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丁光训与赵朴初的深厚友情

发布时间:2019-02-25
【字体:

  2012年11月22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在南京逝世。我们怀念丁光训主教伟大的一生,也会怀念起另一个人——丁光训的挚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名字曾经紧紧联系在一起——世人称之“南丁北赵”,在中国宗教界赫赫有名。他们虽然信仰不同,但在爱国爱教爱民上却是共同的。他们携手与共,为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竭心尽力,并且结下了深厚的个人友情。

  共兴中国宗教

  丁光训与赵朴初相识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政协开的一些会议上,他们互相交谈起来,谈着谈着发现,两人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新社会的宗教如何革除在旧社会留下的弊端?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文革”之后,党中央拨乱反正,也掀开了赵朴初和丁光训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他们心想一处,劲儿使一处,为复兴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中国宗教,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诤友,赵朴初和丁光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坦诚相对。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邀请赵朴初、丁光训等宗教界领袖到中南海作客。大家就如何保持宗教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坦城交谈,得到江总书记的重视。随后不久,中央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此后,几乎每年春节,赵朴初和丁光训等宗教界领导人都会应邀参加党中央、国务院或全国政协举办的春节茶话会,为宗教工作谏言建策。

  1994年1月,赵朴初和丁光训等全国宗教界领袖们聚集海南岛三亚市,共同研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此后,他们就这一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赵朴初和丁光训还是政协工作的元勋,他们都曾担任过几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年来,他们积极组织宗教界政协委员,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在宗教事务管理、宗教院校建设和宗教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重点调研,为探索新形式下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和方法等,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和平的使者

  爱国爱教爱和平,是中国宗教徒开展宗教活动的核心,这一点,在赵朴初和丁光训身上都有着鲜明和强烈的表现。

  1985年9月7日,他们共同邀请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秘书长约翰·柏·泰勒和夫人来中国访问,宾主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1986年,他们又共同促成了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4年7月2日,赵朴初、丁光训等的提议,由中国宗教界共39人组成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宣告成立,赵朴初当选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丁光训当选副主席。

  几十年来,赵朴初、丁光训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向世界人民宣传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爱是共同的

  作为国家领导人,赵朴初和丁光训站在整个中国宗教的高度,提出“在政治上团结合作,在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宗教徒的团结协作和和谐相处。

  在赵朴初和丁光训等领导下,中国五大宗教利用自身优势,经常共同开展活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扶贫与发展、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98年,《丁光训文集》出版。其时,赵朴初正在住院,丁光训夜访赵朴初,将《丁光训文集》奉上,赵朴初认真阅读了这本书,还参加了这本文集的出版座谈会。他在讲话中说:“虽然我与丁主教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宗教,但是我们俩的关系一直很好。丁主教的这几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爱’字。基督教讲爱,佛教讲慈悲,实际上慈悲也就是爱,与基督教的爱一样,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共通的,即我们信仰不同的宗教,但是在爱上却是共同的。”

  深厚的情谊

  谦虚谨慎,和善可亲,生活俭朴,清正廉洁,是赵朴初和丁光训共有的人生风范。他们互相欣赏,互相敬重。丁光训住在南京,每次到北京,有空,总要去看探望年长的赵朴初。而赵朴初到南京,也必去探望丁光训。两人在一起谈工作,谈学习,不亦乐乎!

  赵朴初的字写得好,求之者甚多。丁光训曾向赵朴初求过字,赵朴初从未拒绝。有两次,赵朴初还主动给丁光训送来了条幅。1997年,赵朴初有事到无锡,专门取道南京,看望丁光训,并送来一张条幅,条幅上抄录的是孙过庭赞王右军语录:“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丁光训非常珍惜,将它装裱,挂在家中的客厅。

  2000年,赵朴初在北京逝世。丁光训专程赴京,与赵朴初作告别。他写了《互相尊重的朋友》,表达他对赵朴初的怀念。

  2004年10月,赵朴初部分骨灰回到其家乡安徽省太湖县举行树葬。丁光训得知这个消息,坚持到太湖送别老友最后一程。

  “南丁北赵”都已离开我们而去,留下的是他们闪光的名字和光辉的事迹。他们为之毕生奋斗的宗教事业,以及他们对国家、人民的爱,必将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