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八道六难

发布时间:2016-10-09
【字体:

从前的人大都把买书包括在求书或者访书里面,因而有八道六难之说。什么叫做八道?八道就是宋朝郑樵所说的八求: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求之公,六求之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八求既包含着方法,也说明了目标。不过,根据郑樵自己的解释,还是以目标为主,即是说可以向之求书的人,因为他的希望是借校,而当时所谓求书,实际上也是指借抄,和后来有钱便能购下不同。

清人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里,说什么“渔仲求书有八道,腐儒经济堪绝倒”,把个郑渔仲当作了笑柄,时代不同,看来真不免有点隔膜了。

但是,同是清人的祁承,却在《澹生堂藏书约》里加以引用,八求之外,又补充了三点:一、对于已佚的书,从前代著述中辑录引文,恢复其部分面貌;二、古书中有注释多于本文的,析而为二,使注释另成一书;三、从诸家文集中纂辑书序,别为一目,以便按目求书。祁承虽然把这三点放在“购书”项下,大体上未改前人求书遗意,特别是他的辑佚主张,对当时颇有影响。后来,鲁迅先生辑《会稽先贤传》和《会稽典录》,还从他所举的《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类书里,钩稽出了不少重要的材料。可是提倡把一本书分为两本,但求量多,不问披读是否方便,那可不见得比郑渔仲高明。因为这虽然不是“腐儒经济”,却多少有点“商人伎俩”,为那些改头换面地乱印古书的人张目,给学术界带来了更大的坏处。八求及其补充大部分已经过时,不过作为方法,买书的因类以求、因代以求和因人以求,却可以有新的含义,仍不失为积储资料的一个门径。记得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度藏的一批戏曲书籍,为至德周氏几礼居捐赠,数量不多,却有一些他处不易见到的材料,不能不说是收藏者当初因类以求所获得的成果。友好之中,西谛早岁留意弹词、宝卷,后来转到版画、戏曲,晚年又大发宏愿,欲尽收清人文集。阿英对说部极有兴趣,尤致力于晚清小说。这些都和他们对俗文学史、版画史、晚清小说史的撰述有关。还有一些从事作家研究的人,因人以求,专门搜购有关某个作家的著作。最近两三年来,陶渊明、杜甫、白居易、杨万里、陆游等都已出有资料专书:新文学方面,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的作品,也都有人在认真地访求和收藏。

无论是郑樵的八求也好,祁承的补充也好,虽然前人想尽办法,大概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明代的谢在杭提出五难。清人孙庆增在《藏书记要》里,又衍其意而改为六难。他说:“知有是书而无力购求,一难也;力足以求之矣,而所好不在是,二难也;知好之而求之矣,而必欲较其值之多寡大小焉,遂致坐失于一时,不能复购于异日,三难也;不能搜之于书佣,不能求之于旧家,四难也;但知近求,不能远购,五难也;不知鉴识真伪,检点卷数,辨论字纸,贸然购求,每多缺轶,终无善本,六难也。”孙庆增平生勤于收书,其中不无甘苦之谈,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念兹在兹”,古书之外别无所知,说到底,仍不免使人有“所见者小”的感觉。


其实天下无论做什么事,要干得出色,哪会没有困难。惟其有困难,又终于克服了困难,这才能得真正的乐趣。求书也是这样。即以缺佚而论,有时并不都是购书者主观的毛病。《古学汇刊》第一集记绛云楼买宋版《汉书》、《后汉书》的故事,据说初时缺《后汉书》两本,遍嘱书贾,大索天下,一直没有消息。一天傍晚,某书贾泊舟乌镇,买面作食,面店主人从败簏中取出旧书两本,将为包裹,微睨之,宋版《后汉书》也。书贾大喜。只是首页已缺,问之主人,知道刚为邻翁裹面以去,结果又把这一页也追了回来。这一赵子昂故物,王元美旧藏的宋板前后《汉书》,才得完整无缺。后来绛云楼失火,孤本秘芨,大都化为灰烬,班、范两书因收藏别室,得免于难,不久又转卖给了四明谢象三。所谓“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别宫娥一段凄凉景色,约略相似”者,指的正是这个。不过这位自称“床头金尽,壮士无颜”的绛云楼主人,只说先前是“以千金从徽人赎出”,并未提到上面这段故事,或者出于旁人附会也说不定。但这类事情的确曾经有过。例如王世贞《读书后》八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云:“此书本止四卷,为世贞四部稿及续稿所未载,遂至散佚。其侄士骐,得残本于卖饧者,乃录而刊之,名曰附集。”又例如厉樊榭《辽史拾遗》手稿,鲍以文记其死后为郁佩轩所得,“中间缺五十页,百计求之,不得。一日步至青云街,见拾字僧肩废纸双巨簏,检视之,皆厉氏所弃,征君(指樊榭——引者)平日掌录辽史遗事在焉。亟市以归。纷如乱丝,一一为之整理,适符所缺。”

残编断简,经过多少人的手,终于得庆全璧,这样的例子在黄丕烈《士礼居题跋记》里记下了不少。至于孙庆增所说其它困难,凡是买过一点旧书的人都有亲身经验。有时想参考某书,图书馆里恰好没有,茫茫宇宙,正不知何处去寻。一旦这部久思访求的好书出现眼前,情知若不当机立断,也许天涯海角,从此再难谋面。然而事情又并不尽加人意。或则因为手头拮据,或则因为要价太高,或则因为已被捷足者先得,欲购未能,欲舍不得,这种处境确实使人狼狈。距今二十年前,我经书贾介绍,知道杭州有人愿把一部东京印的《域外小说集》出让,而索价奇昂。

我百计摒挡,决定满足其要求,但书主使我往返跑了几趟之后,终于拉长了脸孔说道:“不卖了!我要留着镇库哩。”这个人说话痴痴癫癫,而卖不卖又确乎是他的自由,我除懊丧之外,毫无办法。过了一个时期,无意中又遇到此书,虽然价钱还是贵了一点,但一说即洽,“得来全不费工夫”。特别是因为有了前面这段经历,倒仿佛使我了却一桩心愿,感到加倍的愉快和喜悦。

从表面看,旧书聚散无常,似乎可遇而不可求,但实际上,还是有赖于有心人处处留意,仍和努力访求有关。不管五难六难,“无限风光在险峰”,惟有遍历艰辛,饱经忧患,才能置身佳境。看起来,买书事小,道理却完全一样。

作者:唐弢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