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叶圣陶之于鲁翁

发布时间:2013-04-07
【字体:
   人们交往之中,称年龄相近的年轻辈为翁,有尊敬之意,据说这是日本语中传过来的。叶圣陶先生称鲁迅先生为鲁翁,并非一日一时也。

  二十世纪早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叶圣陶与鲁迅是携手并进的战友,也是相濡以沫的朋友。直至鲁迅先生病逝乃至病逝以后,从叶圣陶之于鲁翁,可以映照叶圣陶的道德风范。

  1926年8月29日,鲁迅先生因为北京军阀政府的迫害,偕许广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途径上海,次日(8月30日)由郑振铎作东,在上海清闲别墅为鲁迅洗尘压惊。在酒宴上郑振铎向鲁迅介绍叶绍钧解放后叶绍钧以字圣陶行世)彼此握手时,鲁迅固然是大名人,叶圣陶也携带短篇小说集《隔膜》闯上“五四”文坛——《隔膜》是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1922年3月版)比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版早上一年。而且叶圣陶主持文学研究会并主持《文学旬刊》的编务,叶圣陶又是知名的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彼此的握手时,如果不免俗的话,一定会说“久仰,久仰”的客气话的。这是叶圣陶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也是他们相濡以沫的频繁交往的开始。

  叶圣老的约稿、协助出版与合作出书

  叶圣陶与鲁翁相识于上海清闲别墅的宴席,此前他们的心彼此是相通的。做朋友,诚如《论语》所说不能没有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替人办事应该尽心竭力,同朋友往来应该诚实。叶圣陶之于鲁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人际间的道德堤岸筑起了示范性的基石。叶圣陶是讲忠讲信的人。

  众所周知,鲁翁离开北京南下,有避敌锋芒以求安身并做事的意图,途径上海即受到文化界朋友假座清闲别墅的邀宴,叶圣陶也在座,这不同于一般的应酬,这分明是对鲁翁在北京文化战斗业绩的肯定,是对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的北洋军阀政府的一种抗议。

  鲁迅是经历丁厦门大学内部的波折,眼见了广州与中山大学的惊心怵目之后,于1927年10月2日到上海定居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上海定居,开门也有七件事,开销是不菲的,叶圣陶手头正在编着《小说月报》可以从稿酬上帮助鲁翁解急。他出席了1927年10月18日在上海共乐春酒家举行的欢迎鲁翁的宴席。以后于同年12月,叶圣陶登门会见鲁翁,意在约稿。以后是写信给鲁翁,也是为了约稿。这在鲁迅日记上有记载:

  1927年12月4日:“午后叶圣陶来。”

  12月16日:“得叶绍钧信。”

  12月18日:“午后复叫叶绍钧信。”

  12月24日:“午寄叶圣陶信并稿,即得复。”鲁翁寄的是一篇译稿,题《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日本有岛武郎作。译文经叶圣陶之手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1月号上。这是说从经济上帮助鲁翁。

  1933年,鲁翁与北平的郑振铎正在编辑《北平笺谱》一书,此书搜集北平信笺卜的画图,大多为水印木刻,清纯典雅,十分可人。鲁翁、郑振铎为保存这种坊间的民俗文化,花大力气搜罗而得、影印成书。叶圣陶是出了力的。鲁迅日记上有记载:

  1933年1月11日:“上午寄叶圣陶信。”

  1月15日:“午后得叶圣陶信。”

  11月20日:“寄叶圣陶信。”

  12月4日:“得叶圣陶送来之笺样一本,即析其中之三幅,于晚寄还西谛。”

  1933年12月,叶圣陶受身居北平的郑振铎(西谛)委托,代交北平笺谱样稿给鲁翁。叶圣陶亲自送达鲁翁,叶圣陶交友之“忠”,为友办事之“信”,这是有说服力的一例。这其中还出现一点曲折。1933年11月20日,鲁翁据郑振铎来信说,《北平笺谱》样稿请叶圣陶转交,鲁翁没有收到,很着急,同日(11月20日)即写信给叶圣陶去催.到12月2日事隔十一天了,鲁翁还未收到叶圣陶回信。鲁迅于12月2日致郑振铎信:“叶先生处样张终无消息,写信去催,亦无回音,不知何故也,因亦不再写信”。看来不是叶圣陶“无回音”,原因在邮路耽搁了时日。叶圣陶于12月4日才收到郑振铎要求代转的《北平笺谱》样张;叶圣陶知道鲁迅会着急的,这是立即“送来”二字的缘由。叶圣陶为人谋而忠,与友交而信的私人档案中,怎能不收他协助鲁翁出书的例证呢?

