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朴初中学的朴风文化(中)

发布时间:2014-02-13
【字体:

3、立场坚定,刚强英勇朴老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在他的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刚强英勇,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兴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朴老一直战斗在最前沿,不屈不挠,毫不退缩。这种刚强英勇,百折不饶的精神,他在《拜石赞》中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无碍。其精神,其意态,俨若思,观自在。友乎师,石可拜”。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了朴老不可夺、不可侮的刚健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朴老生命的始终。在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始终。在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置生死于不顾,在敌占区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掩护青壮年奔赴抗战前线;克服重重困难,与新四军联系,把经过培训的上千名中青年送往这支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队伍中;同时,他参加了职业界救亡组织上海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参加了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星二聚餐会及其核心组织星六聚餐会,开展抗日救亡的斗争,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刚健精神,其共勇赴国难、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如日经月天,足可告慰前辈、启迪后人。在风雨如晦的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专制独裁、黑 暗腐败的国民党统洽,他挺身而出,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解救民众的爱国民主运动,笑对生死,从容镇定。 1976年,“四人帮”倒行逆施,摧残哀悼周总理的广大民众,朴老以诗词做武器,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谴责,诗日:“春寒料峭欺灯暗,听雨听风过夜半。门前锦瑟起清商,陡地丝繁兼丝乱……”上世纪90年代末,邪教“法轮功”肆虐中华大地,气焰极为嚣张,朴老一针见血地指出:“法轮功是一种邪教,尚不能以‘新兴宗教’论”,并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领导佛教界对“法轮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斗争。

4、光明磊落,旗帜鲜明

朴老慈眉善目,但他不是好好先生;朴老善于通融应变,但他决不随波逐流。朴老遇事有思想,有主见,有立场,态度明朗,观点鲜明,绝不含糊,他胆识过人,学识丰富,自己不赞成的是不苟同,不绕弯子。到现在人们还时常 “提到1965年中国书法界发起的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辩论,当时持“伪托说”的郭沫若等人和持“非伪说”的沈伊默等人,各持一方,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此事本属学书性争论,但因康生插手,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少学者和书法家或作壁上观,或噤若寒蝉,此时的朴老完全可以不参和此事,但他却不顾康生的淫威,旗帜鲜明地支持沈伊默等人的非伪说,令许多学者不敢望其项背,对他的大无畏精神由衷敬服。

朴老做事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主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迁就,不盲从。1990年,朴老在九华山朝拜肉身宝殿,从宾馆到肉身宝殿全部是上坡,法师们为83岁高龄的朴老专门准备了一顶轿子,准备把他抬上去,可是,任凭大家怎么劝,朴老就是不坐轿子。1992年 9月15日,朴老访问嘉峪关时,当地政府请求朴老题写“嘉峪关”,以便换下过去蒋介石题写的城名。朴老婉言谢绝道:“改变历史的本相,就是否认原本的客观存在。蒋介石写过嘉峪关,这已经是历史了,改它做什么。今天你改一下,明天他改一下,还有真实的历史吗?” 1994年5月北京有通知全市取消繁体字牌匾的一道限时令,朴老说“我主张识繁用简,繁体字是历史文化,抹是抹不去的。北京是古都,旧匾故联上的文化可以明鉴古今。谁把北京的牌匾都换了,就不怕写入京华历史吗?”此言一出,振聋发聩,影响非常之大。

(二)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学习态度

朴老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在诗词曲和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1950年,朴老参加国务院的一次会议,在会议休息期间,周总理指着朴老对中国作家协会负责人说:“作家协会应当吸收赵朴初先生为会员。他在文学、诗词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很有名气。"他的诗词曲作品曾先后结集为《滴水集》、《片石集》,其中不少名篇在国内外广泛传诵。他参照日本俳句17音的形式,首创了汉俳诗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创作的《哭西尼》,《哭东尼》和《哭自己》三首曲子,毛主席大加赞赏,以“某公三哭”为总标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全文朗诵,震动文坛,蜚声中外。

朴老的书法,字形流畅秀逸,结构严谨缜密,笔墨洗练疏朗。秀逸中见端庄,潇洒中见法度,娟秀而不失之纤弱,潇洒而不失之放诞,平易畅达,毫无拘碍。朴老担纲过北京书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83-1993)和第五任社长,并与启功先生联袂担任过《中国书法大全》(中国展览出版社和日本同朋社合作出版)等多部重要书画著录的顾问,为社会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书墨宝。朴老之所以能够成为诗词大家、书法大师和佛学泰斗,与朴老一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学习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

朴老自幼跟随父母勤习书法,将其作为人生路上的一门重要功课,临池不辍。1983年,朴老回忆自己学书经历时说“非专门当书法家而临池执笔,只是一见前人墨迹,就有敬畏之心,由敬而生爱,爱不释手,纵颠簸流离之时,日课暂辍,心亦向往之。”他在回忆青年时代学习诗书时说“学诗从艺须得自己努力修善,一日积学读书,二日勤做苦练,三日广闻博见。那时国运不定,兵荒马乱,我出于匹夫有责,在沪宁杭三处救亡奔波,每逢博洽学者就虚心请教。学问无他,都是问而得来的。当时不少书是借阅的。借来的书读得快,还得靠记得好。勤苦二字体会最深。"文革期间,朴老同样受到了冲击,他在劳动改造期间,仍坚持看书掌习。著名佛学家、书法家虞愚先生说:“劳动之余,他(朴老)就是看书写字……”朴老自己也说“工作之余,爱好就是喝茶、读书、写字。这三件事都要静,正好养心。喝茶须静中细品,亦是修炼。读书写字是书生功业,每天必做,即使独居一隅,乱声萦耳,也能安坐不动如须弥山。读书大约已超过五千卷,可以进上海隋经堂了。写字,最认真,也最不知累。”启功先生曾感叹道:“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见《赵朴初诗词手迹选》后记)晚年的朴老仍然每天坚持练习草书,力求书法上有所突破,他在诗中写道:“九十犹期日日新,读书万卷欲通神”《九十述怀》“老年作书用退笔,不求妍润存骨力。"《九十岁作书》等诗可证。

朴老不仅自己热爱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而且经常勉励家乡后学发奋学习。 1990年代,在家乡设立《拜石》奖学金,奖励家乡在教与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师生,“用以培植掌握振兴家乡之人才,以报答先母爱念乡人子弟之遗意。”从此,“拜石”已成为一种精神,鼓励着家乡后学刻苦努力,奋发向上,二十多年来,先后有3000多人次荣获拜石奖学金。1990年他给太湖中学题与的“难学能学,难行能行”“学问日新,德业日新”;1991年为太湖师范题写的“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的题词,拳拳之心,天日可表。1994年4 月26日他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谆谆教诲家乡后学“学、学习、学问,不少人对这三个词有误解,或者理解不够,因而用得不恰当。学,不一定是读书,虽然读书是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读书一定不能包括学习二字的含义。学了还要经常练习,才能叫做学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学必须要问,不懂的事情必须请教别人,不失时机地问,不怕下面子地问,这才可以说是认真地做学问,有希望成为有学问的人。”在朴老的亲切关怀下,家乡青年学子的学习更加刻苦,学习风气更加浓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制度改革以来,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通过高考这条路走出大山,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