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熙宅第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进行全市文物普查活动,发现了城南小巷湮没在一片民居中的“大宅门”——甘熙故居,高墙深院,房舍鳞次栉比,规制庞大,可惜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甘家后人已各奔东西,这座甘家大院穿上了“百衲衣”,简直成了一个破败不堪的“大杂院”。走进窄小的门洞,两侧皆是违章搭建的窝棚,只能侧身通过甬道。院子里全是破门板、旧窗户、塑料布隔开的一个个小家,到处是残缺不全的格窗玻璃,电线密如蛛网,给人的感觉是低矮、潮湿、脏乱,哪里还有书香门第的一点氛围。1992年,民进南京市委会慧眼识宝,在调研中发现位于南京南捕厅的甘熙故居值得保护和开发,多次写提案向市政府呼吁对老宅子的保护和利用。
1993年初,民进南京市委会在市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关于保护开发甘熙故居的建议》的提案。同年6月3日,市文化局领导邀请民进市委会的有关同志再次去甘熙故居进行考察,并在馆内召开了座谈会。7月3日,在市文化局主持牵头下,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三家办公厅相关同志和市规划局、市建设委员会、市旅游局及南京民进的负责同志在甘熙故居召开了现场办案会。确立了保护开发甘熙故居的方案。1994年、1995年、1996年,连续三年将保护开发甘熙故居,建设民俗文化城项目,列为市政府奋斗目标,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
由于种种原因,到1996年,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为此,在1996年的市政协全会上,民进南京市委会再次提出了《民俗文化城开发建设何时能实施》的集体提案,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7年、1998年民进南京市委会通过与市政府领导高层协商、与市文化局对口联系、与甘熙故居的南京民俗馆加强信息沟通,多渠道地关心、促进该项目的实施和建设,终于完成了一期项目的建设,初步建成了南京民俗博物馆。进入新世纪后,民俗文化城项目的二期、三期工程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南京民进仍一如既往地在不同场合进行呼吁和建议。目前,民俗文化城已经展现出雄姿,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一个重要代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南京城建的大开发,2002年当拭去蒙在珍珠上的灰尘泥垢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竟是清代名门望族甘熙的一片祖宅。
甘熙(1797-1852),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道光十八年进士。以知县签分广西,二十三年签分礼部仪制司,二十七年选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道员。甘熙精通地学,善晓勘舆,星相之术。“洎至辇毂,获交当代名德”(见《白下琐言》,辇毂,即指侍奉皇帝左右)。1842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时,奉诏为道光皇帝重选墓陵,又为孝和睿皇后选择陵地,咸丰二年(1852),甘熙再奉命复勘魏家峪、平安峪。他一生博学强记,勤事纂述,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重修灵谷禅林志》、《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和《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金石题詠汇编》等文集。因其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
甘熙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来宁以经商发家,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异”是根据风水理论决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甘氏南迁后,家中悬“于湖世泽,渤海家声”对联,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民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其旧名为“友恭堂”,俗称“九十九间半”,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中国有帝王为“九五之尊”的说法,民居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故居布局上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等封建道德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建筑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讲究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故居内大小天井多达35个,有水井、窨井32个,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采光以及上下水等问题,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起到“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功用。
木雕是通过梁架、梁托、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来表现的。绝大多数房屋的门窗都是格扇门、和合窗,裙板上的雕饰多为寓意吉祥的故事和动植物图案,雕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各式图案。在梁坊等处还雕有钱蝠(全福)、柏鹿(百禄),柏树绶带鸟(百寿),蝠磬(福庆)、蟠桃与鹤(鹤寿)以及玉堂富贵、吉庆有余、万事如意、平升三级,平安富贵等各种吉祥图案,木雕刻工精细,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显得典雅古朴。故居原有的一些楹联和门对,也反映了甘家的家风和处事观念。在大厅前的门楼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砖雕装饰,如八仙过海、福禄寿喜,其形式和内容相当丰富,是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戏曲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即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上的统一,体型上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灵活性。甘熙故居建筑特色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是清代晚期流行于南京周围地带的具有楚风的建筑特色,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的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2006年,故居以“甘熙宅第”之名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时代建筑的“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它包括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以及后花园共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民居组成,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逾一万平方米,建筑群已修复如旧,全面对市民开放,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大片焕然一新、迷宫般的规制齐整的大宅院,和原先那个大杂院比,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人们盛赞市政府在保留城市记忆,实现保护历史文化与建设现代化都市方面做了一件大好事。
2006年6月,南京城建集团联合市文物局将甘熙宅第周围环境的扩建工程,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整个甘熙宅第用地面积要扩大到30.5公顷,投资约25亿元,分作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环境整治区等三个层次,故居内复建“金陵第一藏书楼”——津逮楼,宅第外还要以街区东北的水广场和东南角的木广场为界打造都市游憩特色区,建造神秘的“雁足镫”景观,在西北角新建仿古戏台,让数百上千的老票友、老戏迷在此,欣赏京、昆大戏和南京白局,兴致所至,自己亦可亮亮嗓子,玩味梨园雅韵,整个历史街区定位为“金陵历史文化风尚”,以老字号传统品牌为主,广招客商,整合手工业文化资源,许多老字号名店在这里安家落户,各展其能,大放光彩。走进这座“大宅门”,一切皆按照历史原貌修复如旧,整旧如故,重现甘熙宅第昔日繁华。走进甘熙宅第,人们尽可在这洁净幽深的大宅第里徜徉,观看甘氏家族的展览;欣赏南京民居建筑的精华;在这车水马龙的喧嚣里,闹中取“静”,发怀古之幽情,捡拾儿时抖空竹、抽陀螺、看皮影戏的乐趣,聆听丝竹管弦的奏鸣,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文化品位的事情!毫无疑问,甘熙宅第及其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保护,无疑会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崭新名片。这是一部惊世之作,一个大手笔!在富丽堂皇的南京第一商圈内,还能保留这粉墙黛瓦的一片素雅;来此走一走逛一逛,满眼皆是粉壁、黛瓦、马头墙,古香古色,清清爽爽,谁能不由衷地感叹:南京真是越建越美了,越来越有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