  不止于此,叶圣陶还与鲁翁冒着政治风险出版瞿秋白的译著《海上述林》。瞿秋白系中共领导人,退出领导岗位后,在上海从事著译,与鲁翁、叶圣陶、郑振铎、茅盾等非党人士多所往还,交谊颇深。1934年瞿秋白赴江西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瞿秋白与邓子恢等人留在闽赣打游击,不幸被捕,于1935年6月于福建长汀县被反动派杀害。鲁翁得此消息,深感悲痛,为纪念亡友,鲁翁与友人集资,冒着政治风险印行《海上述林》,这里的友人指郑振铎、陈望道、胡愈心、章锡琛、徐调孚、宋云彬、夏丐尊以及叶圣陶等。鲁翁在1936年10月12日致台静农信上说:“今年由数人集资印亡友遗著,以为纪念。”1936年10月2日鲁翁至章锡琛信上说:“今送上《海上述林》上卷共七本,乞分赠章、叶、徐、宋、夏,以上五位皮脊订本各一本。”(即章锡琛、叶圣陶、徐调孚、宋云彬,夏丐尊),他们均为开明书店的同仁。10月2日,距鲁翁离病逝仅十七天了,他还在操办对“它嫂”的纪念。“它嫂”者鲁迅信中对瞿秋白的一个秘密称呼也,缘于瞿秋白有个笔名屈维它。1951年,瞿秋白遗骨由福建长汀安放北京八宝山,周恩来主祭。叶圣陶参加了安放仪式。这是后话了。

  叶圣陶对鲁翁的悼念

  1936年10月19日。鲁翁因病于上海逝世,噩耗震惊中外。遗体安放在万国殡仪馆,在瞻仰鲁翁遗容、并送殡的长长队伍中,有向鲁翁约稿、协助鲁翁、郑振铎出版《北平笺谱》、参与鲁翁集资出版瞿秋白《海上述林》的“叶先生”,叶先生瞻仰鲁翁遗容,“觉得非常慈祥”,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伟大,他坚强。,中华民族将来真个得到解放,于人人有了他那样的精神。而这个,就是中华民族解放终于能够成功的凭证。”以上的话,就是叶圣陶在1936年当年写的《鲁迅先生的精神》一文中说的。叶圣陶作文之前,他还写了《挽鲁迅先生》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陶先生应我的请求.曾将全诗抄给我。全诗如下:

  星陨山颓万众悲,感人岂独在文辞;

  暖姝夙恨时流态,刚介真堪后死师。

  岩电烂然无不照,遗容穆若见深慈。

  相濡以沫沫成海,试听如潮继志词。

  俞平伯先生评:“此诗久已传诵,写状迅公甚切,辞情亦并茂,结联用古典出新意境。”(附叶圣老写给我的手迹)

  不止于此,叶圣陶还出席鲁迅纪念会,1945年在重庆出席过,1946年上海出席过,并发表演说。1956年参加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在演说中,他就鲁翁爱用的—句话“相濡以沫”,作过多次诠释,并写成文章《“相濡以沫”》一文。这里值得—说的是鲁迅“相濡以沫”的出处。鲁翁翻译出版了苏联时代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曾经寄赠叶圣陶一册.并附言:“聊印数书,以贻同气,可谓‘相濡以沫’殊可哀也。”此外,鲁翁赠许广平夫人诗中,也有“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句。叶圣陶诠释说:“试想,吐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来,不但沾润自己,还要互相沾润,那‘生的意志’的强固和‘群的联系’的强固,不是够得上悲壮两个字的考语吗?”

