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罗稷南:首部中文版《马克思传》的翻译者

发布时间: 2023-06-02
来源: 临沧日报
【字体:
  编者按:1945年10月13日,郑振铎、徐伯昕、蒋天佐、罗稷南等人创办了《民主》杂志,罗稷南曾任编委。以《民主》为阵地,汇聚了马叙伦、周建人、傅雷等一批爱国民主人士,撰文与蒋介石政府的反动独裁统治进行斗争。同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诞生,郑振铎、徐伯昕、蒋天佐都是民进成立时期的会员,罗稷南的名字不见于民进成立大会签到名单和选票,但据民进中央原秘书长徐德骁的研究,罗也曾参与民进的创建。
  罗稷南一生翻译出版了20余部总计800多万字作品,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作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经历者、中国首部《马克思传》中文译本的翻译者、中国公开翻译出版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早期成员、云南早期传播新文化革命思想的重要人物,罗稷南不仅影响了一代云南青年接受革命思想,而且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罗稷南原名陈强华,号晓航,笔名陈小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生在云南省顺宁城(今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一个书香之家。

  1914年,罗稷南以优秀成绩考入云南省立大理第二中学。1918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当时的北大成了中国民主与科学的摇篮,也成了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罗稷南在北大认识了中国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在他们的熏陶下,罗稷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3年,罗稷南从北大毕业回到了云南,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任教,并兼任昆明省立第一中学的国文及英语教员。他向家乡青年学子宣传“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精神,立志在黑暗的云南点燃起革命的篝火。每堂课,他都使学生受到新思想、新知识的启发和教育。并经常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们谈革命、谈理想,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罪行。他的言行在当时的云南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引起了云南反动派的注意,反动特务开始跟踪他。

  1925年秋,罗稷南离开昆明经香港转广州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他以厦门大学为阵地,继续宣传革命思想和“五四”精神,培养进步青年,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进步文化教育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鲁迅、王亚南等进步文化运动旗手。

  1926年,北伐军兴,罗稷南投笔从戎,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1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和国民革命军第3军第28师师部秘书。1927年,“四一二” 事变,国民党清共,罗稷南流亡到了关外,曾任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任第十九路军军部秘书的罗稷南,积极协助蔡廷锴将军等指挥抗日。

  1934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被蒋介石推翻,罗稷南转到上海投入文化战线的斗争。这一时期,他举办过“现代知识讲座”,向民众传播现代知识。他还与友人黄洛峰合办“读书生活出版社”,他担任经理,专门出版进步书籍,并开始翻译高尔基的名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居住在上海复兴路的罗稷南在日寇的铁蹄下坚持战斗。他一面翻译进步书籍,唤起知识青年追求进步、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一面改名换姓在白色恐怖下进行斗争,并与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系。罗稷南和夫人倪琳都是资深的地下工作者。

  从1934年到上海,直至1949年迎来新中国成立的15年间,罗稷南一直以笔为武器,从事着进步的文化事业,勤奋努力,笔耕不辍,战斗在文化战线上。

  1945年11月,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罗稷南翻译的《马克思传》(上部),为中国首部《马克思传》中文译本。(根据F·梅林所著《马克思传》英文第2版转译)为了躲过国民党的检查和迫害,初版封面为素白底印一行黑字书名,以“文学作品”出版。1946年底又出版了《马克思传》的完整版(上、下部),全书约40万字,这次封面改为带马克思头像的满底大红版白字书名。

  罗稷南还以笔为武器,翻译有益于抗战的书籍《世界政治》、阿特丽的《日本在中国的赌注》《扬子前线》、范士白的《日本的间谍》等。

  1945年,为了反对蒋介石的内战和独裁阴谋,他与许广平、周建人、马叙伦、郑振铎等爱国人士创办《民主》杂志。此后,他又与许广平、周建人、马叙伦等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与千百万民众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反蒋、争取独立民主自由和解放的斗争。

  罗稷南在上海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爱党、爱国、爱人民,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

  1971年8月17日,罗稷南因病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73岁。罗稷南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永葆勤奋上进、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他始终相信党、相信自己所坚持的道路。

作者: 陈灿坚整理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