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将柔翰酬知己 不逐浮情附暖凉
——记民进港九分会常务理事谢加因
谢加因
谢加因(1912-1992),现代作家,曾用名谢家因,笔名加因、花西里、丽静之。原籍福建厦门,生于广州。曾任民进港九分会常务理事,民进中央候补理事、民进中央委员、参议委员会委员。
成长与进步
谢加因8岁起在广州市第二十八小学读书,后随母亲到广西宜山生活,因兵荒马乱失学,曾当过小贩、勤务兵维持生计。17岁后得到父亲朋友帮助,又继续读小学及师范讲习所两年,毕业后曾任教员、小学校长两年。此间,他开始接触近代文学,读过田汉的《南归》、郭沫若的《棠棣之花》等进步作品。
1935年,谢加因在兄长的资助下,考取了广州教忠师范学校。当时主政广东的陈济棠发起“复古运动”,在中小学大力提倡“尊孔读经”,谢加因对此非常反感,鲁迅、茅盾、巴金的作品及苏联文学作品则成为他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读书期间,他带领一批同学加入进步学生组织“新儿童社”,出版新儿童周刊,办儿童读书会,参加广州学生响应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举行示威游行,积极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左翼文艺活动。1936年10月,广州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谢加因与其他青年一道,活跃在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洪流中。
1937年9月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谢加因得到同学的资助,决定到延安。他辗转到了西安,被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由中共主办的陕西安吴堡战时青年干训班学习,一个多月后,又考上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曲沃分校)。不久,山西沦陷,学校转入山西翼城县乡村,他与10多位同学毅然参加中共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在连队负责宣传工作。在与日寇一次遭遇战中,谢加因所在连指导员壮烈牺牲。这更加激发起他以笔为枪、投身文化救亡运动的高涨热情。
投身抗战文化运动
1938年9月,谢加因南下广州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广州分会,以各种形式组织的战地访问团或慰劳团,深入民众和军队、前线与后方,通过文艺鼓舞军民的抗战斗志。广州沦陷后,谢加因所在的工作队撤退到粤北横石水,与国民党军187师会合并任政工队队长,在广东清远、花县一带做民众宣传工作。1939年初夏,谢加因到桂林避难,为中共和民主进步人士主办的《救亡日报》写了多篇战地通讯稿。有了这段文字因缘,经时任该报记者、共产党员周钢鸣介绍,谢加因认识了仰慕已久的大作家、时任该报总编辑的夏衍,于是到报社做了外勤记者并负责第四版“文化岗位”。
抗战大后方的桂林,有艾青主编的《漓水》、司马文森主编的《文艺生活》以及进步刊物《野草》《中国诗坛》等进步文化阵地,还有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等出版的进步书刊、外国文学作品。对此,国民党当局以新闻检查之名,破坏阻挠新闻媒体发出正义之声。《救亡日报》的对面就有国民党特务机构开设的一家“通讯社”,时刻在窗口盯着报社的一举一动,有时还以“同行”之名来报社打探。
皖南事变后,《救亡日报》拒绝发国民党中央社污蔑新四军的通稿。但面对重重检查,怎样才能发出正义声音?谢加因利用不显眼的第四版,在“文化岗位”专栏写了“补白”,巧妙骗过新闻检查,发表了题为《钱不能浪费 血不能白流》的杂文,影射、针砭国民党当局借抗战之名,同室操戈、清除异己的法西斯暴行。第二天见报后,整个桂林为之轰动,当局新闻检查处来电询问,谢加因把盖着“验讫”的稿件拿给他们看,他们只好问文章是谁写的,谢加因机智回应,说是“乡下编辑部送来的,不知作者是谁”。
1940年,谢加因还在桂林出版的《野草》发表文章《关于国力》,指出抗战胜利的关键并不在于物资、武器装备,只有全民族充分发挥力量才能展示出强大的国力。
辗转多地 出版和创作进步作品
