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在文庙
抗日期间,女作家冰心曾在呈贡三台山华氏墓庐住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她在这之前也曾在文庙住过之事,可能就鲜为人知了。现已80岁高龄的退休老人郑凯几年前曾和我 侃起冰心在文庙居住时的一些轶事。
“七七事变”后,北京、清华等一批高等学府南迁昆明,成立 “西南联合大学”,一些教授、学者、作者来昆后,为避敌机轰炸,来呈贡居住。
1938年底,以陈达教授为所长、戴世光教授为主任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在呈贡成立,地点就在文庙内(今呈贡县委党校)。所里人手不够,就在呈贡请了一些青年学生作练习生,在昆明地区沿滇池的昆阳、晋宁、呈贡、昆明市区和郊区进行环湖户籍示范调查。郑凯因辍学,由倪因心老师介绍也当了练习生。练习生每周二、四、五工作,一、三、六由教授们为之补习功课,他们吃住均在文庙里,郑凯住在西面一排厢房靠南的平房里。
一天,郑凯从马金铺工作回来,发现这排厢房下面一间小屋已住了人,走近一看,门两边有副对联,右联是 “半间东倒西歪屋”,左联是:“ 一个千锤百炼人”,字体娴熟端秀,一看就知是戴世光教授的手书。是谁能受到戴主任这么高的评价?一打听,才知道房客原来是著名女作家冰心。
冰心当时已四十来岁,身体虽然单薄,但精力充沛,她丈夫吴文藻是位教授,在昆明任 教,有时带着孩子来呈贡相聚。冰心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与所里的教授和年轻人相处极好。
成为邻居不久的一天晚上,冰心来串门,郑凯诚恳地对她说:“您的文章(是哪篇现已回忆不起来了)我拜读过,写得真好! ”冰心淡淡一笑:“那是我读中学时的习作,没有什么…… ”
冰心除应昌景光校长之邀在呈贡中学授课外,每周还到昆明讲学一天。平常从她屋前过,总见她在勤奋地写作。有一次她对我们说: “好作品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写成的,要反复推敲,不断修改,有时要一两年才能写好一篇。”
当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所的教授、学者陈达、戴世光、史国衡、沈如渝、倪因心等均住文庙,他们及住古城魁阁的费孝通、呈贡中学校长昌景光等,都经常与冰心来往交谈,有时还相约到海晏、古城游玩或打篮球。一次打篮球,冰心与吴文藻全家都去了。教授们分成两个队比赛,戴世光等在一个队,吴文藻等在另一队,双方均有由观众自由组合的 “啦啦队”,比赛中,冰心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儿淘气地大喊: “不要慌,不要忙,大家齐努力,打垮戴世光。”而冰心却叫道: “吴教授拉人,犯规!犯规!”母女俩的喊叫,把场内的 “运动员”和场边的“ 啦啦队”都逗得大笑起来。
冰心在文庙住了一个来月,后来便搬到三台山的华氏墓庐(即冰心在后来写的文章中所称的“ 默庐”,今县武装部内)去住,郑凯就没见过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