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郑振铎与十万卷藏书

发布时间:2019-05-06
【字体:

  郑振铎,笔名西谛,浙江温州人,杰出爱国主义者、作家、藏书家。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发表反帝反封建作品,曾在上海主编宣传抗日、反对专制的《公理日报》《民主周刊》等。新中国建立后,郑振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他平生热衷藏书,为传承民族文化,保存珍典古籍做出非凡贡献,40多年的不懈坚持、10万卷藏书的坎坷经历,堪称中华藏书史上的隽永传奇。

  承传好家风

  1898年12月19日,浙江永嘉县乘凉桥郑家老宅,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祖父郑承晟为他取名“振铎”,“铎”是古代形似铙钹的乐器,发音洪亮,他希望孙儿日后声名大振,出人头地。郑氏家族是世代承传的书香门第,清代就有高祖郑元璧、叔祖父郑允展等5位先人考中进士,那时,不经十年八载寒窗苦读,绝难拔筹中举,郑承晟年轻时从福建迁来浙江,携带最多的家当就是几大箱藏书。

  爱书喜读的家风为郑振铎积淀下优秀的血脉传承,他十几岁念私塾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等名著。40多年后他回忆说:“余素喜治流略之学,童稚时,不但通读《汉书·文志》《古文观止》等,尚手录《隋书经籍志》《八史经籍志》等,时自省览。”

  1917年,郑振铎考入北平铁道管理学校,课余最喜欢去浏览旧书市,眼望褐黄的书卷被风吹日蚀,深叹自己无力拯救古人的珍贵典籍……他订成一册《求书日录》,在扉页写道:“我要把保存全民族文献的一部分担子挑在肩上,一息尚存,决不放下。”

  从那天起,他发现善本、孤本、钞本等珍籍,就把书名、作者、印刻年代、卷数等信息详细记在《求书日录》上,在北平读书3年多,以史籍、诗文、戏剧、故事等分类,共记载古籍4800多种,为日后搜书、藏书积累了可靠依据。

  他还利用学业之余创作、编译文稿,1920年,他翻译出版了《俄国戏曲集》,拿到稿费立即跑到旧书市,买下明代散曲《词林逸响》、版画集《彩笔情辞》等80多卷古籍,他承传喜读爱卷好家风,终生不懈的藏书生涯从此开始。


  手抄救孤本

  1921年,郑振铎毕业回到上海,在商务印书馆做译文编辑。一次,他出差浙江鄞城(今宁波鄞州区),闲暇步入一家旧书屋,发现一套元代古籍《录鬼簿》,这套书记录了金、元两代80余位知名杂剧、散曲艺人的生平和代表作。

  他想买下,但店主要价过高,只得请求租阅,结果店主只允许他在店里看,不许拿走。恰好店主家楼上开客栈,他便租住楼上,雇来两位誊写快手,加上自己,3人圈在屋里两天一夜,把《录鬼簿》全部抄完。后来,这部原书佚失,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就是依照郑振铎抄本排印。

  1927年,郑振铎因投身反帝反专制斗争,受到军阀政府通缉迫害,不得不远赴英法等国避难。到英国的第二天,早已抵达伦敦的舒庆春(老舍)、朱光潜等人为他接风,对他说:“这里的图书馆有许多从祖国掠夺来的古籍,你要去看一看,对藏书大有益处。”

  当郑振铎走进大不列颠图书馆,果见难以计数的中国古籍,翻阅更为震惊,许多踪迹难寻的孤本、善本,都默默躺在异国的书架上,他心头涌起一股难以忍耐的酸楚,眼含泪水暗下决心:带遭劫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回家”!

