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永远的浙江民进青工委

发布时间:2015-03-13
【字体:

  青年工作委员会是1997年六届省委会的时候成立的,当时省委会在原有的妇女、老龄、医卫、联络等四个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了青年和科教文工作委员会,共成立了六个专委会。第一届青工委的主任是陈亚岗,副主任是穆建平、祝强。那时陈亚岗是省委会常委,而其他五个专委会的主任都是由省委会副主委担任的。

  青工委的成立

  先从青工委的成立说起吧。民主党派在上世纪80年代恢复活动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那会儿发展了一大批会员。到后来90年代,特别是1996年贯彻《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精神以后,从组织发展上来说,开始强调质量,我们有意识的吸收一批相对年轻、层次较高的青年会员入会。他们怀抱美好的理想加入党派,希望能实实在在做点事,找到政治上的归宿。当时,青年会员参加新会员学习班以后,在省委会这个层面上就很少有直接和他们联系的工作平台,他们会有一些失落感,再加上还有一些活动不太正常、组织生活也比较涣散的支部,对这些相对比较年轻且有一定层次的会员来说,感觉入会以后会内没有活动,似乎组织已经把他们忘记了。

  组织处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分析了青年会员的思想状况。他们和五六十年代入会的老会员不一样,老会员入会一般都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会员们经历过诸多波折,对党派有着特别深厚和纯粹的感情,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入会的,特别是思想活跃个性多样的青年会员,要考虑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来凝聚他们,传承会内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开拓党派发展的空间。我们的思考和建议也影响了省委会的决策层,觉得省委会应该成立一个工作机构,来团结引导凝聚青年会员,也为党派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当时省委会已经有四个专委会,也恰逢换届以后专委会格局调整,拟成立多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这样青年工作委员会顺势得以成立。

  当时省委会把联系青工委的工作放在组织处,我作为联络员参与了这块工作。在组建青工委班子的时候,组织处提出初步的方案是,在省委委员、青年会员中挑选一些层次比较高、有一定代表性的会员,同时也兼顾到界别的平衡。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注意发现好的苗子,对委员班子逐步充实。在第一届的后期就把吴一舟增补为委员。二届的时候也考虑增补美院支部的卢勇和杭电支部的王健,不过因为临近换届等原因,综合考虑后最后也没有进行增补。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工作机构,我们对于青工委的工作机制也是逐步摸索的,早期主要是以联谊活动为主,希望通过活动联络情感,在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也起到一个后备干部培养的平台作用。我记得青工委刚成立那会儿活动频率很高,基本上以具有党派特色的联谊活动为主,同时与委员的个人专长结合起来,组织一些社会服务工作,尝试着通过多种形式,让青年会员感觉到自己能够发挥作用,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认为这对于维系党派成员的情感,特别是青年会员这一群体很重要。我们组织青年会员参观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青工委委员林为林作戏曲欣赏讲座,举办独生子女教育讲座,到开化医卫扶贫,在祝强捐建的希望小学开设示范课,号召为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捐赠玩具书籍,组织医卫专家为福利院孤残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等活动。这些活动里富有特色并能持续坚持也取得较大影响的,应该还是对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帮扶工作。


  情系福利院

  青工委成立不久后,我们就组织了医卫服务,在西湖边的青少年宫广场上搭了简易的棚子进行义诊活动。在委员的定期聚会中,儿童医院支部的李建华和另一位委员徐志清谈到是否找一个固定的联系点,可以长期做医卫服务。刚好徐志清和民政部门比较熟悉,就一起帮着牵线搭桥联系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最早一次到福利院的医卫服务活动应该是1998年6月6日,当时由李建华和儿童医院支部主任童美琴具体牵头,组织了医院民进支部的主要力量,包括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新生儿科、胸外科等十几位专家,为福利院的儿童健康体检。这项工作得到会员们的热烈响应,他们不但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到福利院服务,而且每次都自带糖果送给小孩子。从这之后,对福利院儿童的服务就再也没有间断。

