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赵朴初与周恩来的交往

发布时间: 2023-05-31
来源: 团结报
【字体:

  民进前辈与中共领导人的交往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赵朴初一生和周恩来总理的真挚友情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周恩来担任新中国首任总理27年,他任劳任怨、鞠躬尽瘁、顾全大局、严以律己的人格魅力,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赵朴初长期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围绕着国家的中心大局,做好宗教工作、统战工作,特别在外事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得到了周总理的赞赏和肯定。两位前辈在革命事业中心灵相通,心心相戚,真挚情谊,坚定弥久,非常难能可贵。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赵朴初原在上海工作,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上海市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做民政救灾工作,他经手了巨额的款项和大量的物资。1951年开展“三反”运动,他成了重点审查的对象。但经过上海市和华东局长期的审查,结论是赵朴初经手的财物账目清楚,本人一尘不染。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非常高兴,他说,“像赵朴初这样经手许多钱财而又一清二白,这种人才十分难得,是国家的宝贝啊!”从此,赵朴初是“国宝”的说法就慢慢流传开来。周总理识才惜才,他主张将赵朴初调到北京来工作。当时有两个方面供赵朴初考虑,一是做民政救济工作,二是做宗教工作。赵朴初依照自己在宗教方面的基础,选择了后者。他曾自述“1952年周总理要我到北京来。1953年我就到北京,1954年把家搬来。这以后和周总理见面机会多起来了,谈的多是宗教方面的工作,有些外宾与佛教有关系的,周总理就叫我参加,如会见缅甸领导人吴努就叫我陪同。”

  赵朴初来北京后,先后拜访了各地佛教界长老,酝酿筹建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5月,召开了全国佛教界代表会议,赵朴初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打开中日佛教界民间友好交往的大门,他将一尊象征慈悲和平的佛像送给日本佛教界,促成了日本佛教高层人士组团访华。访华代表团将中国在日本殉难的烈士遗骨送还。周总理接见了日方的使者。在日本国民中佛教徒占80%。赵朴初以佛教为依托,主动开展民间的友好活动。他得出一条经验:“有个好题目,就能做出好文章。”历史上,鉴真大师五渡日本,带去了中华文化,鉴真大师在日本有广泛影响。赵朴初发起中日两国共同纪念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活动,得到两国佛教、文化、艺术、医药等各界的响应,形成了群众的活动,对促进中日民间友好和两国邦交正常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举受到周总理的肯定和赞赏。

(二)

  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打倒一切,否定一切。许多革命干部被批斗、靠边站。中国佛教协会被勒令停止一切活动,赵朴初被迫去广济寺接受监督劳动,打扫卫生,做煤球。即使在他被监督批判的时候,仍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大局,关心着周恩来的处境和安危。

  1967年夏天,他在街上看大字报,看到王力的讲话批判外事工作,把矛头指向了周总理。赵朴初看了很激动,也很气愤,回家就写了《河满子·东山》,倾诉自己的心情。

  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东山,

  花事绸缪风又雨,更兼蜂妒莺谗。

  终信晓珠天上,照他红艳千般。

  这首词是为周总理而作的。“东山”就是周总理。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总理了,他很是想念。眼前许多事情难以理解,又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忧心和思念,赵朴初只能含蓄地用诗词倾诉自己的心声。“蜂妒莺谗”指的是坏人的诽谤。“晓珠”是太阳,指的是毛主席,相信总有一天会云开日出,虽在惴惴不安中度日,但对前途还是有信心的。

  以后情况有所好转。1972年9月,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周总理举办欢迎田中首相招待宴会,也邀赵朴初参加。这是他在“文革”中第一次公开露面。他明白这是周总理安排的,内心很受鼓舞和感激,写下了《相见欢·在周总理欢迎田中首相宴会上作》。

  廿年填海深功,忆群朋,赢得今宵欢宴一堂同。兄与弟,千秋意,万年红。待赏春光华雨又和风。

  从参与外事活动开始,赵朴初又可以出面做些工作了。1973年5月,中美建交刚起步,美籍华人赵元任携夫人杨步伟回国探亲,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赵元任夫妇时,也通知赵朴初参加。杨步伟向周总理提出,她祖父杨仁山居士早年在南京创办的金陵刻经处不知现在的情况如何?周总理说,这件事赵朴初会长多次协调各方面予以保护和恢复,这次赵会长可陪你们到南京去看看,进一步落实此事。

