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一份沉甸甸的“紧急呼吁”

——赵朴初与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提案

发布时间:2025-04-21
【字体:

  【编者按】2025年是民进成立80周年,也是会史工作主题年。80年来,民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生动写照。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会史、宣传会史,继承和弘扬民进优良传统。

  1995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以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首,另有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共9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名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被大会列为第016号提案。

提案首页、末页

  为何赵朴初要联合八位文化大家提出这样一份提案呢?这要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提案的由来

  赵朴初出身世代簪缨之族,祖上“四代翰林”,出了不少名人,形成了厚重的赵氏家学。赵朴初父亲毕业于安徽省高等学堂,能文善书;母亲也是名门之后,文学功底扎实,著有《冰玉影传奇》。赵朴初1907年生于安庆,1911年随父母回到太湖县寺前河状元府生活,耳濡目染,很小就开始学诗习字。6岁进入家塾读书,塾师是父母亲精心挑选的本地文人,学问很大。赵朴初在家塾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他曾说:“我的整个启蒙教育都是在故乡接受的,别看老师都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却给了我智慧,把我引上探索学术的道路。”

  赵朴初后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化大师,与在故乡时所打下的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功底是分不开的。赵朴初一生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与探索,在文学和书法上独辟蹊径、建树颇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近代以来,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一度经历波折,这令十分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赵朴初深为忧虑。

  1988年9月,应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宏船法师及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等邀请,赵朴初率团访问了新加坡。在新加坡,他看到当地华人依然在积极保留和弘扬中国古典文化,非常感慨。他会晤了新加坡著名书法家潘受等,谈起这个话题,他们觉得在中国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件非常紧要而迫切的事。之后,赵朴初与许多中华文化大家在一起都谈到这个话题,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吁。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赵朴初对这个《纲要》十分赞同,为落实这个《纲要》作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同年年底,赵朴初因病住进了北京医院。同在北京医院住院的还有冰心、夏衍、曹禺、吴冷西、陈荒煤等人,彼此病房都相距不远。作为老朋友,偶尔他们也互相串串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当下对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思考,是他们共同的热门话题。抓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自然应该从幼儿抓起。赵朴初想在第二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一个建立幼儿古典学校的提案,得到一致支持,大家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决定联名提案。

  赵朴初身体稍好,又想到三位对此事同样关注的政协委员,那就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字元白)、著名少儿科普作家叶至善、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12月23日,赵朴初分别给他们写信,派人送上门,请求联名提案。他给启功的信是这样写的:

  元白先生:顷晤教为快。所谈设立幼年古典文学之校提案事,已征得同院病友冰心、夏衍、曹禺、吴冷西、陈荒煤诸君同意签名,兹送上,敬乞赐署大名,以为支援,无任企感。顺颂撰安                                                                                                                                    赵朴初拜状                                                                                       12月23日

  1995年3月,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全会上,赵朴初郑重提交了一份联名提案。在这份提案里,赵朴初等九位政协委员希望像音乐、戏剧、舞蹈、体育等专门学校或学科一样,创办专门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学校或学科,培养专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人才,而且要从幼儿办起。

赵朴初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投票

身体力行办提案

  教育部负责承办这份提案,表示鉴于当前的形势,办这样专门的幼儿古典学校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国家语文教育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会高度重视并积极纳入相关内容。

  提案办理情况虽未完全如愿,但这份提案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的重视。赵朴初更是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还有许多志同道合者,和赵朴初一起积极推动这项工作。这里说到两个人:一个是著名作家、画家、老舍先生之子舒乙,一个是著名佛学专家王志远。他们都是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热心者和实践者。

  1986年,舒乙创办了幽州书院,邀请许多名人前来义务讲学,举办“星期义学讲坛”,坚持11年之久。1992年,书院在丰台区九龙口举办研讨会,提出培育国学英才的倡议。这次研讨会出席者有许多大家,包括张岱、吴小如、张志公、周振甫、楼宇烈、白化文、吴立民、王邦维、叶君远、王志远等人,研讨之后,以北京幽州书院的名义,发起了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建立学校的倡议。

