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良师的身教沐浴我成长

【字体:

我是1962年初奉中共长沙市委调遣来民进长沙市委机关工作的,1992年在民进湖南省委机关退休。其间除文革时期先后在市委办公室、省委人秘处工作。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接触会员较为广泛,和会领导的关系也较为密切。通过工作交往,深感良师甚多,受益匪浅。是她们启示我怎样做人,激励我在民进好好工作。现在回忆起来,有喜有惊,把亲历其境的故事记录下来,就当作一次重新学习吧!

大人物和小干部

1979年11月民进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我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聆听了小平同志亲切的讲话,第一次见识了民进中央许多领导人,如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赵朴初、谢冰心、徐伯晰、葛志成等。她们曾任会中央主席、副主席、秘书长,有的还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都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人士。我的第一印象是她们有一片可贵的爱党爱国之心和平易近人的高尚风范。时年我已近50,雷大姐、徐伯老曾直呼我“小顾”,更觉和蔼可亲。尔后一次去民进中央参加一个小型会议。葛老听说我有一个眼睛视力不好,当即叮嘱我多留一天,第二天即委派办公厅一位大姐带我去协和医院找了位老专家替我作了检查。葛老的一份心意,大姐的一次领路,竟成为我预料之外又难以忘怀的幸运享受。不但如此,有时梅明秘书长去中央开会,有的老人家还曾问及我眼疾的近况,更使我深受感动。心想,我只是民进地方组织一个极普通的小干部,何足民进中央领导人的挂齿念记。1995年葛老来长出席指导有关会议,在某日的下午他对会议工作人员说:“晚上要去老顾家看看”。我得知这一信息后感到受宠若惊,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到枫林宾馆葛副主席的居室,一见面就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招呼我在他身边坐下,十分随和地拉起了家常。以后不久葛老驾鹤西去的噩耗传来,我悲痛万分,旋即致电吊唁。这是我生平唯一致电追悼的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

差一点闯下了大祸

享有盛誉的湖南岳云中学校长何炳麟老先生,曾经兼任民进长沙市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民进中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并在省人委(大)、省政协历任过代表、委员、常委、副主席等要职。他1909年创建南路公学堂,1912年更名湖南第二公学校,1914年易名湖南私立岳云中学。由于治校严谨,人才辈出,顿时誉满三湘。1986年何老曾应府试中秀才,后东渡日本求学回国省亲蒙冤被取消官费留学,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岳云乃顺应而生。社会的现实并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反对清制和国民党反动政权,曾经剪辫以明其志并婉拒蒋介石的召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却倾力支持。他冒险聘请中共党员任教,欣然接纳杨开慧、丁玲等6名女生在岳云就读。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岳云中学,仍请何老继任校长。在欣慰之余,工作更加积极,业绩更为出色。先后荣获省优秀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出席了相关盛会,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嘉奖。更使他兴奋的是1958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他并赠言:“勤俭办学,叫化子讨米不要钱!”何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忆及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赞誉盈盈的老校长、老主委,是我差一丁点闯下天下大祸,至今我余悸犹存,愧疚不己。是这么一回事:有一天省委张平化书记在省军区礼堂作形势报告。大会前,平化书记在军区接待厅要接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主要领导人,何老应邀出席。早餐后我扶何老在湖南宾馆大厅前侯车,忽然大厅总服务台传出民进姓顾的接电话。在我赶忙接完电话又赶忙跑出厅外。好险呀!一不小心竟把何老撞飞二三尺远。当时我冷汗直冒,心想完了完了,闯大祸了!万幸的是候车人多,前面几位把何老顶住了才未酝成事故。我赶快过去抱住他老人家并连声道歉。他却笑着说:“冒失冒失”,毫无责备之意。我的心率才慢慢平静下来。从那时开始我得到一条教训:一定要万分检点忙中出错啊!


立会为公的领班人

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的1977年,随着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顺利恢复,民主党派组织活动,也必须重建“庙宇”,把“和尚”(注:毛主席同周世钊先生的谈话语)找回来,可是做起来并不简单。原党派机关办公房已不复存在,专职干部均下放未归,经过“文革”会员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人受到冲击,余悸未消,几经变迁,有的会员身居何处都还不知道。根据民进中央的指示精神,在省、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民进长沙市委临时领导小组随即应运而生,由原市委主委袁鹤皋老人负责,着手恢复民进组织活动。在交通十分不便的条件下,是袁老、伍志飞校长二位均已年近八旬的老人,扶着拐杖四处奔走,意欲把机关原干部调回,同时走家串户,觅访会员现状,其热情之可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当时我在湘西维尼纶厂工作,1978年中我回家探亲内人告诉我,袁老已经三次来家看望。我回厂后厂政治部通知我说:“省委统战部已来函商调并多次电话联系,厂党委已同意你调回原单位,望立即作好移交工作,速去长沙”。当我在统战部报到后,随即安排在省政协借用一间办公室作民进机关驻地。1980年2月领导小组召开民进长沙市第五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民进长沙市第四届委员会,至此恢复组织的工作即告结束。

