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思想根基 厚植履职底蕴
——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会史与理论研究工作综述
近年来,民进内蒙古区委会始终将会史工作与理论研究工作作为强化自身建设、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抓手,立足多党合作事业全局,结合内蒙古地域特色与民进界别优势,推动两项工作同向发力、互促共进,为全区民进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与理论保障。
2025年,内蒙古民进会史馆修缮完成。
会史工作:让历史成为前行的力量
在会史工作中,区委会始终秉持“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理念,着力构建“抢救性挖掘—系统性整理—创新性传播”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持续推动会史工作体系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开展抢救性挖掘,确保真实完整。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入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复印刻录全部档案文献,走访初创5位老会员后人,通过实地调研、函调佐证等方式,抢救性地挖掘整理了区委会成立初期的关键历史细节,确保史料来源真实、内容完整、脉络清晰。
系统性梳理,形成丰富成果。对区委会各阶段历史档案开展系统性整理,累计汇编形成10册、总字数达300万字的原始资料;编辑《内蒙古民进》期刊合集7册,总字数超过200万字;完成《内蒙古民进大事记(1981年—2025年5月)》《民进内蒙古区委会地方志(1981—2023)》等重点文献的编印;修缮会史展馆、制作区委会成立40周年专题片,完成《中国民主促进会八十年·内蒙古卷》第三稿(送审稿修订稿)。与此同时,同步推进数字化建设,通过对以上核心史料的扫描和分类,初步建成较为系统完善的所有史料的电子数据库,为后续资料调阅、研究利用和成果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好创新性宣传,扩大覆盖面。依托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持续打造“会史微课堂”宣传栏目,每年发布会史资料30万字以上,受众覆盖全区会员及社会公众累计超万人次。通过组织会员深入教育基地、将会史教育融入培训课程等方式,推动会史学习由“静态阅读”向“现场体验”延伸、由“文件资料”向“生动实践”转化,引导广大会员从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与履职动力,不断增强政治认同与使命意识。
2025年1月12日,民进内蒙古区委会2025年会史工作主题年动员会召开。
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大局
在理论研究方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民主党派工作实际,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成果。
深耕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各级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严格依照学习制度开展活动,每年组织10次以上集中学习。区委会每月通过微信群为会员发放2万字学习资料,内容涵盖统战理论、人民政协工作等,帮助会员提升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注重成果转化,发挥表率作用。区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撰写理论文章,其中区委会主委孙俊青撰写的《初心不渝 正道笃行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等多篇文章发表于《团结报》《民主》《内蒙古统战理论》等权威刊物,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加强课题研究,服务发展大局。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一人主笔、集体修改推广的长效机制,整合内部与社会资源,形成开放式研究新局面。2024年完成《民进创立时期会员吴文祺生平研究》课题上报民进中央;2025年承接的民进中央课题《关于新时代提升内蒙古多党合作制度效能的思考与实践》已上报;自选课题《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西方政党制度的超越》《略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若干重要关系》也全部完成。
未来展望:传承优良传统,贡献更多力量
回顾过去工作,区委会在会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史料挖掘深度有待提升、青年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等。
未来,区委会将以更扎实的会史研究传承优良传统,以更具前瞻性的理论研究服务发展大局,从理论高度总结履职实践经验,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供“内蒙古经验”,为内蒙古多党合作事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民进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民进内蒙古区委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大学古典学系教授,本文系作者在民进中央赴内蒙古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