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发布时间:2004-07-19
来源:
【字体:

    禅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车马喧嚣的时代,少有人能够远离心头上的一件件“闲事”,将心灵搁浅在净守的麦芒之上去享受四季轮换的人间大好时节。
    1998年初,我病愈刚出院,便想出去散散心,走访结交一些画坛好友。因着这样的目的,3月初的一个周末,我从安庆出发,准备去北京拜望一下我的安庆老乡,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老先生。
    在此之前,我和朴老未曾谋过面,作为家乡人,对他一生孜孜追求而取得的辉煌业绩和公认的崇高人格品质景仰不已。朴老对书法艺术造诣非凡而又博大精深,但他每天仍勤勉于此,不断思取。而我又恰恰是朴老家乡安庆师范学院美术系国画书法专业教师,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朴老先生的尊敬,我冒昧地去信求教朴老一些学术问题,并寄去自己创作的画作。原来以为会石沉大海,音讯全无。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便有了回音,朴老还特地为我题了幅字:
    江郎画不俗,花鸟娱老眼。
    求益向群贤,积稿可一展。
    读罢题诗,看着熟悉的字迹,心中的暖意融融升起。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朴老那回荡在字里行间的对“后生可畏”的鼓励精神,能够得到朴老前辈的赞赏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正如他的人品一样,朴老的诗句不事雕琢,洗尽铅华,信手拈来却又掷地有声。怀着对家乡晚辈求知者的关心和爱护,抒写了这美妙绝伦的诗句。这样一来,我暂时忘却了疾病带来的苦痛,将生活中的烦恼琐事置之度外,沉下心来潜心钻研国画书法艺术,整日沉浸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一段时间以后,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身体状况也恢复许多。沈鹏先生在我的一幅花鸟画上题上了“好鸟枝头亦朋友”的诗句。老画家卢光照先生也认为我的作品“笔酣墨畅,格局不俗”。这都促使我萌动了想拜访一下朴老的愿望。
    当我和另一位安庆友人敲开北京和平门内南山栓胡同一号的大门时,在说明了来意后,朴老的秘书把我们引领到了接待室。随后,秘书通报了朴老的夫人陈邦织女士,听说是家乡来的客人,陈邦织女士赶紧招呼着工作人员,在客厅里接待了我们。她向我们介绍了朴老在北京医院的治疗调养情况和近期的社会活动事项:朴老虽年事已高,但每天作息起居仍很有规律,平时在家,每天早上洗漱完毕,就在自家摆设的香堂里上香拜佛,诵读佛经。他的生活很朴素,一日三餐极为简单,粗茶淡饭以事温饱,在空明澄碧的书法王国里营造自己的艺术境界。闲时种花养草,喜得一身清净。
    迫于求见的急切心情,我们遂打开了话匣子,提出了想见朴老的愿望,陈邦织女士谦和而又礼貌地允诺了我们的意愿,并让我们听候回音,以安排具体的会见时间。
    第二天,我们在旅馆里呆了一整天。晚上,陈女士打来电话,告之朴老和我们会见的时间,定在次日上午9时整。得到消息后,我欣喜若狂,彻夜未眠。
    第三天早上9点钟,我们准时到达北京医院,在快要到达朴老的病房门口时,我才意识到匆忙仓促之中竟忘了买些鲜花之类的礼品送给朴老,以示礼貌,略表心意。但来不及了,警卫员已经把我们带到了三楼朴老病房的门口,同住一个楼层的还有冰心先生,就在朴老病房的斜对面。朴老见我们到了,赶紧放下手中的书,笑容可掬地和我们握手问好。朴老虽已年逾九十高龄,但他保养得很好,面色红润,皮肤白皙,慈眉善目,若不是他的夫人介绍,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他患有心脏病,而且听力也不好。
    朴老先询问了我们旅途中的一些情况,后又问了我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上的一些情况,我逐一做了详实回答。听着久违了的故乡方言,朴老兴致也颇高。那种亲切的感觉一下子使这个病房的气氛活跃起来。
    接下来,朴老谈到了下岗问题,并向我了解安庆下岗工人的生活状况。面对“下岗”这一不得已的选择,当时很多下岗工人一时无法接受而怨天尤人,在短时间里又找不到合适的创业岗位,只好闲置在家里。倘若夫妻双方都下岗,整个家庭生活就变得异常困顿。当我将这一事实如实禀告朴老时,朴老皱紧了眉头,他说很为下岗工人的生活现状而担忧,准备再多调查一些其他省市地区下岗工人的实际情况,在即将开幕的政协会议上做专题发言,和其他的政协委员们一道献计献策,为解决好下岗工人的生活问题而共同努力。他说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会克服的。
