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朴初中学的朴风文化(上)

发布时间:2014-02-13
【字体:

 一、赵朴初先生留下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正在形成对朴初中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朴风文化

 安徽省朴初中学是一所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由太湖师范学校改制而成普通全日制中学。赵朴初先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慈善家和诗词大家。安徽省太湖县是赵朴初先生的故乡,赵朴初先生是太湖人民的骄傲。赵朴初先生的精神风范和爱国爱乡情怀,在太湖县,在朴初中学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们把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概括为朴风文化。

 那么,什么是朴风文化呢?我们经过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广泛地征求全校上下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大家一致地认为:所谓朴风文化就是由朴老圆融无碍的工作方法,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学习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大爱情怀和知恩报恩的滴水精神构成的独具特色的德育体系,以及与朴初中学这所百年老校相结合孕育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已经在朴初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心中乃至太湖全县人民心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圆融无碍的工作方法

新华社发表的《赵朴初同志生平》中说“赵朴初同志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新华社在这段话中一连用了三个“圆融”,高度地总结和概括了朴老一生圆融无碍的工作方法,正因为朴老一生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圆融无碍的工作方法,才成就了朴老一生的伟大事业。圆融一词,在佛教中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破除偏执,圆满融通的意思;二是通融的意思;三是圆通、文辞周密畅达的意思。《佛学大辞典》将其解释为“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

圆融无碍是朴老一生所追求的工作境界。朴老一生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是他终生所从事的佛教事业;一个是他终生所从事的慈善事业。这两项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是两项很容易做的工作,特别是慈善事业,只栽花,不栽刺,专门做雪中送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好事。只有知道内情的人,才知道这两项工作其实是天底下最难、最复杂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难,不管怎样复杂,只要一经朴老之手,再复杂、再难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朴老就有这个本事。朴老的这种本事取决于他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能纳百川;身怀双璧,德雨化人;立场坚定,刚强英勇和光明磊落,观点鲜明这等四大特质决定的。

1、大海胸怀,能纳百川

朴老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可以向他奔腾而去,涓涓细流,汩汩清泉,扑人他的怀抱,他同样能够兼收并蓄,在他的心里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纳三教九流之人。他所从事的佛教工作和慈善事业,要同各个方面、各个界别、各个层次的人打交道,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一般普通老百姓,无论和谁在一起,朴老都能够环转自如,从容自若,他一生有很多朋友,我们党的四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视朴老为良师益友,除此之外,朴老还有许多知识分子朋友,工人朋友,农民朋友,宗教界朋友,外国朋友,当朋友们有困难时,朴老都能挺身而出,为朋友们排忧解难,绝不作壁上观。当然,当他的工作遇到阻力和麻烦时,朋友们也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帮助,所以在朴老那里再大的困难都能化解于无形。

大家都愿意和朴老交朋友,朴老心慈仁厚,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别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适应对方,而不是让对方来适应自己,适应别人,适应对方,适应环境是朴老成功的秘密。朴老虽然出生于大家,从小在家中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但是,朴老与人共事却没有半点公子哥的派头,他经常把家中寄给他的钱,用于他所忠于的革命事业,自己却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为人题写诗文,他总是很细心地询问对方“要繁体还是要简体”,有时忘了询问,他就各书一纸,让人自选。1983 年岁末,《医药报》在重庆创刊,请朴老题写报名,朴老繁简各书一纸,让报社选择。两年后,此报更名为《中国医药报》,又请朴老题写报名,朴老依旧欣然应允,毫无怨尤。

在对待生死这个重大问题上,朴老同样是在处处想着别人,方便别人,适应别人。他在遗言中写道“关于遗体的处理,我曾在二十年前写过遗嘱,置书橱屉内,不知缘何失去,今尚记原文大概,再书之。遗体除眼球献给同仁医院眼库外,其他部分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医师尽量取用。用后以旧床单包好火化,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对待死生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朴老尚且能够举重若轻,那么,在朴老那里还有什么事不能放下呢?

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朴老一以贯之地强调宗教要与社会相适应。1993年 12月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朴老做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说“中国佛教必须而且能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相协调。佛教与政权相分离,不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教育,不进行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佛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佛教徒爱国守法,拥护中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实现相适应或相协调对佛教的基本要求。”朴老强调“宗教徒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他告诫佛教弟子,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我们的生命好比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到人民的大海中去,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佛教就是在朴老这种适应和协调思想的指引下健康发展的。

2、身怀双璧,德雨化人

朴老身在诗词与书法上的造诣,在当今的中国堪称双绝。他用诗词和书法这两件宝贝,广结天下善缘,毕其一生,不求恩谢,不取俗利。以“诗书作筏,弘法度生,最多方便。”

朴老的诗词和书法,世人争相为宝,朴老从来不把这两件宝贝作为发财致富、谋取私利的手段,而是将这两件宝贝视为结交朋友和开展工作的方便法门,凡作书题词,只要有利于工作,只要别人喜欢,他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对待什么人,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对海内外前来求取 诗书墨迹者,大至榜匾墓碑,长篇经文, 小到题署书笺,纪念册和纪念照片,总是有求必应,毫无怨言。朴老一生创作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宗教文化和历史胜迹的诗词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又大都挥毫落纸化成了他广结善缘的凝香墨玉。九州的古刹禅林,异域的唐苑华府,骋目而望,到处都有朴老的墨宝。

1993年,朴老提出中韩日三国佛教建立“黄金纽带”的构想,其间,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宗教政策,为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中,朴老常常借重诗书作品,广结善缘,他常说,“既然诗书结善缘能饶益众生,所谓‘善意缘千结,人情纸一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诗书作筏,德雨化人,朴老的诗书、墨迹,世人视为珍宝,朴老将这两件珍宝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这两件珍宝为朴老开展工作,结交朋友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朴老访日时,在首相官邸与宫泽喜一首相会见,朴老用自作的诗书条幅作为礼品馈赠宫泽喜一首相,宫泽喜一首相展观后赞叹不已,喜不自胜。 1998年夏,我国发生特大洪灾,朴老首倡中国佛教协会举办大型“赈灾书画义 卖周活动”,朴老自己带头献出精品,首日义卖18万元,在朴老的倡导之下,全国书画家闻风而动,启功、沈鹏等书画界大家,纷纷献出自己的精品,使义卖活动大获成功。试想,假如朴老不是诗书大家,假如朴老作为诗书大家而不拿出自己的精品力作,后果会是什么样子,便不言自明,当然,这种设想是不成立的。

 

作者:方承明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