  但图书馆有严格规定:古籍只可阅读,不许借走、抄录。这难不倒郑振铎,他在阅览室把古籍段落背熟,再到休息室默写下来,后来觉得太耗力费时,便把白纸粘在大腿的裤子上,穿起大衣,坐在阅览室偏僻角落,撩开大衣偷偷地抄。一个人太慢,就找老舍、朱光潜等人帮忙,在英国几个月,抄得10多万字珍贵孤本,还浏览了绝大部分中国古籍,并做了详细记录,回国后出版了《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等专著。

  多年后,他收藏明代初刻《南北宫词记》8部,《昭明文选》33种,《玉台新咏》8种等孤本,其中大部分是在英国的手抄稿。


  倾家购善本

  1928年至1937年,郑振铎创作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等数种专著,稿费所得换来了万卷古籍。他购书、藏书不惜代价在文化界颇具名声,当时的文史专家王伯祥说:“西谛买书之勇,世罕其匹,虽典质举债,不恤也。”

  1938年3月的一天,郑振铎在旧书店发现一套赵琦美手抄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赵琦美是明代“脉望馆”藏书楼主人,万历年间,他竭力收集整理元、明两代各类剧本,耗时3年多,手抄剧目242部,集成《甲编》《乙编》2套共64册《古今杂剧》,堪称元、明戏剧大成,是弥足珍贵的善本。

  他与店主杨寿祺讨价还价,最终以1千元讲妥。郑振铎拿出全部积蓄,变卖值钱家当,最后把呢子大衣、礼帽都送进了当铺,才筹足款项,取书时他还托付杨寿祺帮忙打听《乙编》的下落。没几天,杨寿祺有消息传来:《乙编》32册在闸北“集宝斋”古董商孙伯渊手中。郑振铎急忙去找孙伯渊,谁知他也热衷藏书,已寻找《甲编》多年,得知被郑振铎购得,竟提出两个意想不到的条件:“一是我出5千元,买你的《甲编》;二是你出1万元,买我的《乙编》。”孙伯渊想以漫天要价,给对方一笔赚头达到自己目的,不料郑振铎并未还价,一口应承出资1万元购买《乙编》。

  原来,郑振铎早有打算:卖掉自己的房宅,最少值2万元。但张罗出售不禁叫苦,当时上海局势紧张,日本轰炸机常常掠过,防空警报不时响起,民众惶惶,都无心购置房产。他只得四处托关系,把房屋抵押给银行,拿到5千元贷款,急忙全部交了定金,并与孙伯渊签下协议:余款1个月内付清。

  此时的郑振铎,再也无力承担巨额购书款,他请来好友张元济(商务印书馆总编)、程瑞霖(暨南大学校长)、张咏霓(光华大学校长)等人商议,大家有的借公款,有的拿积蓄,终于凑足了5千元。

  郑振铎购得全套善本,撰写《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说:“得《今杂剧》最为重要,它在中国文学宝库、历史文献资料里是一个巨大收获,这个收获不下于“内阁大库”打开;不下于安阳甲骨文字的出现;不下于敦煌千佛洞钞本的发现。


  大隐隐于市

  1941年12月,日军攻陷上海,文化界许多爱国人士有的投奔陕北解放区,有的远走重庆大后方,但人们却不知道郑振铎去了哪里,许多好友也不清楚他的下落。

  1942年元旦刚过,上海居尔典路(今湖南路)一条里弄的二层小楼,搬来一位长衫礼帽、戴着圆眼镜的新房客。不久,街坊得知他姓陈,是个书商。渐渐地,街坊发现,陈先生勤快热情,每天晨练时都把弄口打扫干净,邻里有事总来帮忙,但他很少出门,只是躲在楼里看书、写字。代收水电费的马阿婆说:陈先生家楼上楼下摞得全是书,十几个大木箱装的也是书,是有文化的人。

  但邻里们不知道,“陈先生”虽是文化人,却也是被日伪特务四处搜捕的“抗日分子”郑振铎。上海沦陷前,胡愈之、沈雁冰等人劝郑振铎去延安,那里是他多年向往的革命圣地,但数万卷藏书如何带走?几经慎思,他还是下定决心留下来。他悄悄租好房子,在好友唐弢(后任文汇报副刊主编)的帮助下把藏书运来,除去家人,谁也不知他的居住地。

  怕暴露行踪,他不敢回家,家人也不敢来看他,湿冷严冬,独自守书,仰望寒天朦月,心中涌起阵阵伤感,慨叹万千,禁不住命笔疾书:“大地黑暗,圭月孤悬,蛰居斗室,一灯如豆。披卷吟赏,斗酒自劳,人间何世,斯世何地,均姑不闻问矣。”

