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与戏曲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赵朴初生于安庆。4岁时,他随父母回到祖居太湖县寺前河生活,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赵朴初的母亲热爱戏曲,还曾创作过《冰玉影传奇》,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年幼的赵朴初。
令赵朴初情有独钟的是昆曲。
民国9年(1920年),赵朴初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后考入位于苏州的东吴大学附中读书。课余,赵朴初迷上了昆曲。每逢周末,他就去新乐府看仙霓社演昆曲。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年历史。昆山腔最初在苏州一带流传,到明末盛行,清乾隆时开始衰落。民国10年(1921年),在沈月泉、沈冰泉等老艺人的指导下,培养了40余名“传”字辈的学生,组成仙霓社。当时最出名的小生是顾传阶,旦角是张传芳,副丑是王传淞。
赵朴初解放前都在上海工作。他不仅看南昆的传字辈和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的戏,也看到南方来演出的北昆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和马祥麟的戏,并和徐凌云、赵景深等名票极熟。周恩来总理知道赵朴初和昆曲界的交往。因此,1956年浙江昆剧团新整理的《十五贯》演出成功后,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为浙昆主持座谈会时,嘱咐剧团要多向各方面请教,提出:“有几位昆曲爱好者不能忘记,一位是王昆仑,一位是赵朴初,都是有研究的。”所以浙江昆剧团团长周传瑛请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马彦祥陪他去拜访两位名家。从此,浙江昆剧团和赵朴初就结下了深缘。
“看戏也是一种缘分。原来不认识,看了戏,就成为朋友,交了朋友,就更要去看戏。”赵朴初对友人说:“我很领受昆曲界对我的情,慢慢就觉得欠了人家的情,如果关心也可以算报答,我就不能不关心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赵朴初和友人去人民大会堂观赏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主演的《长生殿·迎像哭像》。巧的是上演之前,陪赵朴初同去的友人因事准备先走,却被座席旁的梅兰芳留住,并云:“此戏不可不看!”此次观赏,确令赵朴初对俞老的表演倾心不矣。1980年,赵朴初得知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和上海相关单位,要联合举办祝贺俞振飞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的活动,便命笔赋词《卜算子》一首:
忆昔玉堂中,观演长生殿。隔座梅翁郑重言,好戏君须看!好艺世无伦,梦寐时时念。儒雅风流可得传,为祝身长健。
为感谢赵朴初的深情厚意,1980年5月,俞振飞也赋《卜算子·和赵朴初》词一首:
故事赵饴山,击节长生殿。不是稗哇绝妙词,吹弄何须看!弹指二十年,盛会堪同念。请赋湖山曙色新,纵笔凌云健。
1964年初秋,赵朴初的散曲《某公三哭》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各地报刊竞相转载。时任《浙江日报》社长于冠西建议,由浙江省文联编剧沈祖安将其改成一组昆曲短剧。沈祖安花了半个月时间写出初稿,给赵朴初寄去。赵朴初不久回信说:“……拙作粗陋,多承演释成戏,加上说白和对话,能在旁敲侧击中画龙点睛,甚好,亦甚感。”但是赵朴初后来又寄来短柬说:“寓辛辣于诙谐中,是古典戏曲的好传统,不宜过多嘲弄,亦庄亦谐,可免恶俗的流弊。”赵朴初看了第二次改稿后,让秘书转达三点要求:“一是不必拘泥于他的散曲局限,可根据舞台表演需要来发挥;二是最好请南昆名丑王传淞扮演赫鲁晓夫,要为他写好既幽默又生动的台词;三是为了政治思想上的严肃性,务请有关党政领导把关审定,以求准确和稳妥。”根据赵朴初的要求,浙江省委宣传部转请中宣部文艺局审看本子。中宣部的批示同意赵朴初的三点意见,并建议不公演,先在内部展览演出。赵朴初知道后又发来短简:“请中宣部把关,自然更好。何时演出,当来观摩求教。朴初谨白。”但是戏未能排完就停顿了。因为在江青一伙蛊惑下,有了两个“批示”,全国文艺界便陷入狂涛浊浪中。不久,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
