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在正道上行走
2025年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任部长马叙伦诞辰140周年。从讨袁斗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抗日救亡,马叙伦一直追求真理,为国奔走。此后他创建民进,参加新政协筹备,参与新中国建设,成为同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知心朋友。
正是79年前发生的一桩震惊中外的惨案,使马叙伦对中国共产党人说出: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1946年6月23日,夏至刚过,当晚的南京下关火车站笼罩在血腥味与喧嚣声中。一名面容清瘦、戴眼镜的长者,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暴徒殴打,衣衫染血,头部重伤。他,正是任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团长的马叙伦。
面对蒋介石集团加紧准备内战的危急形势,此次马叙伦从上海赴南京请愿,只为呼吁和平。马叙伦之孙女、沈阳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马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此一役,爷爷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当局的独裁面目,此前并不完全认同武装斗争的他,在‘下关事件’后主动提出必须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寻正道
“联军进了北京,皇帝走了。我好象(像)天向我头上压下来了,就号啕大哭。”在自传《我在六十岁以前》中,马叙伦如此记述年少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给他的冲击。
1885年,马叙伦出生于杭州一户书香人家。“爷爷年少时在新式学堂读书,便从《天演论》等书籍汲取进步思想,逐步树立起变革社会、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马今介绍,马叙伦曾受聘于《选报》《新世界学报》等,将革命思想诉之笔端,后又执教于北京大学,躬耕杏坛。
随着时局发展,埋头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马叙伦毅然走出书斋,投身五四运动、“索薪运动”。杭州马叙伦研究会副会长尤东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马叙伦与李大钊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并肩作战,友谊日深。
1924年,马叙伦任民国教育部次长期间得内务部密报,内文为咨请教育部查办“共产党首领李寿长”,他立即判断出“寿长”是李大钊字“守常”的音讹,当即将咨文压下,密告李大钊及时隐蔽。三年后,李大钊遭奉系军阀杀害,马叙伦悲痛万分。1933年李大钊灵柩安葬万安公墓时,马叙伦特意前往,在其遗像前洒泪致哀,此后为怀念他,还写下“纵教柴市成仁去,无限青年从理真”的诗句。
抗日战争时期,马叙伦忧心家国,主张积极抗日,但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令他一再失望。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犹如在长夜里看到曙光,马叙伦非常兴奋,热烈拥护。“七七事变”后,马叙伦避居上海,身处沦陷区孤岛。他不顾个人安危,曾掩护中共地下组织的电台和抗日工作者。
“通过抗战期间与工农的广泛接触,以及和中共地下党员的交流,再加上新文化运动期间与李大钊、陈独秀的深度交往,马叙伦先生的思想逐渐倾向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尤东进指出,马叙伦身上具有典型的“杭铁头”精神,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处境,都展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向北方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面对内战威胁,马叙伦深感“单是空谈仍决不能有补于实际”,再度披挂上阵,一面开辟《周报》《民主》等舆论阵地,一面积极联络各界进步人士开展爱国民主运动。
1945年12月30日,马叙伦与王绍鏊、周建人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次年5月,他联合各界进步力量组织成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1946年6月,年过六旬的马叙伦抱着“为着国家民族,拼了这条性命”的决心率团赴南京请愿,呼吁“反内战、争和平”,却遭国民党特务围攻殴打,身负重伤。住院期间,马叙伦对周恩来等前来慰问的中共代表说: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被历史镌刻成预言。”马今对记者说。
不久后,国民党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并杀害李公朴、闻一多等爱国民主人士,将民进污蔑为“共产党暴乱之工具”,马叙伦亦在被迫害名单之列。对此,他公开致函国民党当局,表示“捕杀不辞,驱胁无畏”,视死如归。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马叙伦转移至香港,与王绍鏊等筹划成立了民进港九分会,继续从事民主活动。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马今说,“爷爷得知后激动不已”,立即发文称其为“转捩时局的曙钟”,并迅速联系在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致电响应。“百郭传书定,千猷借箸筹。群贤非易聚,庄重达神州。”1948年11月,马叙伦离开香港秘密北上,在货轮“华中号”上写下了这首五言古体诗。“祖父为尽快北上,暂将祖母和姑姑马珮留在了香港。”马今介绍,这首诗既表达了马叙伦对妻儿的思念,又体现了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向往。
1949年初,马叙伦等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民主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明确宣告“愿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后,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正式成立,马叙伦被推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时,他以中国民主促进会首席代表身份出席。
得归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当天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马叙伦感到无比自豪,幸福和欢乐涌向心头时,便挥毫写下“得宿”二字。“爷爷与人民的共同夙愿实现了。”马今说,“得宿”不仅意味着马叙伦颠沛流离、为正义战斗流血的大半生终于有了归宿,更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充满信任与希望。
此后,马叙伦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继续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奋斗。
马叙伦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多年,不仅在文字、音韵、训诂和中国古典哲学方面有很深造诣,还做过教育行政工作,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代总长,了解全国教育状况,是一位深孚众望的学者、教育家,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可施展平生所学。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人民教育成为亟待开展的工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部长后,马叙伦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和艰难。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中有超过4亿人不识字,文盲率超过80%,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尤东进介绍,为使劳动人民掌握文化科学知识,马叙伦广泛了解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研究老解放区工农业余教育经验,调查工人夜校和农民冬学情况等。
马叙伦指出,工农要有了文化,才能彻底翻身,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和组织性,更有效地从事生产建设,参加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业。随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工农教育如火如荼。
看到一份反映学生健康水准下降的报告后,马叙伦非常着急。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期间,他专门就此事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后,随即手书“健康第一”。翌年1月,毛泽东再次致信马叙伦,提到“关于学生健康问题,前与先生谈过,此问题深值注意,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于是,马叙伦领导教育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拟订相应措施。在教育部和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一致努力下,学生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改善。此外,马叙伦还主持收回教育主权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当一部分外国教会学校和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在教育改造和新学制推行过程中受教会的干涉、阻挠。对侵犯中国教育主权的行为,马叙伦按照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的决定,坚决采取措施予以回击。“爷爷把新中国看作自己的归宿,以教育事业为使命,全身心投入工作,直至1957年患脑软化症不得不卧床治疗。”马今说。
1958年6月5日,久卧病床靠鼻饲进食的马叙伦稍稍有了点精神,护士恳请他题几个字留念。当时,马叙伦吃力却坚定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这份政治嘱托短短30余字,是马叙伦几十年艰苦求索得出的结论,亦是他为民族、为国家奋斗的轨迹,也成为一盏指引民进坚定在多党合作道路上前行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