  福利院收养的孩子大都有各种先天疾病,那时候的福利院没有现在这么正规,经费有限,医技力量也不强,孩子被收养后只能做一点简单的检查,有很多孩子的疾病不能被及时发现,有病的孩子也缺乏专业的治疗。我们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帮扶活动,参加的都是省级儿科专家,有专业的儿科体检流程,有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还有对老师和保育员的专业培训,在当时非常契合福利院的实际需要,也深受他们的欢迎,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定期的帮扶活动,福利院也和儿童医院支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就不再仅仅是围绕儿童节做文章,而是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随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在为福利院儿童医卫服务的时候,我们也注意到了福利院一些设施比较陈旧,天气热了有些地方空调也没有,孩子们的玩具、儿童读物很少。那时候院长书记年纪也比较大了,获得的社会捐助不多,也给我们叹了很多苦经。委员们心里也酝酿了一些想法,想帮助他们添置一点东西,除了医卫力量的帮扶之外,再尽一点绵薄之力。我记得是2003年3月初,青工委和医委会联合发出倡议,在省直青年会员和医卫界会员中开展“捐出10元钱,献上一片爱”活动,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共收到省直各支部捐款四千多元,捐款都用在了购置柜式空调、电扇、玩具等物品上。6月,时任副省长的盛昌黎主委和青工委、医委会共同组织的医卫专家一起参加了活动,在完成体检、会诊工作后为孩子们送上了礼物。那次活动儿童医院的院长赵正言也应邀参加了,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

  青工委在2006年3月还发起过一次捐款活动,我记得那次共募得七千多元,向福利院捐赠了一批医疗仪器和儿童保健食品,浙江传媒学院支部还单独捐赠了价值三千元的空调。那次的医疗服务也是与医委会一起组织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薛金增专程去看望了参加服务的专家,还向福利院赠送了价值七万元的两例心脏手术。这也为后来省委会对福利院先心患儿的专项救治有所启发吧。那时国家对福利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了,福利院新上任的一位姓张的院长,她的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各方面的捐助也募集了很多。新生儿也都由医院进行系统检查,我们所做的实物捐赠和常规体检也已经不能像初始时那样发挥较大作用了。不过通过青工委这项工作所形成的纽带,使得儿童医院支部与福利院的联系一直持续着。省委会也随着福利院状况的改变,逐步调整了社会服务模式。


  努力参政议政

  随着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的确立,参政议政是党派的主要职能也在全会上下逐步得到认识。2002年省委会换届后,成立了八个专门工作委员会。专委会是参政议政的工作机构,定位非常明确。省委会对专委会组成人员也进行了调整充实,第二届青工委主任由蔡秀军担任,副主任是李建华和肖锋。如果说一届青工委是以联谊活动为主要工作方式的话,那么到了二届的时候,参政议政就是我们工作的主线了。

  青工委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的重点就是考虑课题调研,基本上每年青工委都会完成一个课题,那时候主要还是依托委员或青年会员的个人学术专长或优势来做。我记得委员陈集双撰写的《重视有害生物入侵 建立生物安全机制》的提案,就在2004年作为省委会的集体提案提交省政协九届二次全会,这还是由首次获得省科技厅立项课题的成果转化而来的重点提案。2005年吴一舟还在农业厅工作,他对农业问题相对熟悉,而且省委会也比较关注农业问题。我们就选择农业产业化课题由吴一舟牵头实施。当时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刚开始提出,基本上还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吴一舟请同在农业厅工作的会员黄慧群帮助一起收集资料,拟定了调研方案,我们组织了到富阳考察调研,参观当地一个加工速冻蔬菜的农业龙头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户的契约意识欠缺,使得农业基地缺乏主导权。之后通过召开课题研讨会的方式,集聚大家的意见对调研报告予以完善。应该说,最初大家对如何提出和完善调研报告,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的,我们也是通过不断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调研过程中不断提升青年会员们的参政议政能力的。

  2006年青工委还提出“公共财政如何向三农倾斜”、“浙江省应率先在土地制度上有所创新”、“浙江省的科技投入应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主导性产业倾斜”、“省委省政府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等课题的选题方向。当时还成立了三个课题组,由青工委委员和青年会员共同组成,希望通过组织调研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当时有关公共财政这块的课题,就是让财经学院支部的张雷宝牵头做的。后来省委会还聘请了他担任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他成了工作骨干,在省委会的参政议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青工委的参政议政成果有些可谓是妙手偶得。也是在2006年,青工委举行了一次参政议政骨干会员联谊会,秉承青工委的传统,活动还是以联谊为主。在交流参政议政工作体会之余,我们十几个人一起游览西天目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途中大家谈兴正浓的时候,吴一舟无意之中说起这里病死的柳杉好像特别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去的陈集双也关注起来,他的参政议政意识比较强,马上意识到可以在保护西天目自然环境方面下点功夫。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的关注度都集中到千年柳杉上了,当即就决定委托陈集双负责研究,回去后他也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最后形成了社情民意信息上报。

