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为李白树碑的人(上)

发布时间:2015-05-27
【字体:

盛唐诗歌是矗立在中华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李白是站在这座高峰之巅的巨子。千百年来,李白为中国乃至世界所景仰。神州大地,凡其涉足处,纪念设施无处不有。尤其是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自李唐以来,有关李白的遗迹、遗址、纪念设施更是比比皆是。亘古迄今,而尤以气势恢宏的“太白碑林”为辉煌。

太白碑林,座落于江油市青莲镇天宝山,占地360余亩,与李白故居陇西院及其胞妹李月圆之墓相融,与李月圆闺阁粉竹楼及唐宋以来所建之纪念设施太白祠、名贤祠等紧紧相邻,与其少小时苦读之匡山隔涪江而相望。碑林集李白诗歌、优秀传统书法和精妙的现代雕刻、园林艺术于一体。沿山之南麓拾级而上,奇碑妙书夹于道。驻足山顶环顾,太白楼直指苍穹,大鹏亭跃然展翼,亭台迴廊蜿蜒,芳草绿树掩映,碧池荷花映日,更有“可上九天揽明月”、“直挂云帆济沧海”等意境深远的造型令人神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毛泽东、周恩来等政要和启功、沈鹏等书界巨擘之作镌刻落石,日月星辉。“5.12”地震后,在灾后重建中,河南援建的碑林中又一景区“清风明月园”中有关李白和月亮的造型,大气磅礴,令人震撼。

酝酿筹建于二十世纪末叶,规模既具于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太白碑林”,与民进有着不解之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九寨黄龙、剑门蜀道黄金旅游线上的江油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旅游事业比翼齐飞。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旅游产业人文内涵,江油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绵阳市委委员、民进江油总支主委周玉乾,综合政协外出考察形成的初步意见,于1989年冬在政协主席会议上提出了在李白故居建设太白碑林的构想,得到政协主席赵朴、副主席田守尧等支持。

1990年春节前夕,周玉乾去文化局开会,在楼梯上失足造成尾椎部位压缩性骨折,一周不能行走,春节后去成都体院骨伤科治疗,稍愈即返。4月下旬,周玉乾带病主持召开研究筹建“太白碑林”工作会议。他向与会领导和人士讲述了他在病床上拟出的筹备方案,得到一致赞同。会后,赓即成立“太白碑林”征稿办公室并开始征稿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李白纪念馆馆员、书法家、诗人、民进会员张泽担任,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干事、民进会员何大川为工作人员之一。

此工作亦得到江油市文化局及文管所、李白纪念馆、李白研究学会、江油市政协诗仙书画社、青莲诗社、太白诗书画院的积极支持。经商定,由政协江油市委员会和前述七单位署名发出“征稿启事”。具体办法一是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两个全国性的专业报纸上刊登《征稿启事》;二是通过全国各地政协向当地书法界转致《征稿请柬》;三是通过市内书法家岑勇等与全国各地书法界的联系及其他方式寄达《征稿请柬》。

江油市政协常委、江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书画家、民进会员王定超拟出《征稿启事》草案,周玉乾亲自组织有关人士进行修改、定稿,并安排何大川及时寄往报社,并先后寄出《征稿请柬》600余份。

6月14日和6月20日《中国书画报》和《书法报》相继刊出《征稿启事》。炎黄子孙崇敬诗仙、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被牵动。全国各地政协组织寄来不少书法精品。上海110岁高龄的中国书坛寿星苏局仙早已封笔,又欣然撰文挥毫。楚图南、溥杰、臧克家、周而复等,中国书协10余位理事,全国20几个省、市、自治区书协主席或副主席以及中国书协会员百余人寄来自己的得意之作。台湾的陈立夫、奚復一先生等27位书法家和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20余位书法家寄来了自己翰苑精珍。数月内,收到来稿3000余件。周玉乾对所收稿件逐一审阅定等,工作人员登记造册。周玉乾还亲自给作者回函。


在征稿的同时,亦考虑了太白碑林题名一事。先后给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国家主席杨尚昆,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佛协主席赵朴初,中国书协主席舒同、启功去了专函,希望题写“太白碑林”四字。先后于7至9月收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总政治部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回函:根据中央有关精神,中央领导同志一般不题词。还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舒同先生办公室的回函,说明舒老因病不能题字。赵朴初老和启功先生处一直无回音。

