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民主人士1949年沈阳春节趣事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2月,先后有三批在港民主人士在中共的精心策划和全力保护下,安全离开香港抵达东北解放区。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他们相继到达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沈阳,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留下了诸多逸闻趣事。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出后,迅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当时,许多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人物因受到国民党的迫害,正在香港与国民党进行斗争。这一应时的号召,不仅为民主人士与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提供了支持,也为他们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指明了方向。响应之后,便是行动。当时的情形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更有人用这样的语句记述当时的情形:口号之后的行动,“那是连云彩都向北飞的日子”。
一、民主人士齐聚沈阳
为什么会选择沈阳呢?
沈阳濒临辽河北岸,处于南满大平原的中心,在鼎盛时是一个有2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沈阳还是安沈、沈吉两条铁路的起点,北宁铁路的终点,长新铁路长(春)旅(顺)段的中点及其通营口支线的起点。日本投降前,市内中型以上的工厂近1000家,包括机械、器具、纺织、金属工业、化学、玻璃、食品、造纸、印刷、烟草等轻重工业。日本投降后,因国民党政府的“接收”劫夺,工厂倒闭者十之八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因不抵抗而放弃沈阳,致使这座东北名城陷于日寇的侵掠涂炭达14年之久。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后,蒋介石又借口“接收主权”,于1946年3月12日将沈阳从人民手中夺走,使其成为侵掠全东北的基地。
历史的时针划到1947年,东北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将东北的蒋占区逐渐缩小。1948年春季以后,沈阳及其外围已被完全孤立。到了秋季,解放军发动强大攻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便接连解放了锦州、长春并全歼廖耀湘兵团12个师。解放军的三次大捷,让沈阳的蒋军显见危殆。在这一局势下,蒋介石虽然在一月之内三度飞临沈阳亲自指挥作战,但仍挽不回其必然崩溃的命运。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解放。
沈阳解放后,考虑到它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共中央决定安排民主人士前往沈阳聚集,以继续讨论新政协筹备事宜。先期到达哈尔滨的第一批民主人士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于1948年12月底顺利抵达沈阳;12月6日,马叙伦、郭沫若等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乘安沈铁路列车抵达沈阳南站;1949年1月10日,从大连港登陆的李济深等第三批民主人士乘专列抵达沈阳南站。三批从香港北上的民主人士共聚沈阳,为新政协的筹备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二、腊月二十八,民主人士在沈阳第一次公开亮相
在沈阳,民主人士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沈阳市和平区民主路上的“平安座”。这是一座外观六层的灰色船型建筑,是当时沈阳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沈阳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影剧院之一。这一时髦的建筑在沈阳解放后即改名为“宏大电影院”,改名后的首次重大事件,就是在此召开欢迎民主人士的大会。
沈阳宏大电影院
1949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宏大电影院张灯结彩、红旗招展,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举行盛大会议,热烈欢迎为参加新政协会议而先后到达东北解放区的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到达沈阳的民主人士第一次在这里公开亮相。
下午2时许,大会开幕。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首先致欢迎词,接着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谭平山、彭泽民、章伯钧、蔡廷锴、章乃器、李德全、沙千里、茅盾、陈其尤、黄振声、邓初民、王绍鏊、许广平、许宝驹、洪深、曹孟君等分别发表讲话。他们一致痛斥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假和平阴谋,拥护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时局的声明,主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大会上,马叙伦代表民进即席发表演说,并满怀豪情地吟诗两首:
一堂敢诩群英会,个个都缘民主来。
反动未消怀怒忾,和平有路扫凶埃。
后至防风须就戮,末朝封建定成灰。
矛头所向无天堑,听取传书奏凯回。(其一)
喜气横眉吉语多,已教美帝叹如何。
高堂坐论抒长策,众志成城致太和。
正德自须新礼乐,厚生急宜利机梭。
且从天半悬吾眼,五十年间清大河。(其二)
马叙伦的两首诗,既表达了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也赞扬了为建立新中国而团结一致、共商国是的政治局面。(这两首诗发表于1980年第5期《民进通讯》)
在大会上,20多位民主人士发表的热情洋溢的讲话都是其心声的表达,是对协商建国和光明的期盼,他们都坚信:中国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大会到最后,中共中央东北局代表李富春讲话。他说:“今天的盛大欢迎会,象征着中国民主力量的大团结和全国胜利的快要到来,全国人民民主党派团结一致,一定能争取真正的民主和平!”