  青工委和其他的专业委员会有所不同,比如那时的科技教育、医卫、文化出版、经济科技等专委会集中的都是那些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组织专家就相关领域的问题共同研讨。而青工委是由各个界别组成,委员们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是依托于个人的专长,其他人主要是帮着出谋划策、提一些意见建议,很难提出专业的具有一定高度的观点。青工委的优势是年轻界别分布广,但这也造成在提出的课题上和其他专委会时有雷同,并且在专业上又缺乏竞争优势。可能专委会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发生的转变,也对八届省委会领导层在决定专委会格局上有一定影响吧。八届时就不再设青工委,委员们也大都按照各自的专业分到其他几个专委会了。其实我个人觉得,如果当时青工委和老龄委、妇委会一样改为联谊会性质的工作机构,定位为会内青年会员的联谊兼顾后备力量的储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青工委的魅力

  青工委设了两届,只存在了很短的十年时间,但成员们的联谊活动一直持续,即使是在多年后的今天,大家时不时的还会彼此想着念着,定期聚一聚,也还一直留恋这个相聚的平台。我想这也就是民主党派的人情味所在了。

  六届的专职副主委石楠有一个很感人的习惯,只要他知道我们的会员获得了奖励或有任何喜事,他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祝贺,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关注。七届专职副主委是赵光育老师,他对专委会特别是青工委很支持,只要时间没有冲突,青工委的活动他都会来参加,热情地和所有委员打招呼,让他们特别有亲切感。领导们的亲民,对凝聚青年会员起到了很大作用。两任青工委主任陈亚岗和蔡秀军,当时都是省委会常委,对专委会的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在专委会的工作平台上,他们都希望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亮点。我觉得间接的也促进了他们对于会务工作多作思考。虽然他们本职工作都很忙,但是他们对青工委还是投入了很多精力特别关注。青工委的所有活动两任主任基本都来参加,作为主任,他们确实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把青年会员吸引到周围。青工委也是因为有他们两个主心骨在,始终都能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我记得那时基本上每个季度青工委委员都要聚一次,吃饭喝茶漫谈讲座参观,方式不局限,却也适合青年会员这个群体,通过活动的平台,结识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大家在一起互相欣赏气氛活跃,通过交流思想碰撞出火花,彼此有所收获,甚至还有要当红娘的。虽然他们平时忙于工作,但省委会提供的这样一个与人交往的平台,大家都愿意来。即使有各种原因没来参加活动,但不管是事前还是事后,我们都会让他知道我们搞过活动了,我们想着他,希望他下次参加。青工委每次会议一般是不准请假的,我们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谁请假了就必须由谁安排下一次的活动,也以此鼓励成员们积极来开会。青工委虽然早已不再设立,我们的联系却一直延续,这些曾经青春飞扬的委员们如今早已成为民进的中坚力量。蔡秀军现任省委会主委,陈亚岗、穆建平现任省委会副主委,肖锋现任杭州市副主委,王滨梅现任省政协委员,吴一舟、徐志清、傅柏平现任省委委员,李建华、林为林担任民进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傅伟明担任省直工委副主任,黄丽丽、俞为洁、步汉英……还有许多虽然已不再担任职务却一直为民进发展默默付出的委员们,包括已远在异国他乡,却为浙江歌舞剧院支部组织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孙宇荣,民进的历史都会留下他们的印迹。在我们心中,青工委已是永远无法忘怀的回忆。

  我在机关工作了二十年,一直在组织处做会员工作,有一半的时间是联系青工委的,尽管他们性格各异,我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喜欢他们,因为人与人交往都是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我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我也经常在思考,我们在花大力气发展了优秀会员之后,以怎样的工作方式去联系他们、主动地贴近他们,拉近他们与省委会的距离,让这样一个优秀而富有朝气的群体紧紧团结在省委会周围,有朝一日当省委会有需要的时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这个组织的人,从心底里热爱这个组织,愿意为这个组织做事。我想这一定需要有情感的维系,也应该是我们党派所特有的工作方式。

  (作者系原民进省委会组织处调研员)

作者:王鲁平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