1986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7周年,上海昆剧团应文化部约请,晋京汇报演出。10月4日,又应全国政协京昆室邀请在全国政协大礼堂演出,当时的剧目有《玉簪记·琴挑》《弹词》《长生殿·紫阁》《思凡》和《雅观楼》等。演出之前,赵朴初专门接见了剧团领导,了解剧团情况。演出中,他又插话谈了剧目的典故趣事。演毕,他上台接见全体演职员并合影留念,并为上海昆剧团赋词:
江南兰花赞,能不忆江南?花气熏人欲破禅,莺声撩梦寻逾远,蝶舞迎风望若仙。子弟英年,难得的学而不厌,老辈华颠,可敬的诲人不倦。喜看国宝得人传。潮涌钱塘,柳深吴苑,笙歌更起申江畔。
1998年春节,赵朴初给沈祖安写贺年信时,提出:“浙昆培养青少年不容易,拟捐助一点钱,杯水车薪,略尽绵力,望勿拒绝。”沈祖安与浙江京昆剧院院长汪世瑜商量后,写信婉转辞谢。但赵朴初在春节前后分两次共寄来2万元,并且坦述道:“我的工资和内人陈邦织的离休金已足够我们生活,区区小数,聊表心意。千万不要推却。”浙昆上下四代演职员都非常感动。院领导将剧院的工作计划和青少年演员培养的情况向赵朴初书面汇报后,赵朴初有感于浙昆86岁的张娴老师(周传瑛的夫人)等几位老人和汪世瑜等14位有突出贡献的(包括5位梅花奖得主)演职员的敬业精神,颁发了14份由他亲笔题词的荣誉证书,在省政协大礼堂举行颁奖大会。此举不仅鼓舞了浙昆的演职员,在全省戏曲界也引起较大的反响。
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宗教领袖,赵朴初看戏,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的事,展现了高度的个人魅力和政治修养。他经常接到剧团邀他看戏的请柬,一次是西藏藏剧团邀请他看藏戏,信写得很恳切,说是“我们藏戏中有不少佛教的传说,您是一位佛爷,盼望您来”。赵朴初与朋友商量,从朋友那里拿了两张票,悄悄去了。谁知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西藏有关领导和藏剧团向他赠了哈达。戏演完要他上台接见演员。后来赵朴初尽可能不看戏,要看也不看观摩的主场,避开领导和专家出席的高峰,作为普通观众,不惊动任何人。
1987年,赵朴初来杭州参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到医院探望沈祖安时,询问浙昆的情况。沈祖安建议浙昆为赵朴初演出一场折子戏。省文化厅很支持,决定在武林路小剧场演出四出折子:《思凡》《下山》《界牌关》和《广剑》。原定是专为赵朴初夫妇演出的,不料统战部的工作人员不明情况,竟用面包车把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宗教领袖都送来了。赵朴初思路敏捷,马上把沈祖安叫到一边说:“现在各方面的宗教人士都在,你们怎么能演和尚尼姑思凡成亲的戏呢?”并且严肃地提出:“不演是中策,照演是下策,换戏是上策,马上就要开演,怎么办?”当时有关领导研究后,决定让浙昆业务团长汪世瑜考虑换戏。汪世瑜立刻和王奉梅商量后,二人改演《跪池》,把第一出调到第四出,有一个小时可准备。结果,《跪池》演得很成功,赵朴初称赞道:“我也是有意试试你们的硬功夫和真功夫到底行不行!”戏散后,他让夫人陈邦织交给沈祖安一个任务,代他送300元给演职员作夜餐费,剧团不肯收,他正色道:“我是政协副主席,大小是国家干部,怎么可以扰民贪便宜?”
1981年,赵朴初再到南京,观看了江苏省昆剧团的演出,赋赠《自度曲》:
漫言昆曲偏柔婉,须识得婀娜贞刚百态兼。燕语绵绵,浪涌掀掀,低眉怒目随缘现。喜也嫘嫘,悲也翩翩,腰肢巧伴歌喉转。君不见况钟见都,香君却奁,感人处,一腔正气薄云天。君记否?一出戏,曾赢得周公三夕谈。舞霓裳昔日梨园,展罗衫今朝兰苑,喜春满江南,姹紫嫣红开遍。
同时,赵朴初又赠昆剧传字辈名家周传瑛之子周世琮:
尊翁历尽艰难,救护人间重宝。
今朝顾曲周郎,担荷依然不小。
要知启后承先,须费多少肝胆。
赵朴初也爱京剧,经常去看一些名家的表演。赵朴初特别欣赏梅兰芳,对他的戏赞不绝口。1993年,赵朴初到泰州,参观梅兰芳公园及史料陈列馆,园供畹华白玉雕像,由刘开渠塑造,又有纪念亭。临别作《踏莎行》词一首: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月华如练旧事台,清词范晏人争诵。朗润明殊,翩仙彩凤,梅郎合受千秋供。重光殿宇古招提,放翁大笔今堪用。
赵荣琛(1916—1996)是赵朴初的堂弟,上高中时,因迷恋京剧,考取山东省立剧院。抗战期间,他在重庆自组“大风社”,演出效果很好,被称为“重庆程砚秋”。胜利后,他到上海程门立雪,拜程砚秋为师,并随程演出,得程门心传,称为京剧名家。赵荣琛曾分别为蒋介石和毛泽东专门演出。1960年1月,程派剧团举行首场演出,赵荣琛主演他的拿手好戏《荒山泪》,电话请堂兄赵朴初去观看,赵朴初高兴地去了,并填词一首《玉楼春·观赵荣琛演(荒山泪)》为贺:
古来多少荒山泪,一纸公文教虎畏。
红旗飘处换人间,听诉当年犹血沸。
程门心法堪深味,婀娜贞刚难与譬。
倾怀一吐欲无声,千丈游丝天外坠。