  1975年1月中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当时周总理身患癌症,他抱病出席,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一些复出的革命老干部都很激动,纷纷拥向周总理握手问候。当轮到赵朴初时,周总理用力地握了握手,意味深长地叫了声“赵朴老”!赵朴初听了倍感亲切,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声“赵朴老”竟是周恩来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句“赵朴老”,在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许多前尘往事浮现在脑海里,他想到十几年前的一个温馨场面:周恩来曾笑着问他:“你今年几岁啦?”赵朴初当时是40岁,“那为什么叫你赵朴老呢?”赵朴初解释当年在上海搞慈善事业,会请许多社会名流来撑台面,来的都称这个老、那个老的,自己也被喊成赵朴老了。赵朴初又想到,1949年下半年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的首次会议。由于自己一直是吃长素的,担心生活上会遭到不便,可当他去出席聚餐签到时,工作人员立即对他说:“您就是赵朴初啊,这边儿请,这边儿安排了素席”,他想到总理做工作非常细致,方方面面考虑得很周到。

(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病逝。十里长街,人民群众自发地在寒风中伫立,为人民好总理挥泪送别。赵朴初得知后痛彻心扉,大哭了一场。他彻夜思念,回首往事,推敲字句,写了《周总理挽诗》。

  大星落中天,四海波倾洞。

  终断一线望,永成千载痛。

  艰难尽瘁身,忧勤损龄梦。

  相业史谁传?丹心日许共。

  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

  云鹏自风抟,蓬雀徒目送。

  我惭驽骀姿,期效铅刀用。

  长思教诲恩,恒居唯自讼。

  非敢哭其私,直为天下恸。

  这是一首经过深度酝酿、饱含心血写成的悼诗。诗中运用一些典故来追思周恩来伟大的品格和对国家的贡献,表达作者痛切的心情。“忧勤损龄梦”用的是汉郑玄说,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的典故。“铅刀”在东观汉记中是钝刀的意思,作者自谦之说。

  赵朴初这首悼诗很快在亲朋好友中传抄开来,一些挚友向他索要手书,他也慎重地用宣纸写好送人。

(四)

  在周总理逝世后两三个月,就是1976年清明节前后,群众自发地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以各种形式悼念周恩来总理。每天涌向天安门广场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送花圈、贴标语、朗诵诗歌,寄托对周总理的思念,表达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不满,天安门广场成了花圈和诗词的海洋。这些行为,很快就遭到了当时掌权的“四人帮”一伙的镇压,诬称是“天安门反革命事件”,他们采取强制手段,连夜收缴了所有花圈,栽赃邓小平是这一事件的黑后台,撤销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

  赵朴初家就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傍晚时分常由夫人陈邦织陪同去天安门广场散步,他看到群众悼念周总理的场景,觉得人心所向,感到兴奋、激动,他采下几朵小白花儿,放在衣袋里作为纪念。当天安门广场悼念活动被取缔后,开始“清查”活动,他又陷入了苦闷,心神不宁、夜不能寐,他想不通,群众悼念周总理有什么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木兰花令·芳心》。

  春寒料峭欺灯暗,听雨听风过夜半。

  门前锦瑟起清商,陡地丝繁兼絮乱。

  人间自古多恩怨,休遣芳心轻易换。

  等闲漫道送春归,流水落花红不断。

  “春寒料峭”指的是当时的大氛围,“欺灯暗”讲的是那天晚上关掉了广场的灯光,强行把群众驱走,把所有悼念的花圈、标语全部扫荡清光。“听风听雨”暗指清明节。“门前锦瑟起清商”,天安门前响起凄凉悲伤的古琴声。“陡地丝繁兼絮乱”,一阵狂风吹来打乱了一切。“休遣芳心轻易换”,不相信百姓的信念会轻易改变。“等闲漫道送春归”,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之句,毛主席“风雨送春归”是反其意用之,相信春天是迟早会来到的。那段时间,政治空气沉闷,赵朴初只能用诗词的形式把这个事件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显示出他的政治勇气和支持正义的情操。

  紧接着,清查有关人和事、清查黑后台的风声甚嚣尘上。在全国政协学习组,有人故意放出话来,“我们这里都是旧知识分子,有人运用诗词来掀风作浪,我们要刨根问底,追责到底!”许多说法影射到赵朴初。他感到压力很大,缄口慎言,有时索性称病请假,不去出席活动。到了1976年6月一次政协学习会上,赵朴初主动要求发言:“各位委员、各位同仁,这几天来我一直有几句话想说一说。众所周知,读古典诗词,写古典诗词,是我个人一大爱好,我大半生写过许多诗词,有的发表,有的还写着,有的写得不满意的就扔了。我可以坦率地讲,写有关周总理的诗词,我是写的最多的一个,无论是总理生前,还是身后,我都写得不少。那是因为我同全国人民一样,敬重他对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敬佩他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功德和他本人的高尚品格!在他病逝后,我写的诗词凡是我自己满意的都寄给了邓大姐。我同样可以坦率的说,在总理去世之后,不仅我自己撰写悼念周总理的诗词,而且看过、修改过不少别人写的悼念周总理的诗词,那也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热爱周总理,人心相通之故,并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背景,更没有什么可调查、可责难之处!我自己写的诗词,你们可以去向邓大姐调查,我看过、修改过别人写的悼念周总理的诗词,对不起,太多了,记不住了,但我可以负责任的答复,内容肯定都是一片真心敬爱周总理、缅怀周总理,没有任何政治问题!我的这些话在这里公开发表,也是对直接受派的来访者的回答,我的态度是认真的,慎重其事的。”这番慷慨陈辞,同他挂在厅堂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手书的条幅是一致的,这是他坚持真理、支持正义、福来不骄、祸来不拒的秉性。由于赵朴初在宗教界、民主党派中的声望,他终于躲过了这次的无妄之灾。