  鲁翁逝世后,叶圣陶的道德风范,表现在对鲁迅精神的“忠”,对鲁迅精神的“信”。

  叶圣陶对普及鲁迅著作的贡献

  鲁翁的著作很丰富,有的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普及鲁翁著作是编辑出版界项任务。叶圣陶自觉地挑起这个担子。

  鲁迅活着的时候,叶圣陶就将鲁迅文章编入中小学教科书。1936年,叶圣陶等编辑《国文百八课》。”本书预分为一百零八课,每课述说文章上的一个项目。”书中选了鲁迅的《鸭的喜剧》、《秋夜》等。

  以后,直至1988年叶圣陶病逝,半个世纪中。叶圣陶写了许多鉴赏鲁翁作品的文章,现在举例如下:1936年《新少年》杂志上刊出《看戏》,是对鲁迅小说《社戏》开头的分析;1942年8月《国文杂志》发表《<孔乙己>中的有名的一句话》;1981年发表《重读鲁迅先生的{作文秘决)》;1979年叶圣老接爱《人民文学》杂志吴泰昌采访,题为《跟〈人民文学〉编缉谈短篇小说》,其中谈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这样说:”在小说中写些细节,情形也是这样。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写那个吕纬甫抽了几次烟卷,我看谁有兴趣的话.不妨分析一下。”还对鲁迅先生说的“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段话,作了分析与鉴赏。

  除了鉴赏鲁翁作品外,叶圣陶为审阅鲁翁作品的注释花费广大量的精力以至损坏了健康。

  1938年,上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出版《鲁迅伞集》二十卷,叶圣陶曾出建议与没想

  为1957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本叶圣陶做了以下的事:

  1955年,叶圣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鲁翁《呐喊》《彷徨》《热风》《坟》的注释稿审阅完毕。

  1955年10月,叶圣陶又阅审鲁迅《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注释稿。

  为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本,叶圣陶付出了健康。叶圣陶在《略述我的健康情况》一文中有自述:

  我的眼睛坏到如此地步,跟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交来的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多少有些关系,这种本子我看了十本光景,当时的风气,编辑什么书籍都要由各地工农兵理论队伍和各大学革命师生担任,那一部鲁迅著作也是这么编成的。《征求意见本》注释特别多.字小,行间密,油墨淡,对于我的视力不甚相宜。但是我除了每篇的‘题解’声明不看(因为我不赞同每篇用那样的题解),所有注释全都仔细看过,而且提了不少意见。直到视力实在吃不消了,才停止不看。”

  这是叶圣老的自述。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负责人林辰先生看过叶圣老的审阅意见,他在《精当的意见,精严的学风一叶圣陶审阅鲁迅著作注释稿述例》一文中说:“叶老对照着注释细读正文,不仅提出补注意见,连正文偶然出现的错字也一一辨认了出来。如《彷徨·在酒楼上》,第一个酒客的‘拥肿的圆脸’,叶老提出:“拥”字并非排错,但确是错字。请斟酌该如何处理。’又《而已集》中《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篇说竹林名士‘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带”;叶老说:“带”是“戴’’之误,要不要说一下?’像这些,说老实话,我以往看鲁迅著作时,是一直没有注意到的。”

  叶圣陶为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稿,一连审阅达三年之久。敬请注意,那时叶圣老已经年逾八旬了。这种精神是什么精神呢?别的撂下不说,单就交友,人际道德论,表现了叶圣陶对鲁迅精神的“忠”,对鲁迅精神的“信”,难道不是这样吗?