三、在沈阳铁路宾馆过春节
如果说宏大电影院以首次欢迎北上民主人士而被写进人民政协和新中国诞生的史册,那沈阳铁路宾馆则更是在人民政协和新中国诞生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民主人士不仅入住这里,在这里度过1949年春节,还在这里多次参加时事报告会和座谈会,为新政协的诞生献计献策。
建成于1929年的这座宾馆,日伪时期称为大和旅馆,日本投降后更名为沈阳铁路宾馆。沈阳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际处在这里办公。宾馆大堂台阶两侧的欧式拱券廊柱与古式旋转门,和谐精当,雕刻典雅的天花板和华丽的吊灯,内部墙壁上的绿色瓷砖,窗户上的彩色玻璃,一切都韵味雅致,惬意暖心。尽显精致与奢华的沈阳铁路宾馆,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北上民主人士的到来。
中共中央东北局多次在这里举行时事报告会、座谈会,还举办联欢晚会和茶话会。通过报告会,民主人士对解放区的方方面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而在座谈会上,通过对一些事项的意见交流和找到解决之策,也对新政协的筹备起到了推进作用。春节前后,东北解放区和华北解放区的55位民主人士在此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明确提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这份文件是一个宣言,它表明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立场,他们坚定地选择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
四、民主人士春节期间的逸闻趣事
民主人士在解放区过年留下了诸多逸闻趣事,在这里,我们仅撷取几则与读者分享。
“家长”沈钧儒一颗不听话的牙齿
先期到达哈尔滨的几位著名民主人士,他们都称沈钧儒为“家长”。
初一听,人们总是有些不解,为什么要称沈钧儒为“家长”呢?其实,这一称呼是有来由的。1936年11月23日上午,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7位救国会领导人先后在他们的住宅被捕。由于7人都具有专业的社会地位,因此被称为“七君子事件”。在狱中的这7个人当中,沈钧儒既是他们中年龄最长者,又是实际上的领导人。邹韬奋从斗争的需要和策略考虑,为避免政治嫌疑,提议不称沈钧儒为“领袖”或“会长”(沈钧儒于1936年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而以“家长”来尊称沈钧儒。
事实上,沈钧儒确有“家长”之风范和担当。他总是关心别人、任劳任怨,做任何事都能照顾到事务的全局,他的言行举止不仅在救国会同人中,就是在其他民主党派的多数人中也得到了认可,于是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家长”。在他们作为首批人员先期到达哈尔滨、入住马迭尔宾馆后,他更显现出“家长”风范。他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从政治活动到生活细节,除了有一整套自己的运行节奏外,他更多地从一些细节上关照他人。比如他把多年的周身按摩操传授给大家;吃饭时总是提醒大家不说话,饭菜要细嚼慢咽,要多叩齿,多走路……
但有意思的是,一向关心他人的“家长”在哈尔滨时身体出现了一点小状况。他的一个龋齿不听他这个“家长”的“管教”,开始捣乱,冷的和热的,凡是入口的东西,都会触及这个龋齿的神经,这让他痛苦不迭。牙医建议拔牙,但因行程已定,要火速赶往沈阳,所以这个龋齿便随“家长”从哈尔滨到了沈阳。入住沈阳后,要处理的事情就更多了,特别是年关已近,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所以“家长”决定不能让这个龋齿跟着过春节,一定要在春节前把它处理掉。“家长”行事果断,1月22日(腊月二十四)早晨,他决定拔牙,并立即实施。这一天是南方小年,这不仅是特殊的记忆,更有“除旧布新”之意。
“家长”为了记录此事,特作拔牙诗一首:
有毒除宜急,连根拔勿疑。
决心全在己,审术自需医。
纵有纤微苦,应从久远思。
齿牙何足算,凡事尽如斯。
诗中最后一句“凡事尽如斯”,寓意极深。时人评说,这句的诗意可以从当时解放战争的全局来诠释,也可以从个人修身律己的角度去领会。
“爱淘宝”的郭沫若
民主人士为在沈阳积极筹备新政协,电报往来不断,新情况、新问题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在协商中得到及时解决。工作之外,民主人士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生活,也有放松的时候。郭沫若和章乃器在沈阳的“趣闻”就值得一提。
