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坚强的文化堡垒”

——生活书店创办之初

发布时间:2025-03-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生活书店旧址

  1932年7月,邹韬奋、胡愈之(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伯昕(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创办于上海的出版机构——生活书店,前身乃1925年10月创办的生活周刊社。

  1949年7月,中共中央在《关于三联书店今后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明确:“三联书店与新华书店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书店”“过去在国民党统治区及香港起过巨大的革命出版事业主要负责者的作用”“这个书店的工作人员,如邹韬奋同志等,做了宝贵的工作”。

生活书店的最初组建

  1932年7月1日,生活书店在上海开张营业,店址陶尔斐斯路(今兴业路)42号。“除发行出版本社各卷汇订本及单行本,原有之生活书报代办部,寄售国内各种有价值之书报杂志,及代外埠读者代购代订各种正当书报等,亦归生活书店办理”。

  胡愈之曾撰文回忆:“我向韬奋建议,把《生活周刊》改组为生活书店,除出刊物外,还可以出书。内部办成生产合作社。”当月月初,即成立了生活出版合作社。

  1933年初,邹韬奋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7月,美国教授康恩著《革命文豪高尔基》在生活书店上海初版,邹韬奋编译了这部20万字的著作。是年5月9日,鲁迅看到《生活周刊》的出书广告,给邹韬奋写了一封信,说这“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并告诉他:“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有一本《高尔基画像集》,从他壮年至老年的像都有,也有漫画,倘要用,我可以奉借制版。制定后,用的是哪几张,我可以将作者的姓名译出来。”最终,邹韬奋从鲁迅提供的书中选了7张照片和1幅漫画,加上自己找的3张照片,一同付印。11月,当时在鲁迅家中避难的瞿秋白接连写了两篇书评——《关于高尔基的书》和《“非政治化的”高尔基》,极力推崇此书。

  1933年7月8日,生活书店的内部组织——生活出版合作社举行首次大会,通过胡愈之起草的合作社章程。14日,邹韬奋乘佛尔第号轮船离开上海,赴海外考察欧美及苏联各国,生活书店便交由徐伯昕(法人代表)负责。12月,书店迁至霞飞路桃源坊,分设编辑部、经理部、出版部、营业部及财务部等诸部门。

创办多种刊物

  生活书店还创办了《新生》周刊、《生活教育》半月刊、《世界知识》、《太白》《生活知识》半月刊等一批进步刊物。

  《新生》周刊于1934年2月10日在沪创刊,杜重远具名主编。该刊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绥靖政策,倡导发动“一场自己的反帝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新生》实际工作为《生活周刊》的班子,主持胡愈之,具体负责艾寒松。徐伯昕负责发行工作,很快《新生》的发行量逾10万份。同月,《生活教育》半月刊(陶行知主持,白桃主编)自第三卷第1期起,交生活书店出版。

  1934年9月16日,文学月刊《译文》、以评述国际时事为主的半月刊《世界知识》创刊,20日文学半月刊《太白》创刊。前3期的《译文》由鲁迅主编(后改黄源),通过翻译介绍苏联文学及其他国家的进步文学作品,突破了国民党政府在文艺战线上的封锁,传播进步文学思想。《世界知识》杂志筹办者和初期实际主持人为胡愈之、毕云程、金仲华等。陈望道主编的《太白》,主要刊载讽刺和揭露黑暗现实的杂文。当月生活书店迁至福州路384弄4号临街的一座楼房,开始出版由傅东华主编的《创作文库》,首创十大银行免费汇款购书业务。

  1935年5月18日,评论书刊的月刊《读书与出版》创刊,平心、艾寒松任主编。5月《新生》周刊出至第二卷第15期时,因发表艾寒松(署名易水)写的《闲话皇帝》,泛论中外君主制度,提及日本天皇,日本驻沪总领事竟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借口提出抗议。国民党当局屈服于日方压力,判处杜重远徒刑1年零2个月,并于当年6月22日查封了《新生》周刊。时称“新生事件”。

  6月,《世界文库》开始出版,连载世界文学名著和中国珍本古籍,由郑振铎主编。7月1日,《妇女生活》月刊在上海创刊,沈兹九主编。8月27日,邹韬奋回到上海。这年秋天,他得知新知书店(理事长钱俊瑞,总经理徐雪寒)成立资金有困难,慨然允诺由生活书店投资1000元,予以资助。

  10月10日,《生活知识》半月刊在沪创刊,沙千里、徐步主编。11月,韬奋请张仲实出任生活书店总编辑,聘金仲华为编辑部主任。11月16日,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毕云程、金仲华、章乃器、杜重远、沈兹九、陶行知、柳湜、沈雁冰(茅盾)等。周刊设有“星期评坛”“时事论文”“国内外通讯”“社会漫画”“随笔小品”“大众信箱”等栏目。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办刊宗旨,主张团结抗日、民主自由。“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对日妥协,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大众生活》周刊与读者联系密切,曾在1个月内收到近万封来信。最高发行数达20万份,是当时国内销量最大的刊物。

“革命出版事业主要负责者”

  初创时,生活书店仅有职工30人,登记资本2000元。到1935年底向国民政府实业部作商号注册时,资金数已达15万元。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有设在上海的总店及广州、汉口两处分店。此后不到一年时间,在14个省扩充到55家分店,1938年总店迁往汉口继而又移至重庆,并改称总管理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总店迁回上海。1947年底又被迫迁到香港。1948年10月与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合并成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从成立到合并,生活书店总计出版发行期刊30余种和各类图书逾千种。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邓涛 苏典清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