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 风雨同舟行
——忆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马叙伦
1958年6月5日,马叙伦为照顾他的护士柯贵贤题下“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这是马叙伦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奋斗一生的政治嘱托,也是马叙伦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一、杭州养正书塾培养爱国少年
1885年4月27日,马叙伦出生在杭州府下羊市街金刚寺巷口一所古老的宅子中。马叙伦出身书香世家。4岁那年,浙江山阴乡试第一名举人王会澧先生给马叙伦破蒙,王先生手指一本官印的《小学韵语》读开首四句“小学之道,诲尔童蒙,蒙以养正,是约圣功”,教不到三遍,马叙伦已经会念……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听闻此事,少年马叙伦号啕大哭。彼时马叙伦在浙江杭州养正书塾读书。养正书塾是由当时号称三公之首(另外两位太守为唐白居易,宋苏轼)的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马叙伦在历史学者陈介石老师的指导下,已经熟悉六朝五代和宋明亡国的故事,熟读王夫之的《黄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明季俾史汇编》里面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已有民族民权两种观念。
二、与中国共产党患难与共淬炼民主斗士
李大钊、陈独秀都是马叙伦早期结识的共产党创始人。“五四”运动期间,他们同在北大任教。李大钊和马叙伦一起领导了1920年北京的第二次索薪和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1923年,马叙伦忽得当局要逮捕陈独秀的消息,借用电话告沈士远先生,通知住在北京东城脚下福建司胡同的陈独秀转移。1924年,马叙伦又一次任教育部部长期间,曾压下教育部查办李大钊的密件,并通知李大钊及时脱险。自此,马叙伦和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的共产党领导人结下深厚友谊。
1945年12月30日,以马叙伦、王绍鏊为代表的一批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界和工商界进步人士一起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开始为和平民主奔走。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公推马叙伦、雷洁琼、阎宝航等及两名学生代表去南京呼吁和平。当到达南京下关火车站时,国民党特务大打出手,马叙伦、雷洁琼身受重伤,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面对周恩来“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的铿锵话语,马叙伦动容地说:“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
1947年年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马叙伦等爱国民主人士转移至香港。到港后,马叙伦连续发表了《从“正名”说到民主国家的叛逆》《为台湾二月革命周年》等文章,严厉谴责蒋介石集团祸国殃民的罪行,赞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主义的,为解放绝大多数的工农民众而有武力的集团”。
1948年,在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建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马叙伦和在港的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通电响应,表示完全接受中共的主张。从1948年8月起,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马叙伦与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许广平等民主人士陆续秘密进入东北解放区,协商开展筹备新政协工作。
1949年6月,马叙伦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担任第六组组长,主持拟定国旗、国徽、国歌、纪年等方案。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马叙伦再以中国民主促进会首席代表身份出席,并在会上提出“新政府就要成立,国歌目前一下还制定不出来,可否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获得通过。马叙伦在参加开国大典后,感到无限的幸福和自豪,挥毫写下“得宿”二字,表达他颠沛流离、为正义流血战斗的大半生终于有了归宿。
三、为新中国文化教育改革事业殚精竭虑
1950 年春,马叙伦决定筹办《人民教育》杂志,他写信给毛泽东,希望能为杂志的创刊号题写几个字。毛泽东接信后,挥笔题写道:“ 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写毕,他把题词寄给了马叙伦,并附信“夷初先生示悉。遵嘱写了几个字,是否可用,请酌。此颂 日安毛泽东 四月二日”。马叙伦接到毛泽东的信和题词后,非常高兴。同年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发行。毛泽东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使马叙伦更坚定了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
旧中国全民健康素质低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生中肺结核、营养不良等疾病多发。马叙伦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问题。一次,他看到一份反映学生健康水准有所下降的报告,非常着急,及时向毛泽东报告学校课外活动多,学习负担过重,学生的健康受到了影响……毛泽东听后,当即表示健康第一。并说营养不足,宜斟酌经费,学习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别待遇。毛泽东又专门为此致函马叙伦“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
1951 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青年团华东工委关于学校工作问题致电各地党委、团委并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电报中强调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国民的文化水平很低,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身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的马叙伦,对此十分关注。1951年9月25日,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马叙伦在会上明确指出: 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必须培养民族教育干部,培养各种师资,推行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工作。为此,他特意筹办了《学文化》半月刊。1951年1月23日,马叙伦致信毛泽东,信中在谈到注音问题的同时,希望毛泽东能为该刊物题写刊名。接到马叙伦的信,毛泽东2月12日挥笔写了“学文化”三字,并随字附了一封信“夷初先生一月二十三日信收到。学文化三字照写,不知可用否?注音问题采取慎重考虑的态度是对的,我亦尚无成熟意见。”
1957 年以后,马叙伦一直卧病在床。周恩来多次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治疗和精心护理,并前往医院看望。1970 年5月4日马叙伦病逝,中国共产党对他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政治评价。1985年4月27日,在马叙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讲话,称马叙伦是著名的教育家、坚强的民主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人民忠诚的公仆,是同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知心朋友。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是从民主主义者,紧跟革命潮流前进,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生。
马叙伦一生忧国忧民,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积极探索。马叙伦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事业。马叙伦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马叙伦经历了漫漫长夜和血雨腥风,最终选择了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马叙伦曾说: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历史顶端、正面指导历史潮流往前发展的伟大政党,它代表着中国人民最高的、长远的、全体的利益。民主党派真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和人民利益相吻合,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就能有所依靠,有所作为。
新时代,民进将进一步增强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政治责任感,努力实干担当,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民进中央研究室会史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