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白树碑的人(下)
1992年2月1日,雨中夹着雪花,地上有点泥泞。“太白碑林建设情况汇报会议”在太白祠旁一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进行。当时太白祠正在修葺,工棚里烧了两盆杠炭火,中间拼了几张条桌为会议桌,四周放了几把木条长靠背椅。参加会议的有刚调到江油作书记才不几天的蒋仁富,市委常委、副市长仇义富,副市长张健、牟之森,人大代世发副主任,市委秘书长夏超韩,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邓家福等。会议内容之一是周玉乾副主席汇报太白碑林建设设计方案及有关情况。会后,李白纪念体系建设工作也在进行,并在积极进行筹备“太白碑林奠基仪式”有关工作。
1992年10月7日,江油1992国际李白文化节暨第五届秋交会开幕,下午在青莲天宝山举行“太白碑林奠基典礼”。
下午4时30分,“太白碑林奠基典礼”正式举行,数千江油市民、党政干部、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诗人、学者及有关人士聚集在长满荒草的天宝山上。会场布置得很简朴,用木杆搭了一个座北朝南的简易牌房,牌房左、右、上三方挂着约80厘米宽、近10米长的红布。上方有“太白碑林奠基典礼”八个白纸宋体字,左右两方红布上有“树碑垂范弘扬李白文化,继往开来振奋民族精神”的白色楷体联文。联文是张泽先生所拟,字是何大川勾划、书写在白纸上,剪下后贴在红布上。牌房前放了几张拼连的条桌,上面覆盖着从政协拿来的蓝色棉桌布。桌上放着两个半导体喇叭。桌前草地上栽着一块奠基石,四周插着缠有红绸的铁锹数把。群众、嘉宾、领导均站在齐膝的草地上。典礼由江油市青莲李白故里纪念体系筹建领导小组顾问、江油市政协副主席周玉乾主持,江油市青莲李白故里纪念体系筹建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张健致词。绵阳市政协主席李举之,中共江油市委书记蒋仁富、人大主任贾天富、市长杨昌信,台湾耆宿蔡肇祺、捷克斯洛伐克学者里波娃女士等领导和嘉宾铲土奠基。典礼轰轰烈烈而简朴地举行了。此后,市政府决定每年投入40万元用于李白纪念体系建设。
根据张秀熟老建议,从1992年4月开始策划编印一本关于建设太白碑林的宣传册。周玉乾亲自和有关方面人士多次研究讨论,进行策划,修改稿件。最后确定编印一本《太白碑林专辑》,24开本,全用铜版纸印刷。封面为蓝色底色,印有赵朴初题写的“太白碑林”四字,并配有插图,扉页印有“江油市青莲李白故里纪念体系筹建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然后就是“前言”,由八家征稿单位署名的“筹建太白碑林的倡议”,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园林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教授赵长庚为江油市李白纪念体系总体规划第三部分《天宝山太白碑林规划》文字说明节选,“太白碑林”在媒体上的宣传情况,捐资动态,“捐资办法”,封二还印有“太白碑林”规划图。同时,书中还附有不少李白纪念馆、文管所保存的名人书画作品,包括征得的稿件中的部分精品。因为这本书要发向海内外,一是全用繁体字,印制力图精美。当时江油的印刷条件还较差,周玉乾副主席与民进绵阳市委联系后,市委会推荐了绵阳民进会员蔡晓虹女士开办的不干胶印刷厂。蔡晓虹厂长给予积极支持,太白碑林奠基典礼前印出了这本书。
此前,为了向给太白碑林赐稿的作者表示感谢,兑现向作者发“入选证”的承诺,还通过民进绵阳市委在绵阳不干胶印刷厂印制了感谢信,入选荣誉证书。从4000多件来稿中选出800件拟刻碑,均发了感谢信和荣誉证。为解决这些资料的印刷费16000多元,动用了海内外人士数量不大的捐资。当时只收到七笔捐款,包括美元,折算下来也不过一万多元。人民币只有9000元,只得把奚复一先生捐赠的1000美元以1:7.5的价格付给了印刷厂。
“太白碑林”奠基后过了7年,1999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一,调任中共江油市委书记一年多的左代富同志和市委副书记刘毓才、秘书长范来山、常务副市长李守国等同志到青莲李白故居视察。无巧不成书,周玉乾先生正好这天应朋友之邀在太白祠活动。此前,周玉乾曾向左书记当面汇报过建太白碑林事。此刻,周玉乾先生自然不失时机地主动上前进言,左书记等很热情地听他讲。当时,左书记强调了修建太白碑林在天宝山开发和李白故居建设中的意义,并当场为碑林建设捐款500元,同往的刘毓才、范来山、李守国等领导也纷纷捐了款。
此后,太白碑林建设不断推进,继任的市委书记、市长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太白碑林再次启动后,青莲镇党政一班人作出了巨大努力。2000年前后,时任青莲镇党委书记、李白故里旅游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共江油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平同志带领该镇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2001年举行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盛典,此前必须建好首碑广场。李平同志不分昼夜,顶风冒雨,现场指挥,督促施工,累病了也不下火线,为太白碑林首期工程如期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青莲镇的其他同志以及后来的继任者也毫不例外地为之作出了努力。
2000年4月13日成立的“审稿征稿组”,周玉乾为顾问,成员有岑勇、王定超、张泽、丁稚鸿、李戎、饶学谱、何大川,8人中除岑勇、李戎、丁稚鸿,其余人均为民进会员。工作中,大家从不患得患失。从4月18日至6月初,在政协对所征稿件中选出的近800件作品,根据碑林首期工程需要,进行审选、分类,拍照。将683张作品照片和底片交与青莲,用于施工。参加此工作的同志,民进会员周玉乾、王定超、张泽、饶学谱是早已退休的老同志,但他们却把这些工作当作分内事。老会员饶学谱同志,在月圆墓修葺中,发挥版画家的特长,精心制作多幅浮雕,2001年,为政协印刷李白文化普及读物《走近李白》精心绘出20多幅李白诗意画,根本不讲回报。老会员王定超、张泽从太白碑林征稿到碑林正式建设,所做的工作,有些是其他人难担当的,但也从未见他们图什么回报。
江油市政协对太白碑林建设一直十分重视。起初,政协发起建设太白碑林并进行征稿,后来的领导都很重视这项工作。1993年,周家辛同志到政协任主席,强调太白碑林建设是个重头戏,政协所征稿件要妥为保管。次年春,安排张良国、胡振涛和何大川对所有稿件进行了清理、登记,制作专柜保存。2002年,又将精选出的原作与市档案局签订协议代为保管。范来山同志到政协任主席后,亲自过问查看稿件保存情况,并安排人员,对精选出的500多件稿件再精选出160多幅,编印了《情寄李白翰墨缘》一书,是很有意义的。正如范来山主席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说道:“《情寄李白翰墨缘》一书,是在中共江油市委领导下,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协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弘扬李白文化献计出力的历史见证,也是对海内外人士为建设李白文化而无私奉献之高风亮节的尊崇之情的寄托,更是对一些当年赐墨时年届耄耄,今已先后驾鹤西去的人士的无限缅怀。”诚然,不少赐稿者怀着殷殷之情,盼望看到碑林盛况,岁月蹉跎,未能等到那一天。敬爱的张秀老也没等到作序之日。历史总会有遗憾的!
纵观太白碑林建设的运行轨迹,20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为一瞬,但从20年前的初创,到今日之辉煌,是市委正确领导,政府有效作为的结果。即使是任何个人为之作了一点贡献,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哪怕民进的一些同志,长期以来,为之付出了一点心血,也是理所应当的,不过总是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