璋先生是中国科普创作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虽然由于年代的鸿沟和科普作品形式的演化所造成的隔膜,使得现代的青年人对他的作品显得生疏,但他的作品与他的人格已成为中国科普的宝贵遗产,他科学求实的精神和执着于编辑、创作的精神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于我们民进人,继承这份宝贵遗产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有大志

  贾祖璋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的一个杏林之家,父亲贾韵仙是镇上闻名的中医。他的童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钱塘江边的一个叫小山圩的小村子外婆家度过的。

  贾祖璋8岁上私塾,10岁升入黄湾初等小学二年级,12岁到袁化镇上高等小学,15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的一师校长经亨颐是同盟会会员,曾留学日本,提倡“人格教育”,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学校还有一批学术功底深厚的教师,贾祖璋的国文教师是夏丏尊、陈子韶,音美教师是李叔同,后来他还跟从陈望道补习日文。

  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鱼龙混杂,青年们要求冲破思想牢笼,追求理想的生活。受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贾祖璋和同学在一师组织成立了“工读劳动团”,试图通过社会实践,摆脱守旧僵化,找到一条拯救国家和解放自身的道路。当年的贾祖璋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地摸索寻找,他立志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不能庸庸碌碌虚度一生。他在《言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不欲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地浑浑然虚此一生的心理,16岁时就抱定了。有这个心鞭策我,迫我总要择一种性近的学问来研究它。我是很爱自然的,很喜欢动植物的,何不将这个性去发展呢?于是就择定生物学为我终身研究的学问。”

  厚积薄发

  师范学校毕业后,贾祖璋先后在浙江余姚县城私立徐氏小学、海宁长安高级小学、袁化高级小学教过国文、自然等课程。

  1924年春,贾祖璋考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他在标本仪器制作所工作5年,由于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受到称赞,尤其是他在编辑写作方面的才干,受到编译所领导的注意和器重。1929年11月,他被调到编译所博物生理部当编辑,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60多年的编辑写作生涯。

  在商务印书馆标本仪器制作所工作时,贾祖璋倾心于剥制各种动物标本,特别是鸟类的标本,并且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和收集中国古代的鸟类文献,开始写作有关鸟类的文章。最初译了密勒氏的《鸟类初步》和《鸟类入门》二书,并且增加一大部分中国材料,编成《鸟类研究》和《普通鸟类》二书。这是贾老用比较有趣味的文字来写科学书的第一回尝试。科普创作的第二次创新是写作《鸟与文学》。

  对于第二次创新,贾老自己是这样描述的:“后来,关于各种鸟类的文献搜集得比较丰富了,就想把有关的材料分别组合,写成几篇文章。这样,第一次就以杜鹃为题材来做习作。杜鹃在文学上有‘不如归去’‘啼血深怨’等情趣,在科学上有奇异的育雏习性和对于农林的特殊关系,把这些项目交织起来,那篇文章尚能蕴含相当意义和趣味。自从《杜鹃》这篇习作发表以后,又继续写成《黄鸟》《鸳鸯》《雁》《燕》等10余篇;后来把它们集合起来,成为《鸟与文学》一书,在开明书店出版。”这个时候(1930年),在我国还没有“科学小品”这个名称,贾祖璋创作的这类科普作品被称为“趣味科学”。

  历尽时艰

  1932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战火焚毁,贾祖璋回故乡避乱;沪战平息后,经同学傅彬然介绍,到开明书店当编辑。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贾祖璋先回故乡黄湾,后携家小避难萧山戴村,其间曾赴邻县海盐编辑《海北日报》。1939年应邀去桂林两江师范接替同学丰子恺任教国文课,并协助编辑《中学生(战时半月刊)》。1940年,贾祖璋利用暑假回海宁接妻小,途经浙南,遇上战事,交通受阻,耽搁在旅途,应温州中学校长朱一青聘请,到该校任教。温州中学先迁青田水南村,继迁文成南田村,回温州市区后,因时局再度紧张,又迁泰顺江口村。此时,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也迁到泰顺莒江,贾祖璋同时在两校兼课。1945年6月,贾祖璋应开明书店的邀请,前去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赤石开明书店东南办事处负责书刊编辑工作。11月,他随书店迁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贾祖璋随开明书店举家迁居北京。1952年,书店与团中央青年出版社合并,改称中国青年出版社,贾祖璋历任编辑室主任和副总编辑。1958年,贾祖璋调科学普及出版社任副总编辑。“文革”期间被迫退休,南下福建,与下放在闽南平和县农村的长子贾柏松住在一起。“文革”后,贾祖璋任福建省科协顾问、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