在开展会务活动中,袁老主持全面工作,副主委、秘书长全力辅助。袁老对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关注。他明确提出要把协助党落实政策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的首位,而且要抓实、抓好,不留尾巴。在他极力推动下到1983年3月,民进长沙市委会协助有关单位为23人平反了多种冤案,恢复了政治名誉,21人恢复了民进会籍,20多人被抄物资、私房被侵占得到清退和补偿。对身边无儿女或住房有困难的24位同志,经与有关单位联系商洽解决了问题。受到会内外同志的赞赏。然而,袁老自己的房产被人侵占却从未提及。有朋友问过他为什么不反映?他说:“党和政府现在要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家的事很小很小,何必这个时候去‘凑热闹’!”直到他老作古以后才得以“屋”归原主。

袁老对机关干部极为关爱和信赖。他在住院期间,梅明秘书长和我经常去汇报工作,一见到我们他就高兴得不得了。有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工作大胆搞就是,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就说这事情是我同意的,归我负责!”老天爷都会知道这是信任,是鼓励,说真的我们做事岂敢随意!反而会更加兢兢业业,尽可能把工作做好。袁老的一席话,竞成为我在民进后段工作的动力。至今我还十分怀念他老人家。

信念诚可贵不负有心人

在湖南民进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传奇式的领导人——曾任市委副主委、省委常委的钟昌前同志。他对党忠诚,热爱民进,工作认真,关心同志。民进有老前辈赞扬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民进的一个好会员、好领导。

一道道坎坷之路,成就了一部神奇的历史。钟昌前同志1920年出生于汝城的一个农民家庭,先辈们字不识一,偶得独子,厚望习文。然家境贫寒,到17岁才进入启明小学就读。有幸的是结识了学校中的地下中共党员,并在他们的影响和《民主》、《文汇报》等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开始萌发了对旧社会的不满,思想境界逐步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飞跃,懂得了阶级压迫乃万恶之源,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穷人才有翻身的日子。有一天我去钟老寓所拜访,他叙述了过去难忘的一刻:“在1939年3月的一天,郭力军、何大群二位老师介绍我入党了。当在岩洞里宣誓的时候,真是心潮澎湃,兴奋不己,觉得自己新生了。”从那以后,他便步入革命的生涯。在学校组织读书会,开展学生爱国运动,在地方组织抗日救亡斗争,当上了抗日工作团副团长。革命烈火熊熊燃烧,反动政权则诚惶诚恐,刹时白色恐怖笼罩汝城,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组织负责人被捕。钟老和其他一些同志曾经设法营救未果,在原学校又呆不下去,只好帮工助救,时而广西,时往云南,开始过着流浪生活。1943年7月汝城地下党再次遭到重创,组织迅即通知钟老尽快离开汝城便再次外出桂林。就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很难接上组织关系。但他在桂林和以后来到长沙,仍然积极宣传革命真理,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终于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长沙刚解放,钟昌前同志受市军管会的委派,接管了原城东一校,即后来的顺星桥小学,并出任教导主任、校长。他一面申请恢复党组织关系,同时以忘我为公、百折不挠的精神奋发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管理、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教育主管部门推广了这个学校的经验。钟昌前同志也先后荣获省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小教界发展会员,积极参与筹建市委会的工作。正当他胸怀壮志、开创新业之际,全国反右整风运动如同暴风骤雨般地席卷神州大地。1958年在东区小教整风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 遭批判斗争,彻销了校长职务,民进也给予留会查看的处分。其内心深处虽然不服,但他毫无怨言,坚信党会实事求是的。1961年9月被摘掉“右派”帽子,民进同时彻销了处分,次年恢复教学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有一次在谈心中我诚心的向他道歉道:申报你为“右派”的报告是我经手送省委审批的。他笑着说:那是历史的误会,哪能怪你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是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钟老的问题不仅得到平反,还当选为省、市政协委员、郊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坚持履行参政党的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协助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推动民进组织的巩固和发展,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84年4月中共长沙市委组织部下发了138号文件,给钟老送来了特大的喜讯:恢复了他的党籍,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1939年3月算起,同时宣布改退休为离休。当年过花甲的钟老闻知这一讯息时,他泪满衣襟,感慨万分,表示夙愿终于实现了,要为改革开放再作贡献!

钟老与世长辞已12年。但他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坚信党的顽强意志,对待同志胜似亲人的优良人品,无不为人所敬仰。他是我们后代人学习的好榜样。

综述以上故事的主人公,葛志成、何炳麟、袁鹤皋、钟昌前四位老人,在世之年,以俯首甘为儒子牛的精神,只求耕耘,不图名,不贪利,两袖清风,清白做人。他们虽已作古归西,但留给后人的并非金银珠宝、豪车华居,而是一颗晶莹璀灿、洁白无暇的美好心灵。

作者:顾余顺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