  叶圣老对我作鲁迅研究的指导

  叶圣老对我在编纂《汉语大词典》时的指导我已经另写一文,收录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拙集《学术可上 ·篷船》一书中,现在这里专谈在鲁迅研究上叶圣老对我的指导与帮助。

  十年浩劫前,我对鲁迅的著作是认真地读过的。我对鲁迅先生非常敬仰,敬仰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中国诞生的现代文学鼻祖。我为鲁迅研究出点力,是我的兴趣。我在二十年代上海出版的报纸《文艺新闻》上发现一则资料,据此资料,我对鲁迅先生的《湘灵歌》诗作了新的诠译,推倒了沿袭已久的旧说,我写成了《鲁迅的<湘灵歌>与长沙事件考》一文,发表于1976年7月出版的《文教资料简报》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周振甫、田仲济、茅盾、吴奔星等前辈都撰文参与了。鲁迅的《湘灵歌》诗是这样的: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我把发表的文章寄请叶圣老教正.他给我赐函如下:

  海发同志:

  寄来《文教资料简报》收到,足下解释《湘灵歌》一文顷仔细读毕。此篇甚严密,意义和文字都好,我提不出什么意见。近时我见到担任注释集外诗文的征求意见稿,对于此诗大体也这样讲。至于不这样的那些注释者,大概是没看见《文艺新闻》,不知道此诗与长沙事件有关联之故。寒假返里,愿多愉悦。匆复,即问近佳。

  叶圣陶一月十八日上午

  叶圣老的赐函支持我的立论,我感到了在鲁迅研究上的初步成功,我的信心得到叶圣老的支撑,大大地鼓舞了我继续做下去的愿望。以后多年中,我写了十余篇论文,对鲁迅诗和杂文提出鄙见。由鲁诗研究我还萌生了通览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想法,历经二十年,我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发展史》,凡八十余万字。讲起这些,我对叶圣老的师恩铭心难忘啊!

  还有,鲁迅在南京读书,我在南京随园旧址的南京师大读过书。这是我有意研究鲁迅在南京这段历史的起因。我还对鲁迅早期著作《摩罗诗力说》作了研究。先后写成了《鲁迅在南京》和《〈摩罗诗力说〉研究》两书。叶圣老知道后,在我的请求下,他为我的《鲁迅在南京》提了许多意见。他在收到与寄还书稿时,两次赐函如下:

  海发同志惠鉴:

  寄来大稿顷已收到,立即作书奉告,可请放心,徐徐观之,一个月后当能返璧。惟字迹稍细,目力不佳,辨认或感吃力。至于有无意见可提,实难预言,希勿存奢望可耳。匆此。敬请

  教安

  叶圣陶启

  三月廿二日上午

  海发同志:

  尊稿徐徐看毕,已于前日寄还,想先此收到。观此稿颇饶兴味,偶提鄙见,皆无关紧要者,未能使台从满意为歉。即请

  教安

                       叶圣陶四月七日

  从人际的称谓、干纪年的准确、引书的规范、注释的行文乃至用词的斟酌等等方面都提厂意见.许多意见之后用了“可否”、“请酌”、“我也说不清”、“如何”等等,其实都是很可取的意见,叶圣老的口气却总是很谦虚。谦虚到了使我这个小辈很难为情。叶圣老的宝贵意见悉数写于另纸,我珍存着。

  最后,我还要提及叶圣老的一件名贵的赠品,那就是《相濡以沫》一文的手稿。1976年7月,我赴北京,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唐先生的时候,见到日文版《人民中国》杂志的编辑,他与唐

  量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文稿。我见到叶圣陶写的《相濡以沫》稿已译成日文。我在北京东四八条71号拜访叶圣老的时候谈及此稿,请求叶圣老将此手稿赐赠我。他同意了。珍藏至今,我感到精神上的充实。

  《相濡以沫》为题的文章,叶圣老先后写过两篇,前一篇写于1946年,后一篇写于1976年;先后都是为纪念鲁翁的,前者为纪念鲁翁逝世十周年,后者为纪念鲁翁逝世三十周年。

  我回忆的窗户暂时关上的时候,我坐在三耕书室的书桌前,陷入深深的感愧中,我有负于圣老的期望。但是,我知道,从叶圣老之于鲁翁,可以映照他的道德风范,那就是他对鲁迅精神的忠,对鲁迅精神的信。叶圣老的道德风范是一部大书,这是我难以忘怀的一页。

作者:吴海发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