  生花妙笔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文辞优美,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在《鸟与文学》中他这样写鹤:“鹤之形态,清癯秀逸;鹤之色泽,雪白玉润;鹤之飞翔,翩翩云汉;鹤之栖息,徜徉林泽;鹤之饮食,节省淡泊;鹤之性情,柔静幽娴。颇似一个潇洒风尘,放浪形骸的人,所以俗名称它为仙鹤。”读这样的文字,令人有清风拂面、清新怡人的愉悦之感,犹如进入了花的世界、鸟的王国。

  在特殊的年代,贾祖璋的作品没有停留在介绍生物世界的自然属性上,而是在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借物抒怀,揭露罪恶,鞭挞黑暗和丑恶。1937年上海沦陷,贾祖璋流离到桂林当中学教员,还兼任《中学生》杂志编辑,他以笔当枪,发表《多难兴邦》《生与死》《碧血丹心》等文章,用滴血文字,激励同胞抗战到底。他在《碧血丹心》中写道:“血,血,血,不再会有懦夫见了它而发抖,而恐惧。心,心,心,千万个人一条心,非把敌人赶出国土,决不甘休。”文章的开头,引用史可法、文天祥等人脍炙人口的名句:“义士三千同日死,满城碧血在扬州”“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赤心许国自平时,见敌捐躯更不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最后他大声疾呼:“人心不死,热血未冷,不论强敌如何凶暴,终有把它驱逐出境的一天。唯有碧血丹心,能够写下无数保卫国土完整、维护民族独立的光荣伟大的历史。”

  传世名篇

  “文革”期间,贾老被迫离开工作、生活了20年的首都北京,投奔下放在闽南平和县坂仔劳动的大儿子家中,一家人挤在大队部戏台边的一间简陋的瓦房里。贾老虽身处逆境,但决不浪费时光,虚度年华。为发挥生命的价值,他只身在野外的稻田、菜园、荔枝林、龙眼林里观察植物生长和昆虫活动以及鸟类的繁衍情况,同时,他还大量阅读当时所能找到的科学与农技书籍。从1970年到1976年,共写了50本读书笔记。正是这6年的积累,才有科学春天到来后他的传世名篇问世。1979年7月11日,发表在《光明时报》创办的“科学”副刊上的贾老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科学性艺术性俱佳的科学小品,引起了科普创作界的极大反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科学小品的经典之作,获1982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创作一等奖,它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荧》《萤火虫》等,分别选入了中学及大中专学校语文教材或阅读作品,深受师生欢迎。

  筹建组织

  1951年,贾祖璋在北京开明书店由周建人、冯宾符介绍加入民进。1970年,贾祖璋来到福建,成为民进播在福建颇具生命力的种子。到1982年初,福厦两地已发展会员20多人,为了更好地凝聚力量,开展活动,扩大影响,1982年5月,经民进中央批准,民进福建省委会直属支部成立。

  由于没有经费,成立支部时无法租用会场,只能因陋就简,会议于5月20日在贾老的书房兼卧室里召开。书房很小,坐不了多少人,因此出席成立会的只有6个人,贾祖璋任主任委员。直属支部成立后,民进中央每季度汇来200元活动经费,并刻了印章,印制了信笺、信封等。民进中央福建直属支部成立不久,1983年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福建直属支部选出了3名正式代表出席大会,贾祖璋当选民进中央委员。1984年3月,民进福建省委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贾祖璋任主任委员;1985年,民进福建省委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贾祖璋当选主任委员。

  在黄湾镇一个叫小街上的小村庄8号,黄湾村记忆馆开辟了科普作家贾祖璋人文馆,纪念文化名人贾祖璋。

作者: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