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金仲华:中新社首任社长,铁笔鸿文纵论世界风云

发布时间:2023-10-30
来源:嘉兴发布
【字体:

  中国新闻社的第一任社长是嘉兴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人民外交家金仲华。

  金仲华(1907.4.1-1968.4.3),浙江桐乡梧桐镇(现梧桐街道)人。曾就读于桐乡崇实小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嘉兴一中前身)、之江大学。曾主编《世界知识》,并协助邹韬奋编辑《大众生活》《生活日报》,创办《永生》杂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还担任过《新闻日报》主编、文汇报社社长、《中国建设》杂志社、中国新闻社首任社长等职。

极具人性魅力的“磁石”

  桐乡梧桐街道广福路1号,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金仲华纪念馆,与桐乡市图书馆比邻而居。推开纪念馆的门,穿过婆娑的竹影,就能通过展陈的数千册图书和手稿、几百幅照片和一些实物,真切感受到金仲华傲人的成就、毕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能感受到他“吸铁石一样的人格魅力”(巴金语)。

  金仲华出身于清贫的教师之家,但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四岁时的识字量就过千。读中学时就对英文和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为他日后成为国际问题专家埋下了伏笔。

  1927年,20岁的金仲华从之江大学毕业,次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在《妇女杂志》《中学生》《东方杂志》《世界知识》任编辑,笔力锋芒毕露,特别是在国际时评上崭露头角,曾与郭沫若、邹韬奋等人一起为《申报》撰写专论。

1939年任香港《星岛日报》总编辑

  金仲华在《妇女杂志》工作期间,与主编叶圣陶“一见如故,协作的很好,情谊宛如亲兄弟”(见叶圣陶《追念金仲华先生》)。后来叶圣陶去了开明书店,金仲华接任杂志主编。

  胡愈之是进步国际时事刊物《世界知识》的创建人,上世纪30年代金仲华正是接了他的班成为主编,“也正是胡愈之引导我父亲走进国际问题研究的行列。他们志同道合,亲密无间。”金仲华长女金立勤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金仲华与邹韬奋也是一见如故,曾协助邹韬奋编辑《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父亲一直在邹伯伯主编的《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任编辑,杂志从上海办到武汉,又办到香港;杂志被勒令停刊,又办另一个。” 金立勤回忆道。


1949年3月从香港北上,迎接新中国诞生(右为欧阳予倩)

  在抗战爆发后,金仲华还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对外宣传工作。后出任《中国建设》杂志首任社长,被视为宋庆龄“最信任的人”。

  金仲华在香港任《星岛日报》总编辑期间,与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交往密切,乔冠华、廖承志、夏衍等都是座上好友。

  巴金在《怀念金仲华同志》一文中说:“朋友们都喜欢和仲华同志接近。我听人讲过:仲华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很多人到他身边。”


1950年在上海工作

一辈子都没有放下记者生涯的那支笔

  金仲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坚定地走爱国知识分子的道路。

  “他一生办报纸、杂志、通讯社,专长于国际问题评论,后来担任(上海)副市长,从事社会活动,也做人民外交工作,但他始终热衷于新闻事业。”金立勤在《金仲华年谱》后记中说,“父亲始终不愿放下从事记者生涯的那支笔,直至逝世前几年,他还不止一次地说,希望能归队,集中精力在新闻出版和国际问题研究方面为党多做些工作。”


桐乡市金仲华纪念馆内的塑像

  金仲华是中国时政新闻地图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闻日报》主编,后又为文汇报社社长。1952年10月1日,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国新闻社创立,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

  金仲华还历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

  1968年4月3日,金仲华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1989年3月25日,迁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区。“在骨灰盒中,代之以骨灰的是父亲的一枚图章和一支钢笔。父亲一生就是用笔杆来评论天下事的啊!他说过:写国际问题文章,就是分析国际局势发展的动向,来帮助读者对变动中的世界加强认识……”

作者:邓钰路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