春节前后,郭沫若闲暇时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沈阳的街头淘宝、买古董。当时,沈阳太原街和中街都有古玩店,郭沫若几乎是一有空闲就去转悠。郭沫若有真功夫,是考古天才,古字画让他搭一眼,古瓷器他上手一摸,就清楚是不是真迹、古物。如果是真迹、古物,他能准确地说出出自哪朝哪代、何人之手,目前国家是否有珍藏。尽管一些商家都想让他出手买“宝”,但又蒙不了他。一句话,想挣他的钱,真的很难。他这样的行家,让商家们着实领略和见识到了“真功夫”。
“坦荡君子”章乃器
店商们想挣郭沫若的钱不容易,但挣民主人士章乃器的钱却不太难。章乃器喜欢古玩,但眼力不够。虽如此,他却出手大方,还不愿讨价还价。正是这种善心善举,让他“上了好多当”。在沈阳这段时间,他买了不少古玩,但后来经过鉴定,真假参半。章乃器事后说,我们在东北、在沈阳,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解放区人民在获得解放后的精气神。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在春节这一年俗到来之际,彼此都相互关照,我掏钱买宝是快乐,商家卖宝挣钱也是快乐,这是一种幸福感的传递。
章乃器的洒脱让商家们赞叹不已,于是他们在春节互相拜年时就多了一句拱手礼:“托章老板的福,多卖几件古玩,发点横财,过大年!”民主人士章乃器的善举和心迹表达,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
他说,应该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民主人士齐聚沈阳时,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还组织民主人士们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他们先后到沈阳机车车辆厂、第一机床厂等大型工厂参观,还到市郊农村进行调研。所到之处,他们亲眼见到当家作主后的工人、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努力进行生产建设。在解放区,旧中国常见的吸毒、赌博、卖淫等社会弊病几乎绝迹,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此,章乃器深有感触地说:“解放区人民的伟大力量是我过去想不到的。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民的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找不到解放区这样光明的时代。”从东北解放区的变化中,章乃器对中共领导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充分的认识,他由此得出结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不但善于破坏旧中国,也善于建设新中国。”
一次,在参观回来的车上,著名民主人士、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带头指挥大家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章乃器在跟着大家一起唱歌时,有了更深的感悟。为了能确切体现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他提议应在这首歌的歌名和歌词中增加一个“新”字,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章乃器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不仅如此,有“坦荡君子”之誉的章乃器还在沈阳写了一篇以《人民的东北》为题的文章,用充满热情和钦佩的词句描述他在东北各地的所见所闻。他说,此文是献给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是用一种愉快的心情,以真切的对解放区政治经济情况的实地考察和了解、认识、认知,而抒发的心之语,也是对马上到来的春节献上的贺词。他写道:“对于这些,我近来常感到散文无用而必须用诗歌来表达,因此,一向不喜欢诗歌的我,现在却想学写诗歌,以抒发胸中蓬勃的诗意。”
五、不同寻常的大年初一
如果说民主人士在解放区过的第一个春节,其真实感受难以用文章来书写表达,那诗词肯定是最佳的表达方式了。的确如此,1月28日是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晚上,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在沈阳铁路宾馆举行盛大的招待宴会,热情款待在沈阳的民主人士,由此也“催生”了多首诗歌。
