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吴长福的永恒北川

发布时间:2015-02-26
来源:民主杂志
【字体:

  2008年的5·12大地震,让人不堪回首,令人触目惊心。震后十天,第二次来到地震重灾区北川的温家宝总理,面对地震造成的惨状,动容地提出将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予以保留,并修建地震博物馆。2008年8月,上海市接受四川省绵阳市委托,承担起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的任务,并成立由同济大学为主持单位的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组,担任项目专家组组长的就是民进上海市委会常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吴长福教授。仅仅时隔数月后的2009年2月,吴长福领衔项目组即将一份厚厚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项目成果正式上报上海市政府,并送交四川当地政府。

  临“危”受命

  吴长福教授介绍,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规划的任务落实到同济大学时已经是2008年9月。时间紧迫,学校立即成立了以常务副校长李永盛牵头的领导小组和以吴长福为组长的专家组以及项目工作团队,并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多专业方向协同迅即展开了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的相关工作。

  10月上旬,在灾区遭受“9·24”泥石流侵袭之后刚刚可以徒步通行时,吴长福教授即带领由规划、建筑、结构、地质、环境、景观、交通等专家组成的工作团队来到北川,到地震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进入到满目疮痍的北川县城,面对着吴长福他们的,除了遍地的瓦砾和已成废墟的大街小巷,没有任何关于北川县城的资料。没有水文资料、没有地质资料,也没有震害资料,甚至连基本的地形资料也没有。但吴长福教授和他带领的各路专家二话不说,带着各种图板和仪器,一头扎进坎坷难行、危机四伏的残垣断壁中,从最基本的拍照、测绘、标注开始,一幢幢楼、一条条街道地艰难工作。在持续大雨后的废墟和泥泞里,实地勘察的艰辛也就可想而知。同时,在当地陪同人员的帮助回忆下,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每一座建筑以前的用途、名称,以及一幕幕地震发生时催人泪下的场景,这为以后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让吴长福更为心痛的是,2008年9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震后的灾区由于持续大雨,导致发生了泥石流等极为严重的次生灾害,现场破坏十分严重,原本仅有的震后航测图与现状都完全变样了,这对吴长福他们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许多先前的工作不得不重新来做。所以吴长福说,实际上他们的工作直到2008年的国庆节后才算正式开始,前期所做的许多工作几乎等于白做!

  为了在现场抓紧时间工作,他们经常把吃饭时间压缩到最短,与当地政府领导的沟通交流也常常安排在晚上。而为了尽量减少当地政府的负担,当他们在现场奔波、跋涉的时候,有时甚至连食物都是自备的。就这样,在短短的数月时间里,吴长福带队4次深入北川县城进行勘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与当地政府进行了及时的交流、沟通,听取意见。在吴长福的带领下,项目组在总体工作框架下搞好分工协作,从各专业角度开展对各系统的专项研究,同时分组对整体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而每次回到上海后,专家们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分专业的调研报告。

  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吴长福带领的项目组在2008年11月即完成了设计的初稿。他们马不停蹄,立即在12月就方案初稿内容与北川县政府、绵阳市委和市政府、四川省政府有关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汇报和交流。2009年新年伊始,吴长福又带领项目组专程赴京,就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设计进展情况向国家文物局、国家地震局作了专门汇报。2009年2月底,在综合了各方面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最终成果终于出炉。

  打造一流的国家级博物馆

  翻阅这套厚重的《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深感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无不凝聚了设计者的心血和汗水,更充满对逝者的怀念,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项目组组长,吴长福深感责任重大。他认为首先要在总体上把握好,掌握好一个“度”。比如设计方案如何做?规模多大?建筑量多少?拆掉哪些?保留多少?如何不打扰逝者,又能让生者满意等许多方面都要把握好。

  吴长福教授认为,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博物馆、一个遗址地,还应是一个纪念馆,是一个人类历经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博物馆。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既是体现全民意愿的国家行为,也是所在地灾后物质与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遗址博物馆作为一个功能综合体,这在我国博物馆建造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建成后的遗址博物馆综合体,应该能够承载纪念、展示、宣传、教育和科研等五大功能。为功能的实现,吴长福他们还在安全保障、遗址保护、生态景观、环境保护、市政系统、交通系统、展示系统、旅游系统等八大支持系统方面进行全面的专题研究。

  而在建设上需要考虑三大目标,即既要留存大灾难的记忆,又要展示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人类大爱的精神和力量,还要加深人类对自然的再认识。因此,在概念策划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吴长福和专家组进行了分区设计,将地震综合体按照功能与区位划分为博物馆与综合服务区、县城遗址保护区、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这三部分分别包含了“永恒的记忆”、“永恒的家园”、“永恒的自然”的主题,从时空上来说也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把三者合而为一,成为整个项目设计的主题——“永恒北川”。

  按照设计的要求,地处任家坪的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以地景式建筑结合遗迹保护的设计手法进行整体设计,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参观流线,以多种互动展示方式,使参观者切身体会到地震的威力和影响,并获取相关知识。县城遗址保护区则强调祭奠与参观并重的原则,在维护遗址保护原真性的同时,通过守望塔、绿色方舟等的有限介入,以营造遗址的纪念性氛围,并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在唐家山的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以次生灾害、自然地貌、地域文化为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突出震害对水文、地质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周边居民点,展示自然环境变迁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生命的永恒守望

  作为纪念性遗址博物馆,在设计中吴长福和专家组非常注重人性化和本地性思考。他提到了自己有三个基本的认识。首先是博物馆不能建在县城遗址内,而应分开建设。这除了考虑到遗址与博物馆既有一定距离,又可保持紧密联系,有利于形成项目整体的功能分区关系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县城中几乎每一幢震毁的建筑、每一堆建筑废墟中都有遇难者,在该区域内进行任何大的建设都是不适宜的,县城遗址现场应受到充分的整体保护。

  第二个基本认识则是,过境交通一定要绕开县城遗址。因此,原先从北川县城中穿城而过的两条国道和省道,在设计方案中通过穿越隧道绕开了伤痕累累的老县城,使县城遗址能够尽量保持平静的氛围。“亡灵不应该被打扰,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吴长福不止一次如是说。

  还有一个认识即是,在遗址区内应该参观与祭奠并重。在大地震中,北川县城80%以上、12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被毁。县城2万多常住人口中,除4000多人逃生外,其他全部被永远埋在了废墟之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多次到遗址现场勘察、目睹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惨状的吴长福教授,显然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在遗址区的设计中,他把祭奠与参观相结合当成一条原则来遵循。

  在设计方案中,吴长福他们在北川县城的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和北面分别设置了一座守望塔。四座守望塔的灵感来自当地羌族的塔楼,寓意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受伤心灵的抚慰,更寓意着面对灾难的坚强和对北川、对生命的永恒守望。这一切,无不处处体现着吴长福和设计团队的良苦用心,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邹海伟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