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学而不厌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作家、散文家、电影文学家。他勤奋好学,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柯灵五岁丧父,小学毕业后没有继续进学校读书,而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学成才之路。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当过报纸、杂志的编辑,建国后还曾经担任过《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局上海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市电影局顾问、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万象》杂志主编、《电影艺术》编委、《收获》编委、《上海电影》和《大众电影》主编。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望春草》、《晦明》、《香雪海》、《长相思》、《遥夜集》、《柯灵散文选》、《沧桑忆语》,杂文集《市楼独唱》,电影剧本《不夜城》、《武则天》、《为了和平》、《春满人间》、《乱世风光》、《秋瑾传》、《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电影论文集《电影文学丛谈》,短篇小说集《掠影集》、《同伴》,舞台剧《飘》、《恨海》、《夜店》,儿童文学作品集《月亮姑娘》等。
柯灵的作品凝练、庄重、典雅、清丽、质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妙语纷呈,富有韵味,由于文学创作成绩突出,他1995年曾荣膺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柯灵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读书求知笔耕不辍。柯灵酷爱读书,是十足的“书迷”、“书痴”,在读书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与极大的快乐,因而对书心怀感激。他在《书的抒情》一文中写道:“说到书,我很动感情。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书是我的恩师。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给我以慷慨的哺育。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它从不吝惜对我的帮助。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为精神世界的富翁。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中静静地读书,是人生中最有味的享受。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关于读书,马克思认为:“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高尔基对于读书更是情有独钟:“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如果柯灵不痴迷读书,就不可能学富五车,作品中常有神来之笔,并创作出大量文学精品。
柯灵除了注重向书本学习外,还非常爱读“生活”这本大书,从中获得文学创作的大量素材与灵感。他忧国忧民,对底层人民的疾苦十分关注和同情,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独具匠心的文学作品。
在《画好句点》一文中,柯灵写道:“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这三字经不是我发明的,但我在滚滚不尽的岁月淘洗下体会到此中的人生真味。生活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生而有涯。每个人只能读到有限的章节,因此必须认真地读。”从这段话不难看出他一生为何会学而不厌的缘由。
蒲松龄有句名言:“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管做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痴迷者才会获得理想成果,反之则会一事无成。柯灵深深懂得此言中包含的哲理并身体力行,因而才写出了那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没有虚度一生,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