沈钧儒一大早敲门让郭沫若帮“续诗”
盛大的文娱晚会让沈钧儒兴奋不已。晚会结束后,他在走向二楼楼梯时又遇到了扭秧歌的队伍,秧歌队绕过宾馆一楼大厅里那座日本神社式的石灯后,径直扭上了二楼。这一情景,让“家长”一下子来了诗兴。他即以《除夕纵饮狂欢》为题,得诗三句:“一串秧歌扭上楼,神灯枉为日皇留,光明自有擎天炬,……”但此时,兴奋中的“家长”却怎么也吟诵不出第四句来。一向睡得晚、起得早的沈钧儒在第二天早上就急急地敲开了郭沫若的房门,让他快快续上第四句。郭沫若揉着惺忪的睡眼,看了看沈钧儒写的前三句,信口吟出“照澈千秋与五洲”。沈钧儒听后连说:“就是这个意思,续得好!续得好!”可以说,“家长”把大年三十的兴奋,一直持续到了大年初一。
什么事勾起了沈钧儒对亡妻的怀念
但事情又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触物生情、因情赋诗,是“家长”留在沈阳春节的另一件逸事。1月29日,大年初一,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通常在早饭后开始互相拜年,以贺新春。沈钧儒是德高望重的“家长”,所以向他拜年的人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其间,一位友人在给他拜年时赠了他一方端砚。端砚精巧,特别是在端砚上方,还雕有一对趣韵和谐的在池中戏水的鸳鸯。这一礼物虽与春节礼俗相一致,但不想却勾起了“家长”对已故夫人张孟婵的怀念。
沈钧儒与张孟婵伉俪情深,40年相濡以沫。1931年张孟婵去世后,有人劝他续弦,他摇摇头平静地说:“如果续弦,子女进我屋,就要先敲敲门了。”这句话虽平淡,却感人至深。沈钧儒的形象已烙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对敌狠,对友和,对爱情忠贞不渝。他的内衣衣兜里始终贴身藏着已故夫人张孟婵的照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把夫人张孟婵放大的遗像放置在房间的床头。正是“家长”这一古怪的习性,就少了“好事”之人的打扰。而此时,大年初一,友人给他送来带有鸳鸯的端砚,这不由地让他情由心生,于是写下“鸳鸯砚”诗一首:
赠我鸳鸯砚,谛视为踟蹰。
一鸟赴池急,一鸟伏在池。
回头如欲语,形影已分离。
分离难复合,戢翼长相思。
缠绵玉臂句,凄清宝瑟辞。
同命四十年,一旦隔尘土。
此砚终不毁,此情誓终古。
此诗出自《沈钧儒(画册)》第193图,沈人骅编著,群言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郭沫若看秧歌诗兴大发
春节是个大年俗,其热闹的气氛会持续很久。在沈阳,仅就秧歌而言,几乎是从小年开始一直舞到正月十五。对此,大文豪郭沫若当然会不惜笔墨。大年初一,站在沈阳的街头,看着街上的大秧歌舞一队接着一队从面前扭过,目不暇接,这不由得催生了郭沫若的诗兴:
元旦开新岁,春风入沈阳。
大军威岳岳,群众喜洋洋。
凯唱争全面,秧歌扭满堂。
我今真解放,莫怪太癫狂。
郭沫若将自己融入这一热闹的气氛中,以极高的兴致先赋诗,随后又为友人的书作序。他在北方小年(1月21日)这天,应邀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为应届毕业生作报告。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他讲的“川普”还可以,大家都能听懂,但因为他耳朵有毛病,讲话的声音很尖很大,就让人有点不太习惯。
他的报告是围绕毛泽东给这所学校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展开的,演讲循序渐进,讲得很实很透,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掌声。作完报告后,他又应邀为学校题写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名,并在观者的掌声中拱手致谢,祝广大师生春节好。在小年祝贺大年,又赢得众人的喝彩回应。情绪感染下,郭沫若即兴赋诗相赠:
一堂济济来多上,治病相期在救人。
团结紧张良可训,仁慈谨慎必须真。
幸逢历史翻身日,永续人民革命春。
自古康强为国本,中华从此万年新。
第二天,即1月22日,这是南方的小年,郭沫若在情趣盎然中录一年前旧作《再用鲁迅韵书怀》:
赴汤蹈火此其时,效命尤欣鬓朱丝。
五十六年余白骨,八千里(路)赴红旗。
讴歌槌来翻身日,创造工农革命诗。
北极不移先导在,长风浩荡送征衣。
他在跋中补记道: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离沪赴港之前夕用鲁迅韵书怀,今来解放区始获酬宿志,而忽忽已一年有寄矣。所赴蹈者非汤非火,直是乐土乐国,诚为始料所不及,然此乃多少人民之鲜血换得耶?