    朴老1907年生于安庆市天台里。幼承庭训,聪颖过人,在天台里快乐无忧地度过了幼年时光。1911年随同家人迁往安庆市太湖县寺前河,熟读四书五经,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青年时代考入苏州东吴大学,精读古今中外文、史、哲学,英语成绩优秀。后来又对佛教经典和学说产生浓厚兴趣,自觉实践佛教徒立身处世的准则。人老了都会思念家乡,思念童年那段天真美好的岁月。朴老对曾经养育他的水土更是情深不已。囿于年岁已高,行动不便,这些年回安庆探亲的机会就更少了,但他还是饶有兴趣地说起了他的童年生活。朴老对自己的出生地——安庆市天台里的世太子第记忆犹新,并问了世太子第现在的模样,我告诉老人,世太子第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大部分住户已妥善地搬迁至别处被安置下来,不日之后天台里即可恢复原貌。老人听到我的介绍后,百感交集,眼睛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仿佛昔日的岁月情怀又涌进了早已隔离尘世的心灵深处。他欣慰地点着头,并表示感谢当地政府所做的工作。
    朴老膝下无子女,几十年吃斋念佛,把毕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所追求的事业上。他不仅是位出色的诗人、书法家,也是深受世人爱戴的中国佛教领袖,老人青年时代抗日救亡,为祖国的复兴和青年的进步事业贡献良多。谈到家乡这几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到这儿,朴老又很愉快地和我们谈起了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书法是他的长课,一直在练习,老人提倡书画要注重传统,在传统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他十分赞赏我的老师孙其峰先生,他说孙先生学问踏实,笔耕不辍,有扎实的基本功。他的画,理法谨严、形象真实、古朴中见雅趣,对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朴老建议我借助跟孙先生学习的机会,多注重造型的训练,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再上一个高台阶。他说安庆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艺术人才辈出不穷,你现有的基础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不要过多长时间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原以为自己只不过是一根小松针,经过多年的努力也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一下子得到朴老的赞誉和肯定,我内心惊奇而又感动不已。陈女士笑着说:“朴老很少这么赞扬人的。”
    老人又关心地询问了我的身体状况,并让我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学习和生活。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和朴老交谈的时间已过一个小时了,为了不影响朴老的正常治疗和休息,我们准备就此告别。末了,朴老很愉快地和我们合影留念,并转告他对家乡人的衷心问候和祝愿。朴老执意要起身送别我们,工作人员终执拗不过他,只好扶着他缓缓起身送我们。最后,朴老微笑着双手合抱向我们致意。祈福我们一路平安,万事皆如意。
    2000年5月21日,朴老悄然离世的消息传到安庆,家乡处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我作为家乡人的代表出席了朴老的追悼会,目睹了他最后的遗容,在缓缓的哀乐声中,我又一次聆听到了他生前立下的“遗嘱”。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魂兮无我,谁与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朴老一生淡泊名利,生活坦荡,从容地面对“物喜”与“已悲”。他的为人处世得到了世人的普遍尊重,家乡人都为这样一位有着拳拳爱国心和不忘家乡情的赤子而倍感荣幸和骄傲。
    斯人已西去,逝者如斯也。时间在不经意的流淌中已一去不复返,不觉中朴老已离开我们四个年头。每当在黄昏傍晚,夜暮降临的时候,我翻着他的书法画册,捧着他赐与我的题字,呤诵着他的传世诗作,心中仍然能够升起一轮明月,这明月映照大地万事,映照春夏秋冬,映照人间的喜怒哀乐。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