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初中学的朴风文化(下)
(三)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博爱情怀
朴老一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大爱情怀,为家乡后学树立了光辉榜样。
1、爱家乡。朴老生于安庆,长于太湖,十四岁便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离开家乡后的七八十年的日子里,朴老不管走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和怀念着自己的故乡。1990年9月,朴老在九华山十王殿丈六金身地藏铜像开光仪式上深情地说:“安徽是我的老家……我虽离开家乡数十年,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我时时都在怀念生我养我的故乡山水,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9月29日,朴老回到了阔别64年的故乡太湖县,他在接见家乡父老时深情地说:“太湖是我的父母之乡,我是太湖的儿子,所以我非常想念太湖,连做梦也想到太湖……”
朴老热爱自己的家乡,不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尤其是在晚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家乡的发晨变化,常常不顾年高体弱多病,为家乡的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四处奔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2、爱祖国。朴老处处维护祖国的尊严。1961年3月,他赴印度新德里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会前应邀参加泰戈尔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当场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某些反华势力突然发动的恶意攻击,赢得场内一片掌声和各代表团的热烈祝贺。
朴老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积极开展同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侨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联系,同破坏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言论和行动进行坚决斗争。1999年7月,当李登辉逆世界和平之潮流,悖中华民族统一之意志,公然鼓吹“两国论”时,已届耄耋高龄、久卧病榻的赵朴初同志,郑重发表谈话,严厉谴责李登辉的谬论。他在生命垂危时,还念及台湾的老友故旧,心系祖国统一。
3、爱和平。朴老时刻关注着世界和平,以佛教为纽带,精心构筑中日和平友好之桥,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1951年,朴老代表中国佛教界主动送观音像给日本佛教界,打开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大门。随即,日本佛教界发起了护送中国二战时期在日殉难烈士骨灰归回祖国的活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朴老多次以团长身份出席禁止原子弹氢弹保卫和平的大会。 1962年,朴老倡议中日佛教界共同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日本佛教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广泛宣传中日友好传统。1980年,他推动和组织了鉴真和尚塑像回中国探亲活动,掀起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往来的高潮,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群众基础。1993 年,朴老提出佛教是中日韩三国友好交流“黄金纽带”的构想,得到韩国和日本佛教界一致认同,轮流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召开了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宗教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联系广泛的积极作用,向世界人民广泛宣传了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加深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四)知恩报恩的感恩心态
报恩是朴老恪守终生的思想。朴老一生,涓滴必报。他常说“报恩,缘于善。志当存高远,报恩总平常。”在朴老的心目中,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干什么工作,即使是看书写字做功课,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态。他在北京书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深情地告诫书法界同仁:“我们共沐浴了数千年诗书画界前贤的文化法乳,方有今朝。最好的还报就是昭著前贤功德,墨香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学书作诗有成,要报师长恩国家恩;挥毫能结善缘,要报朋友恩人民恩;得文化熏陶、水土养育,要报故贤恩天地恩。大家报恩扬善,中华百业振兴,更况学书呢。
朴老一生无时不在报恩,无处不在报恩。大处说只要于国家于人民有利,俱是善;小处看,于道德于气节于品格有碍,俱是恶。朴老经常教诲年轻人:“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为之,滴水可以奔人江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滴水精神是朴老舍身报恩的最生动形象的表述。所以他终生奉行“众善必举,诸恶休为” 的原则,竭尽全力实践舍身报恩的滴水精神,从不以善小而不为,直到九十高龄,尚在医院病房自制书签,用小楷精心书写“生有始终,缘分无尽”、“慧烛长明,报恩不尽”等书签,勉励来病房看望他的人报师长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报朋友恩,报人民恩,报天地恩。
二、朴风文化对朴初中学在新时期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1、朴风文化将指导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朴老圆融无碍的工作方法,值得好好研究。学校正在改革和发展过程当中,还处在爬坡的关键阶段,前面还有很多艰苦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至关重要。只有选择和掌握了适当的、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我们要学习朴老能够适应和善于适应环境的本领。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而不是一个企图改变环境和他人的人,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与再适应。面对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沧海一粟,碧空一星,大地一草,沙丘一粒,实在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我们不能企图改变这个世界,不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冷眼笑看花开花落,坦然面对云卷云舒,我们就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强不息的坚强地成长起来。
我们要学习朴老能够把自己的长处服务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将己之长用来炫耀自己,作为自己谋求私利的手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就看你能不能发掘,善不善于运用。我们有的人,自己有了一技之长就觉得了不起,将它用来作为炫耀自己,谋取私利的手段,就是不将他用在工作上,与朴老比起来.确有天壤之别。
我们要学习朴老立场坚定,刚强应用的精神,学习朴老光明磊落,旗帜鲜明的风格。
2、朴风文化将指导我校全体师生员工树立终生学习的学习理念
朴老是终生学习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他那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人人都必须认同自己的双重身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作为学生,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终身学习,我们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我们最终的追求是育好人,为“育人”而学习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法,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真正成为“活水的源头”,我们才能更好地浇灌和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帮助学生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朴风文化将指导学校积极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活动
朴老是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光辉典范。他那种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大爱情怀,将永远激励者家乡学子,我们将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太湖人,是太湖父老乡亲养育了我们,是太湖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们,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系列活动,让爱国主义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每一位师生的心田。爱家乡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动员和鼓舞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一面旗帜,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途径。
通过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爱和平的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爱家乡爱祖国热情,激发全体师生员工为家乡的美好明天,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4、朴风文化将进一步培养我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感恩心态
朴老是知恩报恩的典范,知恩报恩,既成就了朴老的伟大人格,也成就了朴老的伟大事业。我们学习朴老,必须学习他知恩报恩精神。
知恩和报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恩是认识,是前提,报恩是行动,是表现。知恩是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身边事物最重要的认识方法。知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
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无不处在重重深恩的包围之中。小时候,有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后,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老了后,有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遭遇挫折时,有人向你伸出温暧的双手;感到迷惘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生活无助时,有人会默默地为你提供帮助;对于这些,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细心观察。我们只有常怀知恩之心,才能发现身边的人、身边的物有恩于你。
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生育了我们,哺育我们成长;感谢国家给予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感谢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的蓝天、白云、阳光、空气和食物。
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
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学会宽容和容忍,才能消解内心的积怨,涤荡心中的尘埃,才能化仇恨为春水,化干戈为玉帛。
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对别人、对环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包含;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激;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赞赏。
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真正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帮助别人。
感恩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使我们保持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让我们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长存报恩之志,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