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西塞山考察活动的回顾

发布时间:2024-07-22
【字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张志和(约730—810年)因事贬官后放浪江湖,常往来于苕溪和霅溪之间,乘舴艋舟垂钓,自谓“烟波钓徒”,著有千古绝唱《渔父》一词,名扬海内外。

  为了挖掘传统文化、更好利用垂钓文化资源,建设人文湖州,1992年春三月,民进湖州市机关法律支部策划了这一次西塞山考察活动,一共有七名会员前往湖州城西弁南乡境内(今属湖州市经济开发区杨家埠镇)的西塞山考察。

  在弁南乡中学教师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该乡樊漾湖村的西塞山,喜见西塞山风貌仍在,桃花盛开,白鹭纷飞,只是由于当地已经开始开山采石,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原来山前当年张志和等名人垂钓的樊漾湖,因“文革”期间“农业学大寨”,筑坝造田,现已一分为二了。

  据当地群众介绍,樊漾湖原称凡常湖,相传汉灭楚后,跟随刘邦起义的西汉开国元勋樊哙就率部驻扎在湖州西塞山一带。次年山洪暴发,樊哙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与当地群众一起抗洪,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元勋,改称樊漾湖。弁南乡中学的历史老师还告诉我们,西塞山原为湖州胜景,早在明万历年间,“西塞晚渔”曾被列为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八景之一。

  考察回来,我们感到西塞山文化内涵丰富。考证发现“西塞山前白鹭飞”该词和者众多,名扬四海。当时传到日本后,平朝嵯峨天皇弘仁十四年(823年)和词五首。后来又将其列入日本教科书。西塞山的垂钓文化资源丰富,值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此,我们支部的同志一起研究,特写了一份考察报告,就保护和开发西塞山垂钓文化提了如下建议:

  一是保护和开发西塞山,首先要转变当地群众的生产观念,引导群众从开发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政府要进行政策扶持,从治理环境入手,关闭矿石场,建立生态园区,还其山明水秀的本来面貌。与此同时,疏浚樊漾湖,挖掉湖中大坝,修饰湖岸,建造钓矶,沿湖植柳栽桃,再添几条舴艋舟,造几座浮宅,供垂钓爱好者夜泊,领略“西塞晚渔”的风情。山前可以建张志和纪念亭,镌刻历代名人咏颂西塞山的诗词与画作,供人欣赏。

  二是保护和开发西塞山,要与体育文化旅游相结合。西塞山毗邻湖州火车站,交通便利,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开发建设中既要修缮当地的文化遗存,又要挖掘当地的人文景观,两者有机结合必将受到游人的青睐。特别是将弘扬垂钓文化和开展垂钓活动紧密结合作为载体,设计活动内容,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三是保护和开发西塞山,要借鉴兄弟地市“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经验。如湖南利用汨罗江举办“屈原杯”国际龙舟赛、河南利用少林寺举办少林武术节、山东潍坊举办国际风筝节搞活经济的经验,以垂钓为媒,吸引国内外垂钓爱好者前来联谊,让垂钓与经济“眉目传情”,推广渔文化,为搞活湖州经济服务。

  上述考察报告完成后,由我们支部的体育界政协委员转化成提案提交,引起了湖州市体委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湖州于1995年10月成功举办了“西塞山杯海峡两岸钓鱼邀请赛”,邀请台湾省台北新庄市和高雄市等七支代表队前来参赛,加强联谊,开创了海峡两岸民间体育交往之先河。

  在考察西塞山的活动中,我们还意外发现西塞山前的仙人峰山岩上,刻着一方古棋盘。当地群众称它为仙人下棋的地方,在当地留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家住在仙人峰下的一位孩童上山砍柴,回到山腰间,见两位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下棋,孩童看着看着,就放下柴担在旁边观赏起来。等两位老人下完这一盘棋,孩童再挑柴回家,家中已无人认识他了。原来,世上已过去几百年了。

  这叫什么棋?下法如何?当地群众已不得而知。于是我们用照相机摄下棋盘,回到湖州后进行考证。经查证,此棋名为“三三棋”,又称“摆龙”。两人对弈,分黑白两子,两人轮换向棋盘交叉点下子。凡三子呈一线,谓之“成龙”,可吃掉对方任何一颗子。下子讲究策略布局,有攻有守,妙趣横生,使对方无步可走或剩下两子时为胜。初步考证以后,我们向市体委和市博物馆作了汇报,后经过进一步的认证,市政府将此地列为市文保单位,市体委也已将其编入《湖州市体育志》。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支部考察活动,它不仅为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提供了素材,而且也让我们民进会员为传承地方文化、服务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作者于1992年加入民进,时为民进湖州市委会老年联谊会主任,湖州民进机关法律支部委员。曾任政协湖州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湖州民进机关法律支部主委。)

作者:韩锡曾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