1991年10月31日,民进中央副主席梅向明,民进中央刊物《民主》杂志主编毛启邠、副主编吴祖心,在民进绵阳市委主委蒋安中陪同下来江油调研。周玉乾同志向梅向明副主席汇报了请赵朴初老题字一事。梅副主席同意回京后代请赵老挥毫赐墨。1992年2月,赵老的墨宝由民进中央从北京托专人带到民进绵阳市委转民进江油总支主委周玉乾。同时,毛启邠主编还附函说明赵老近期身体较弱常住院,一般题字都已谢绝,这次赵老是带病挥毫。赵老所题苍劲雄健的“太白碑林”四个大字,镌刻在“太白碑林”南大门入口处,为整个碑林增辉。

米易县政协收到《太白碑林征稿请柬》后,通过副主席奚铭栋先生在台湾的兄长奚复一征得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书作。为进一步征得台湾以及成都贤达的墨迹,周玉乾开始了成都、西昌、米易之行,由何大川陪同。

1991年4月6日,周玉乾和何大川乘公共汽车到成都后,托成都市政协代购去米易县的火车票。因为等车,4月7日下午17:00时,周玉乾和何大川乘公交车去成都指挥街79号,拜望原四川省副省长张秀熟,恰遇当日停电,只好徒步上9楼。进屋后,见张老卧于宽敞的客厅里的沙发上,身盖毛毯,体容虽瘦而䦆铄。周玉乾上前握住张老的手,大声说:“张老,我是江油市政协的周玉乾,特来看望您!我代表江油人民向您表示慰问,并转达江油人民对您的关心爱戴之情!”接着,周玉乾向张老介绍了江油市政协牵头在李白故居青莲兴建太白碑林之事。张老连连点头称是。看了陈立夫为太白碑林赐稿照片后,张老说:“内容好,字也写得好,可以刻碑。”周玉乾向张老提出为太白碑林作序的请求,张老欣然应允。

当时,省文史馆张惠昌先生在座。当周玉乾谈及欲请杨尚昆主席为太白碑林题字一事时,张惠昌先生说,可找杨尚昆主席之弟杨尚仑夫人林青,给杨主席去信,可能办成。张惠昌先生提供了林青的住址,并约定,从米易返成都后同往林青家。

4月9日12时7分到达米易县政协,与米易县政协同仁进行座谈,并就太白碑林征稿等事宜进行了交流,对他们积极协助征稿表示感谢。由于奚铭栋副主席住西昌,在米易未能蒙面。4月11日,周玉乾、何大川乘火车去西昌。12日下午,奚铭栋先生到西昌市招待所周玉乾所住的307房间交谈。周玉乾代表江油市政协对奚铭栋先生积极支持太白碑林征稿当面致谢,并请求再帮助江油向台湾等地征稿,铭栋先生欣然应允。周玉乾亲自将《征稿请柬》交与铭栋先生,托他通过其兄向台湾张学良、蒋经国、蒋纬国等征稿。

结束西昌之行后,15日飞抵成都。下午,去省社会主义学院附近拜见著名书法家黄稚荃。周玉乾向她说明建太白碑林欲再乞墨宝事。黄先生盛赞此举,并婉言表示,江油已有其作,近因身体不佳,恐不胜任,但表示愿动员他人支持。

16日上午10时,在张惠昌先生及余绍灵先生陪同下去了成都市十七街7号二幢林青先生家。林先生年已79岁,观其貌若六十状,谈笑风生,声如银铃,口齿清楚,反应敏捷。室内布置雅致,壁上挂着张爱萍将军补书悼杨尚仑之书作。周玉乾谈及欲通过她请杨尚昆主席为太白碑林题字一事,她应允给杨主席转去请柬。并说,中央有规定,是否能办成尚不可知。当即拿出《征稿请柬》,并在林先生书案上向杨主席写了信。周玉乾口述,何大川执笔。

1991年6月18日,周玉乾和何大川再到成都和成都市政协谭主任同去采石机39号会张惠昌先生,不遇。又去桂花巷省出版局宿舍二楼,欲向蜀中著名画家吴一峰约稿,未果。次日,再登其门,见到了吴老。谈及约稿事,吴先生说他四十多年前曾登江油窦圌山,过铁索桥,允以白描手法画窦圌山全景以应稿。此后不久,吴老的4尺整宣窦圌山全景白描图寄达江油政协。

19日下午,再度见到张秀熟老。张老说:“你们来了,研究一下好。碑林规模大,影响远,比修纪念馆还重要。”并说,他找了一些人研究了这件事,认为进入碑林的作品要够水平,要严格把关。关于写记或序,张老说,应刻有一定数量的碑后再写。他还说,要把规划搞好,一个地方的经济或文化建设不能一步登天。搞碑林,要先搞一本小书,把计划、设想列入,以后按此实施。把写碑记的位置留出来,关于碑记,他说他已想了很久了。

20日上午,又去拜见了四川三峡画派代表人物岑学恭。岑老对建碑林十分支持。事后不久,岑先生为碑林赐稿寄达江油。

作者:何大川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