“文革”后,历经迫害打击的赵荣琛己年过花甲,但仍坚持登台演出。1979年6月3日,依然一出《荒山泪》,轰动了京城。赵朴初又去看了,为这位堂弟老树绽放新花而喝彩,并再次赋诗《重观荣琛弟演(荒山泪)》以赠:
几见沧桑十九年,悲欢感慨有难言。
惊看老风鸣天际,绝艺真当着力传。
赵荣琛按照赵朴初的建议,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任教中国戏曲学院,培养了许多京剧新秀。
1990年4月,赵朴初在观看了湖北省京剧团的演出后,非常欣赏。特意写了—-首新诗相赠:
西皮二黄,
旧曲新调。
尊重传统,
努力创造。
生旦净丑,
各尽其妙。
赚得人们的眼泪,
赢得人们的欢笑。
鼓起人们的志气,
启发人们的思考。
祝贺你们——
艺术高峰的攀登者,
二十年来的成就,
确实有功于文教。
期望你们
继续攀登,
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再闯难关,
再吹起冲锋号。
对于家乡的黄梅戏,赵朴初听得不多,但那戏里含着亲切的乡音,含着浓厚的乡情,还是让赵朴初感到特别亲切。
1990年9月,赵朴初偕夫人回到出生地安庆,市委、市政府特安排黄梅戏招待演出。27日晚八时许,马山宾馆小礼堂内灯光通明,场内座无虚席。赵朴初非常认真地观看了由黄梅戏二团演出的《贵妃醉酒》《宝莲灯》等精彩黄梅戏片段。陪同观看的有当时的市委书记方兆祥、市长刘思魁、市政协主席张伏生、市委副书记洪丛恒、常务副市长汪石满等。回到家乡,好好看一场家乡的黄梅戏,是赵朴初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演出结束后,赵朴初和市主要领导来到台上与演职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
离开安庆,赵朴初回到阔别64年的故乡太湖县。
此前,接到赵朴初将回乡的通知,太湖县上下都非常重视,制订了接待方案。当时,县黄梅剧团排演了一场大戏《衔诏凤》。赵朴初的先祖赵文楷是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曾奉旨出使琉球中山国,史载其“廉洁之声,著于海外”。这台《衔诏凤》演的就是赵文楷出使琉球的事。县领导觉得这台戏内容正合适,打算赵朴初回乡时将这台戏演给他看。
9月29日,赵朴初偕夫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当天上午县里举行欢迎会,下午安排赵朴初参观几个单位,晚上看戏《衔诏凤》。然而,赵朴初得知这台戏演的是关于先祖的事,觉得自己看这台戏有个人光宗耀祖之嫌,表示不妥。县领导理解赵朴初,只得临时让黄梅戏剧团改演另一部传统戏《皮秀英四告》。
赵朴初回故乡之前,曾经上九华山,游皖南,到安庆,每天活动甚多。对于己过八十高龄的赵朴初来说,确实有些超负荷。这次回到故乡,他心情分外激动,夫人从他的身体考虑,劝他就不要去看戏了。况且此前,己在安庆看了黄梅戏。但赵朴初说:“家乡那么多人,为我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我不去看,是不尊重他们。”
当晚,太湖县黄梅戏剧团张灯结彩,赵朴初先生准时出现在剧院,热情和大家打着招呼,饶有兴趣看起戏来。看着看着,突然停电了,剧场内一团黑暗。原来当时剧场条件较差,电力负荷过大,保险丝烧断了。这可吓坏了安保人员,不知如何是好。在黑暗中,赵朴初安慰大家不要紧张,还和大家开起玩笑,使大家的情绪都放松下来。很快,电工修好了保险丝,继续看戏。戏看完了,赵朴初上台和演员一一握手合影。这天直到深夜,赵朴初才上床休息。
1995年秋,安庆市将举行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市委、市政府派人赴京拜见赵朴初,赵朴初见到家乡人倍感亲切,并笑着说:“9月9日,今天是个好日子,9是中国最大的数字,我也最喜欢9这个数字,佛教也有九九归一的说法。”拜访的同志都笑了,一下子消除了紧张气氛。时任市委副书记王树勤就艺术节的各项筹备事宜向赵朴初做了专题汇报,并诚挚地邀请赵朴初及夫人再回家乡看看走走,品品家乡茶,听听家乡曲。赵朴初遗憾地表示近期佛协外事活动繁忙,暂不能成行,但观赏了带去的黄梅戏录像带后,高度赞扬了家乡的黄梅戏艺术,并欣然题词一首《黄莺儿·贺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
妙乐自天成,皖山青,皖江清,珠喉水袖倾观听。风云叠层,悲欢古今,红楼柔曼红岩劲。益求精,绕梁飞镜,不尽故乡情。
2009年10月,在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这首词被谱成了清雅的黄梅曲,通过演员的精彩演唱,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阵阵掌声。此后,这首《黄莺儿》成为文艺演出的保留曲目,在广播、电视上多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