  在他心绪低落、思想灰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唐弢转告: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得知他冒险留在上海守护藏书,对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保护文化遗存的精神十分钦佩,并带来口信——一旦有危险,只要到指定地点,用暗号联系,马上有人安排他去苏北解放区。中共党组织和陈毅军长的关怀,让他备受感动,极大增强了藏书、护书的信念和决心。

  日伪统治下的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郑振铎隐居的小楼,距弄口闹市不到50米,每天都能听到警车呼啸,他也多次被特务纠缠,险象环生。

  有一次,他外出回来,被一个便衣特务拦住盘问,因拿不出证件,特务推推搡搡要把他带走。恰好马阿婆买菜回来,一见特务纠缠“陈先生”,忙从弄堂叫出七八个正在聊天的街坊,大家近前,两人一左一右扭住“陈先生”,边朝弄口疾走边假意叫道:“欠我们钱什么时候还?走!警察局说去!”另几人围住特务问这问那,待特务分开众人,“陈先生”早已出了弄口,不知去向。

  郑振铎在浦江滩头阴霾笼罩,十里洋场血雨腥风的逆境中,忍辱负重、历尽艰辛,护书、读书、写书,坚守了4年多。1500多个日日夜夜,他冒牢狱之危“大隐隐于市”,彰显出一个大藏书家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不泯初心、赤子情怀。


  卷藏蕴传奇

  郑振铎的书架上,有一套用特制木箱装藏的古籍,每次打开都要带上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阅,连家人也不知他缘何如此独钟、呵护这套34册的明代平话小说《西湖二集》。 1953年的一天,时任中联部副部长的李一氓来做客,郑振铎乘着酒兴,道出这套书的来历:“1922年3月,我与鲁迅先生在北平会面,谈起善本收藏,我说已收集到明代小说《西湖二集》上卷,共17册,下卷找了好多年,始终不得。当时先生点点头,没说什么。谁知过了半年多,我在上海突然接到鲁迅先生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竟是17册原版《西湖二集》下卷,感动得我热泪盈眶,当时先生是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文学界名家,尚为我藏书的事挂心,这是我最难忘,最宝贵的善本。

  1958年1月,郑振铎来上海调研,闲暇时浏览古旧书店,发现一套明代万历年间刻本《玉簪记》,翻开封面,见扉页撕损被粘接,脑海中立刻翻腾起难忘的记忆:1929年,他在旧书摊见到这套明代高濂著的《玉簪记》,书中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戒律礼教,拼死相恋的传奇故事,让他越看越爱不释手,突有阵风吹来,刮撕扉页,他向摊主要来浆糊,从其它旧书页撕下纸条细心粘好。

  当时,他囊中羞涩,但知道有一笔稿费很快到账,就决定买下。经讨价还价,摊主少100元绝不出手,他便急忙跑回来,向好友胡愈之、唐弢、叶圣陶等人求助,听说要买一套善本,大家四处张罗钱,第二天下午终于凑足,几人兴冲冲地赶到旧书摊,不料《玉簪记》上午已被卖出,郑振铎久久伫立书摊前,仰天长叹……

  自那以后,每想起这套珍籍,都涌上阵阵遗憾。时隔30年它再映视线,看到自己当年粘接的扉页,更似见久别的故友……他按标价买下全套,向随行人员讲起与这套书的情缘,大家都为其富于传奇的经历啧啧称道。

  他在《玉簪记》题跋中写道:“三十年梦魂相思,终得有之,能不谓为书缘有合乎?聚书满家,独此素系心头,即遇合亦甚奇也。”

  郑振铎繁忙工作之余,把整理、阅读藏书视为最大乐趣,他常常捧卷凝神,仿佛每套、每册都是记忆的留存,都有难忘的故事。眼望一排排、一摞摞饱蕴历史沧桑的珍籍古卷,他经常自语:“倘若我不在人世,这些书全是国家的。”

  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率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不幸飞机失事罹难,享年60岁。他去世后,许多商家前来收购藏书,有的出价高达40万,但家人遵照他生前“这些书全是国家的”这一遗愿,把珍藏的94400多卷古籍全部捐给了国家,最好地实现了他生平的藏书梦。

  作者系辽宁省锦州市作协理事。

作者:周铁钧
责任编辑:qichunlei