1941年初,谢加因随茅盾等大批文化人士来到香港,先后在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香港分会文艺通讯部主办的《文艺通讯》周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办的《光明报》等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团结教育广大文艺青年,开展进步文艺创作活动,由此也接触到许多文化界先驱,吸收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其间,他在《野草》先后发表《香港陷落前后》《香港在呻吟:陷落后半年的见闻记》,将日军在香港的暴行揭露给内地群众;在《广东儿童》发表童话《土拨鼠》,还在《少年战线》发表童话《蟋蟀》;出版小说《偷火者的故事》,将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世人的故事介绍给小读者,以宣扬善良、勇敢和坚韧不屈的英雄主义品格;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会刊《工业合作》发表《轰动一时的香港一碗饭运动》,适时、全面地报道了宋庆龄等在香港发起的为抗战募捐的义举。
香港沦陷后,谢加因撤退到云南昆明。经罗隆基、周新民介绍加入民盟,1943年起在云南求实中学、云大附中任教。此间,他曾以笔名“花西里”写了不少杂文,并担任校内刊物《人民周刊》编委。目睹国民党当局不择手段压迫进步人士、有志青年等现象,谢加因发表题为《胜利追人来》文章表达不满和愤恨。
1947年秋至1949年间,谢加因在香港主编《儿童文学连丛》,与民进港九分会会员陈芦荻、胡明树、范兴登等共同创办学生文丛社,创作、出版进步儿童作品。其间,谢加因著有童话《阿丽丝漫游童话国》《小米鼠》等;在《新儿童》《广东儿童》等刊物发表寓言、童话剧20多篇。
在港期间,谢加因还在有港版“党校”之称的香港达德学院任教员,讲授新闻学。1948年,他经孟秋江、梁园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同年8月15日,民进港九分会在香港正式成立,谢加因为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凭借懂粤语、熟悉香港情况的优势,担任港九分会联络组组长。他们商谈研读国内外形势,积极开展民主斗争,迎接解放战争胜利的到来。
此外,谢加因以笔名“花西里”在香港出版的《评论报》《文萃》《民主周刊》等发表了《农村不断崩溃,难民麇集广州》《官员拼命接收,工厂无法开工》《救济物资霉烂了,罐头里面装砖头》《指责实业公司,参议员受恐吓》《糊里糊涂又一天,为民叫苦苦依然;报告一幕无聊甚,衮衮诸公未尽言》等文,揭露国民党统治下“广东的内幕”。
歌颂新中国 参加土地改革
1949年8月,谢加因在中共党组织安排下,到广东大鹏湾代号“昆仑山”的东江纵队教导营受训并担任排长,广州解放后随军进入广州,随后到广州军管会文艺处任行政组长,稍后调到华南文联、省文协任秘书、行政组长。1950年10月,他在民进中央理事会主席马叙伦来信的建议下,到民进广州市分会筹委会工作,担任筹委会委员兼宣教工委主任。次年6月,他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参加各民主党派土改工作队赴广东新会县指导土地改革工作。由于谢加因办事认真,政策掌握准确,充分发动农民的土改积极性,他立功受到表扬,为此,直到1981年新会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时,仍被推选为人大代表。
1981年6月民进广东省筹委会成立,谢加因是筹委会成员之一;1982年12月民进广东省委会成立后,他任第一、二届省委委员。民进成立45周年期间,他指导民进广东省委会宣教处撰写的《抗独裁,争民主——民进港九时期工作概述》一文在《广东民进》专刊和民进中央《民主》杂志发表,补充了广东民进会史的空白。
谢加因为人正直、怜弱济贫,收入不高却常常接济贫困的街坊和流浪手艺人。他生活俭朴,长期居住在狭小住房,并告诫家人要知足常乐。谢加因幼得家传,酷爱书法,曾在广东省书协主办的教学班传授书法,自编《书法夜谈》讲义一套,义务辅导,分文不取,深得大家爱戴。
1979年,谢加因在其《回忆桂林〈救亡日报〉片段》一文结尾曾赋诗一首,可以作为其一生经历的概括性总结:
笔战南州未易忘,
风流云散换沧桑。
敢将柔翰酬知己,
不逐浮情附暖凉。
岁月催人心不老,
葵花向晓日方长。
低徊三十八年事,
有梦今宵到桂江。
(作者单位:民进广州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