(五)

  赵朴初对周总理的思念,真可谓是“此情绵绵无尽期”。每逢总理的诞辰和忌日,他都会写诗词纪念。每逢有关总理的追思会、纪念会,他都作发自肺腑的讲话。他曾经好几次讲过:“我们中国人对父母的去世都很悲伤,一般也就是三年时间,以后就淡化了;可是提到周总理去世,许多人至今仍是激动不已,我想这也是周总理的人格力量使然。”

  1977年1月总理逝世一周年,他写下《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

  转瞬周年矣。

  念年前、伤心情景,谁能忘记?

  缓缓灵车经过路,万众号呼总理,

  泪尽也、赎公无计。

  人似川流花似海,天安门、尽是觇民意。

  愁鬼蜮,喜魑魅。

  古今相业谁堪比?

  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

  却身与:云飞无际。

  乱眼妖氛今净扫,笑蚍蜉、撼树谈何易?

  迎日出,看霞起。

  (这首诗赵朴初有两处自注。“愁鬼蜮,喜魑魅”,杜甫诗有“魑魅喜人过”,此句言敌人见民心向背而愁,因得机害人而喜。“却身与:云飞无际”,指总理骨灰自空中洒向江河及两岸。)

  在周恩来逝世两周年时,赵朴初得到了一个松树盆景,由此引发他写下了《金缕曲·于西山得一幼松移植盆中持归供周总理像前因作》。

  莫道盆松小,

  是移来,

  雪山筋骨,霜崖新貌。

  遗像瞻前欣得地,

  已见稚虬腾蹈,

  待他日撑天夭矫。

  自是扶持缘正直,

  信人心所向关天道。

  今与昔,长相照。

  每因睹树思周召,

  最难忘,

  天安门外,万株衣缟。

  泪涌江河流德泽,

  袂举风标节操,

  知激励人群多少!

  大地春雷摧蚁梦,

  喜兴邦渐展身前稿。

  唱不尽,千秋调。

  1979年春,赵朴初参加邓颖超率领的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4月16日,京都岚山举行周恩来诗碑揭幕仪式,赵朴初赋七律一首。

  苍松夹岸几株樱,绕石泉流彻底清。

  景物未随人世改,诗心长共海潮生。

  蒙蒙时雨三生石,霭霭停云万古情。

  从此岚山留胜迹,弟兄相见更相亲。

  1981年1月8日的生日,他写了一首《读“周恩来选集”志感》。

  每遇艰难每忆公,每能振奋豁心蒙。

  不辞尽瘁抒多难,三复遗编感旧踪。

  起义众先知志快,回天身后岂途穷?

  丰碑华鬉重重绕,事业千秋未有终。

  1983年3月,赵朴初又填了一首《满江红·周总理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

  岳降逢辰,瞻遗像、威光不灭。

  思教诲、言犹在耳,终身鞭策。

  学向上游争到老,战非尽瘁休言歇。

  叹不矜,不伐更无私,如日月。

  新局创,泱泱国。蓝图展,炎炎业。

  平十年板荡,改弦易辙。

  十亿精诚天地动,五年计划风云越。

  喜前人,遗志更能赏,沉霾雪。

  1986年1月他作词一首,《折桂令·为周总理逝世十周年作》。

  十年前情景难忘,望不尽梨花,遮断红墙。

  泪雨弥天,哀歌动地,国瘁人亡。

  喜今日平生愿偿,遍神州凤翥龙翔。

  一瓣心香,祭告忠良。

  1996年有关部门筹拍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他们恳请赵朴初为该片题字。朴老已九十高龄,欣然命笔。

  为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题

  严肃地对待自己

  认真地对待事

  真诚地对待人

  一九九六年二月 赵朴初

  穿越岁月的隧道,回顾了这一段段往事,仍能感受到赵朴初对周恩来深入骨髓的、历时弥久的感情。这不仅是他个人对党的领导人的钦佩和崇敬,还包含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怀的大爱。这种血脉相连的大爱精神,是民进前辈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党史、会史的生动教材。前辈们的高风亮节,激励我们更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朝着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勇猛向前!

  (作者系民进中央原秘书长)

作者: 陈益群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