热情讴歌解放区的新气象
大年初一,郭沫若在上午即兴写下秧歌诗后,下午又为好友周铁衡的《妇科抉微》一书作序。周铁衡是郭沫若于日本留学期间结识的好友,二人因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极深(周铁衡被称为通才,在医学、诗词、书画、篆刻、收藏、古琴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结为至交,他们为中国文化留下了绚丽璀璨的风景。
也正是这种挚友关系,郭沫若在大年初一下午即受周铁衡之托,为他撰写的《妇科抉微》一书作序。郭沫若先用篆书题写“提倡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扉页,随后又用草书作序言道:
铁衡本习西医,顷以所著《妇科抉微》见示,乃系中国旧术,用知著者实兼治新旧于一炉也。方今习医术者大抵皆有所偏,通新者则蔑古,泥古者则拒新。新良不可拒,旧术积数千年之经验,谅亦有足取之处,宁可一概弃置之耶?以新御旧,斯为正辄,铁衡殆有意于此矣。方今妇女界正谋解放,而由疾病中解放,亦一切要事,望读者酌取此意。序言摘自《郭沫若(画册)》,第183图,肖玫著,文物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郭沫若为老朋友写的序言,是对周铁衡的鼓励,特别希望老朋友能持之以恒、努力学习,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新中国医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六、民主人士和毛泽东的电报往来
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从阳历新年的1月1日到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1月29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改写着历史,波澜壮阔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巨浪冲击着一切旧传统、旧观念,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和政府呼之欲出。特别是北上的民主人士,在东北解放区已经感受到了新的变革带来的巨大力量。在这一变革中,在这喜庆欢乐、热闹祥和的春节氛围中,民主人士再次由衷地发出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呼声。
2月1日,大年初四,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等,在沈阳发表告上海、北平、香港等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书。
许广平在沈阳
书中明确指出:“南京反动统治集团企图以虚伪和平,蒙蔽其统治区人民,冀得片时喘息之机,加紧训练数十师之众,作继续屠杀人民之用。1月14日,中共领袖毛泽东先生发表对时局的声明,严斥其虚伪,而提出之八项条件为和谈之基础,实乃符合全国人民一致之意见。此时,如假‘自由民主’之名,倡‘进行调解’之论,似公正而实有利于顽凶。言‘进行调解’者,即为反民主之行动;走‘中间路线’者,便是真和平之罪人。民主与反民主,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绝无调和之可能。”
告会员书,特别提醒民进同志要警惕国统区那些御用机关和伪造团体以悲天悯人的姿态,名以“调解之论”,实为行助桀为虐之举。所以,三位理事号召各地会员紧急行动起来,联合各阶层民主人士,共同推翻蒋介石政府的反动统治。
如果说诗文及致会员书还不能完全表达民主人士之心声,那古雅的文言贺电则是其心声的更热烈表达,这无疑再为春节增色。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复电,则更如春日里的暖阳,温暖和坚定着民主人士的心。
同在大年初四(2月1日)这一天,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56人在听到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联名致电毛泽东和朱德,祝贺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电文如下:
我人民解放大军,乃人民之武力,革命之前锋,作战以来,已二年有半矣。诸先生指挥若定,劳苦功高。诸战士俯仰如神,鞠躬尽瘁。旌旗所指,箪食壶浆。击刺之加,迅雷惊电。近者锦沈大捷,使东北全部解放;淮海大捷,使京沪彻底动摇;而津沽大捷,尤使北平古都兵不血刃而告光复。武功彪炳,空前未有。革命完成,指日可待。顾元凶蒋匪,虽若逋逃,助恶美帝,犹弄鬼蜮,务望追奔逐北,振至上之雄威,扫蒂除根,奠无疆之大业。任是天涯海角,使奸犯无处潜藏;纵有羊狠狼贪,令阴谋断难实现。同人等已先后进入解放区,叠奉捷音,不胜振奋。窃愿竭力追随,加紧团结,为中国之建设奋斗到底。谨电驰贺,并致慰劳。尚希不遗,时赐指导。电文摘自《开国盛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重要文献资料汇编》(上编)第89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这份“56人贺电”的电文,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电文的速达,也促使一代伟人展纸挥毫。2月2日,大年初五,毛泽东即以自己和朱德之名,电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56人。电文如下:
二月一日来电读悉,极感盛意。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百余年来,前仆后继。无数先烈的鲜血,洒遍了锦绣山河,亿兆后起的人民,表现了英雄气概。此次人民解放战争之所以胜利,是由于全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奋斗,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一致奋起,相与协力,从而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各方面的援助,使人民的敌人完全陷于孤立。胜负之数,因以判明。现在残敌尚存,诡谋时作。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手庇战犯,眼望美国,脚向广州。欲求人民解放斗争获得最后胜利,必须全国一切民主力量同德同心,再接再厉,为真正民主的和平而奋斗。诸先生长期为民主事业而努力,现在到达解放区,必能使建设新中国的共同事业获得迅速的成功。特电布覆,敬表欢迎。(《人民日报》1949年2月4日)
中国共产党人以海纳百川、云吞四海的胸襟,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爱国人士携手筹备新政协,开启新中国的创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复电是再次发出的邀请,以“特电布覆,敬表欢迎”来表达热忱之情。
随着这封复电,中央即调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到西柏坡,他旋即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沈阳,迎接民主人士到北平。这一系列的举动再次为1949年的春节增色,让这个年俗与众不同。民主人士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回应:“大道同行,共创未来!”
(作者闫树军系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副主任,朱彦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