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会史钩沉

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见证

——《世界知识》杂志刊发的《卢沟桥抗战记》

发布时间:2025-07-31
【字体: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文中介绍的《世界知识》杂志创刊于1934年9月,民进会员金仲华是创办这一刊物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其特约撰稿人,在《世界知识》创刊号上发表了《远东风云中的北太平洋》,指出“我国是远东风云中最受到祸害的一个。我们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所封锁着,差不多不能对广大的太平洋作一口自由的呼吸!然而,我们必须斗争,以解除帝国主义的锁链。”之后每一期他都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撰写时评。1937年初,他任《世界知识》主编,积极报道抗战情况,鼓舞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信心。

  香山革命纪念馆珍藏着一本1937年8月1日世界知识社发行的《世界知识》(第6卷第10号)杂志,封面漫画内容为打向日本侵略者的一记强有力的拳头,拳头下方标有“华北”二字,意为团结起来的华北强大抗日力量;封面底部印有“予侵略者以打击”字样,彰显了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

  尤为珍贵的是,书中刊载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战地记者方大曾采访第二十九军前线阵地后撰写的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这篇报道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世界详细了解中国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一手信息,方大曾也成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位中国新闻记者。

1937年8月1日世界知识社发行的《世界知识》(第6卷第10号)

  方大曾(1912.7—1937.9),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抗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九一八事变后,方大曾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奔走,留下了许多反映抗日题材的经典摄影作品。

战地记者方大曾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时任中外新闻学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的方大曾,在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即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成为卢沟桥事变后首个抵临现场的中国新闻记者,后写出第一篇报道卢沟桥事变的新闻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并配以照片发表。他在文中写道:

  记者在宛平县工作毕,即登卢沟桥西行,我军此时已在桥之西端,桥头满堆沙袋。守军盘问我,我说是从北平来的,他们很兴奋。又问我:日本兵撤退了没有?我即据实告以并未撤退,且正在增援中。听了这消息之后,兵士们都感觉极愤恨。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也许这篇通信到读者目中时更严重的局势又已展开着了,因为我实在没有法子相信,同时全中国的民众也都没有法子相信:这次事件又和过去一样造成万分耻辱的结果。假若忠勇抗战的二十九军从北平撤退了,而这样大量的日军被容许长驻在华北,那么华北不是就等于伪满和冀东一样了吗?

《世界知识》杂志刊登的《卢沟桥抗战记》

  他将这些见闻写进《卢沟桥抗战记》一文,文章成为当时全国军民了解抗战前线最直接的来源。在这篇报道中,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是方大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他以记者的责任感,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着人类的良知与正义;其次,让我们更为强烈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外侮强敌时展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之后,方大曾多次孤身前往战地前沿,拍摄了大量中国军队抵抗日寇的珍贵照片,发出十分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报道。1937年9月,时年25岁的方大曾奔赴当时战事激烈的保定进行采访。9月18日,他从河北蠡县寄出最后一篇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失去音讯。

方大曾摄影作品《保卫卢沟桥之我二十九军战士》

方大曾摄影作品《第29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

方大曾摄影作品《日军炮轰宛平城》

方大曾摄影作品《遭日军炮击过后的宛平城楼》

作者:桂星星 武龙女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