  赵朴初等人的联名提案,与舒乙和王志远想到了一块。他们决心成就这项事业,认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其时,王志远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编《佛教文化》,经常与赵朴初接触。赵朴初直接嘱托王志远,希望他和舒乙能把建立幼儿古典学校工作切实开展起来。于是,在舒乙的带动下,建立传统文化学校进入全面的具体筹措阶段。1997年,为寻找合适的校址,舒乙和王志远曾经骑着自行车,从安定门一直找到立水桥。办学规划九易其稿,研讨会开过无数次,数十位学者专家共同参与,屡经坎坷,矢志不移。

  赵朴初和夫人陈邦织对学校的创办十分关注,经常过问,督促学校早日开办。舒乙上书北京市领导,得到支持,很快,北京市教育部门也对办学进行了批准。当时,他们准备把学校定名“北京朴初实验学校”,但赵朴初坚决不同意,让他们去找冰心、曹禺等,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但他们也不同意。后来大家商议,定下由舒乙所取名的“圣陶实验学校”,一为纪念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二因“圣陶”二字,出自“陶育圣化,致名英伟”,意在伟大传统的教化下,造就培育杰出人才;三是舒乙先生认为“圣陶”,也可以理解为“使教育更神圣”。命名得到叶圣陶先生之子叶至善的同意。

  1998年4月11日,王志远去北京医院,请求91岁高龄的赵朴初题写“北京圣陶实验学校”校名。赵朴初非常认真,写了很多遍,这也是他为人题名一贯的态度,很少只写一遍。这几个字他写得很大,有拳头大小,足以表现他的重视。写好之后,还要王志远提意见。王志远说:“您老一定要我提意见,我就提一点,就是上面的几个字略大,下面的几个字显小,不过这也不要紧,我们制作匾额的时候可以调整。”赵朴初听了,立即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1998年,北京圣陶实验学校正式成立。舒乙出任北京圣陶学校校董会董事长,确立了办学宗旨是“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以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为特色”。叶至善参与了学校创办并任名誉校长。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月光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北京圣陶学校进一步提出“中西文化通才教育”的目标,力争“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创造综合东西方教育的“圣陶模式”。首批招收70多名学生,入学开始即接受英语、计算机、古典文学等多方面的正规教育,特别是学习古典文学,要求学生背诵孔孟著作名篇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言》《弟子规》等。

  这一中国古典文化幼年传承的实验,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到北京圣陶学校采访的海内外媒体有数十家。2002年,舒乙、王蒙等全国政协委员又联名提交了第518号提案《切实扶植圣陶学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实验的紧急呼吁》。遗憾的是,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到2008年还是停办了。

提案的后续影响

  从1994年开始,赵朴初的很多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作为一个文化老人,他愈来愈感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98年1月5日,在北京医院住院的赵朴初仍然牵挂着这份提案,他给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信,再次表达他的强烈呼吁,还提到自1995年向全国政协上交提案以来,相关方面及他本人所做的一些工作。

  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在北京逝世,他当年所提的这份联名提案在老人身后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至2000年,“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多万名少年儿童参加。青基会与北京音乐厅合作演出了30场唐宋名篇音乐会,并到上海、广州、太原等地巡回演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2000年3月,“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古诗文诵读的参与者由城市向乡镇农村推进。2002年,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召开了国学启蒙研讨会。由于学者、教育专家不断呼吁和各级政府逐步重视,至2003年底,中国已有500万个家庭、60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行列。2004年,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7年年初,中办、国办联合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对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行动,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各种形式的中国古典文化学习和推广活动在全国纷纷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来源:中国政协文史馆、安徽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江淮文史》2023年第4期。文章有删节。作者系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副秘书长。

作者:余世磊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